介入与药物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2014-08-01 00:24孟凡胜李春霞
当代医学 2014年29期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孟凡胜 李春霞

介入与药物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孟凡胜 李春霞

目的 比较介入与药物治疗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济南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3)。观察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对2组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与对比,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经12个月~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5%vs 3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上(2.33%vs 4.6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治疗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93.2±23.1 vs 76.5±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绞痛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

心绞痛;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疗效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近几年来,心绞痛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在治疗心绞痛上广泛运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基于此,为了探讨心绞痛介入与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本研究以济南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介入和药物治疗心绞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8月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86例,根据抽签的方式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n=43)。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1.9±4.6)岁。其中21例属于恶化性心绞痛,14例属于初发型心绞痛,6例属于自发型心绞痛,2例属于变异型心绞痛。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1.4±4.5)岁。其中20例属于恶化性心绞痛,15例属于初发型心绞痛,5例属于自发型心绞痛,3例属于变异型心绞痛。2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式 对86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给予患者0.1 g/d的阿司匹林、50 mg/d的单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以及Ca2+拮抗剂等,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则要给予适量降压药,如果患者有糖尿病则要给予适量降糖药,如果患者心功能不全则要给予适量利尿剂。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钙,剂量为5000 U,方式为皮下注射,2次/d,疗程为7~10 d。观察组:手术之前先检查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以及肝肾功能等,并给予0.3 g阿司匹林+75 mg氯吡格雷(手术前48 h),口服,1次/d;对右侧股动脉利用Seldinger方式进行穿刺,首先实施CAG并从患者的实际症状出发来选取冠状动脉内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手术之后给予患者75 mg/次氯吡格雷(口服),1次/d,疗程为48周,同时给予0.3 g/次阿司匹林(口服),1次/d,在连续服用30 d之后剂量改为0.1 g/d,对阿司匹林终身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86例患者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对患者的再发心绞痛、心血管死亡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例数进行统计。12个月之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进行评估,子项目为9个,0~100分为所有项目分数,生活质量越好代表分数越高[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心血管事件情况比较 通过12~24个月的随访,在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3.95%(6/43),对照组为37.20%(16/4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情况比较[n(%)]

2.2 2组SAQ评分情况 在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为(93.2±23.1)分,对照组为(76.5±21.8)分,观察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绞痛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机制主要有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其中后者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独特,如果不能够早日诊治,会逐渐转变成急性心肌梗死。研究[3]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期”以及“第一期”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症状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4-5],且有高死亡率。这就要求相关医务工作人员在治疗心绞痛上要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要把斑块的进一步发展给控制好,并做好抗凝治疗,以此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加快患者各项身体功能的恢复速度[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得到快速发展,此治疗方式能够使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状况得到有效恢复,在治疗多部位以及大面积梗死患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介入治疗在手术当中只局部麻醉患者的穿刺部位,手术中患者清醒并且无疼痛感,手术之后加压包扎穿刺点就可以[7-8],其有着较短的住院时间,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介入治疗能够使明显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改善。本研究中,以收治的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13.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0%(P<0.05)。这就说明在治疗心绞痛上,相比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其能够使心绞痛再发率得到明显降低,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在治疗心绞痛上,相比于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其能够使心绞痛再发率得到明显降低,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1] 刘晓晨.心绞痛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45-146.

[2] 吴永健.稳定劳力性心绞痛应用介入治疗还是药物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337-338.

[3] 范芮,王芙蓉.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6):393-394.

[4] 邱亦萍,刘芳,宋代黎.临床护理路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123-124,128.

[5] 包志萍,来颖,姜婷,等.临床护理路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188-1188.

[6] 张婧,王建昌.老年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OR介入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16):36-38.

[7] 张运芳.心绞痛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65-166.

[8] 王海鱼,陈爱华,贺献芝,等.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353-3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43

山东 250013 济南市中心医院 (孟凡胜 李春霞)

猜你喜欢
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