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4-08-01 00:24姚祺
当代医学 2014年29期
关键词:开腹根治术胃癌

姚祺

腹腔镜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姚祺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行腹腔镜根治术,对照组行开腹根治术,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 d和术后第7 d的IL-6、CRP、CD 3+、CD 4+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疗效较好,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疗效;免疫功能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位于我国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胃癌根治术是临床中治疗胃癌的常用术式,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对腹腔镜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余市人民医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胃癌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1.2±2.3)岁,其中,中分化腺癌49例,高中分化腺癌11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灶。观察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30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取脐下切口,注入CO2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依次游离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等,最后清除淋巴结,将病灶全部切除。

1.3 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对2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CD 3+、CD 4+等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其中白细胞介素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C-反应蛋白应用免疫混悬计法进行测定,CD 3+、CD 4+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同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目和术后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方面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比较 2组患者术前IL-6、CRP、CD 3+、CD 4+各项免疫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和术后7 d,2组患者4项免疫指标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 d观察组4项指标明显恢复,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免疫指标比较

3 讨论

胃癌根治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根治术的手术难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手术解剖结构和淋巴结转移的途径复杂,且胃周血管丰富。与开腹手术相比,在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可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各个解剖平面、病灶位置以及血管走行等,因此有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并且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已无明显差异,同时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1]。在本组的资料中,对行腹腔镜治疗的观察组和行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2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清扫数目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恢复快。

外科手术均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术后免疫抑制,且抑制程度与手术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免疫抑制程度越严重,造成术后复发、转移、扩散的概率越大[2]。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创伤较大的术式,易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而机体的免疫功能与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有关,其效应是通过体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完成的。其中T细胞亚群如CD 3+、CD 4+等可直接反映抗肿瘤免疫功能,CD 3+代表所有外周成熟的T细胞,其作用是协助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识别抗原递呈细胞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而CD 4+等可反映机体免疫调节状态,在活化后可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具有增强抗肿瘤效应的作用[3]。IL-6是反映机体创伤应激程度的主要指标,而CRP又会受到IL-6的调节,是可衡量组织损伤程度的指标[4]。在本组的资料中,术后1 d 2组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变化,且对照组的变化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而术后7 d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处于较高水平,提示腹腔镜术后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小于开腹手术。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疗效较好,且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小、免疫抑制轻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卢榜裕,陈昭德.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422-423.

[2] 李红霞.外科患者手术前、后免疫指标变化的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200-201.

[3] 陈献春.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9, 4(7):81-82.

[4] 周汉新.腹腔镜术与剖腹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10,26(13):457-460.

[5] 何球藻.医学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6-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77

江西 338000 新余市人民医院(姚祺)

猜你喜欢
开腹根治术胃癌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