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传统体育发展喜与忧

2014-08-02 01:03傅绪明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傅绪明

民族传统体育是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块瑰宝,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竞技体育项目不断涌进国门,随即蔓延到祖国大江南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到西方体育文化强力冲击,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诞生于农耕时期,随着社会向工业化转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被打破甚至逐渐消失,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也与居住在原生态村落时不同;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耳濡目染都是现代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知之甚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感也有减弱趋势。在这样大背景下,作为高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工作的同时,更要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光大民族灿烂传统体育文化,共同建好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历史上曾创造出灿烂徽文化、江淮文化、淮河文化和吴越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江淮儿女。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前,在我省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有50多项,但不少项目社会从练人员在逐年减少,特别是很多健身价值高、娱乐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还没有达到充分开展。如何利用我省百余所高校自身人、财、物优势和传播平台,实现文化传承,让大学生永远“记得住乡愁”,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永远挥不去的情结。

1 安徽高校传统体育发展喜与忧分析

1.1 喜

1.1.1 政府及主管部门对高校传统体育发展高度重视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再到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到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这系列举措无不彰显着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与关切。十八大报告尤其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我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文化强省”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我省教育、体育、民俗等多部门迅速协调联动,出台规定办法,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工作意见,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如: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教育厅近期又印发了《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三年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等。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传统体育发展,为我省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强有力的引擎。

1.1.2 传统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丰硕

我省传统体育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速度快。目前已涌现出很多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特别是近几年,我省传统体育理论研究更是成勃发态势(从科研立项就能说明问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2—2014三年间,安徽省体育局关于传统体育项目社科研究立项就达 25项之多,如果再把安徽省哲学社科、安徽省人文社科、安徽省民委、校内课题以及其它部门关于传统体育科研立项课题统计起来,立项总数更加可观。从研究层面看,有立于宏观的,有基于微观的;从研究方法上看,有实证研究,有理论分析;年龄结构上,老中青三个梯队都有“横马立刀”的将才;职称结构上,中高级职称为主,初级职称为辅。当前,我省传统体育科研梯队结构合理,研究进路多条,保证了传统体育研究可持续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国家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八大报告,等等关键时段,我省专家学者都有相应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研究者观点鲜明、立意高远,研究成果丰硕也映衬出我省体育学者“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

1.1.3 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民族传统体育学直到 1997年才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在此之前,我省各个高校都没有专门招收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只有体育教育专业一个专业。虽然在普休阶段也学习了诸如太极拳、武术等内容,但仅靠掌握这点知识、能力,距离做一名合格的传统体育专业教师还有很大差距。要保证传统体育在高校健康发展,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立,我省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如阜阳师范学院 2010年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计划仅有10人,到了2013年招生计划为60人。在招生层次上,除有本科层次招生外,安徽师范大学还招收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还招收专科层次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多层次的招生结构和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我省传统体育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力支撑了我省传统体育教学、科研与训练工作。

1.1.4 高校全部开展了传统体育教学

继十六大以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大政方针和十八大“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中国梦、价值魂。面对“舶来品”西方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体育项目,有可能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特质和大学生体育生活常态。在“乡土文化”遭遇“都市文化”重重包围下,我省高校仍将传统体育项目引进校园、走进课堂,实在振奋人心。

从问卷调查结果和了解情况,截止2013年底,我省106所高校全部开设了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有些高校还根据所处区域资源优势,将地方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项目带进课堂,如将凤阳花鼓中一些经典动作融入体育舞蹈课;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除进行武术、太极拳教学外,还开设毽球课程;有些高校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分别成立了院级(系级)和校级武术协会等等。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因传统体育工作开展好,被安徽省体育局和安徽省民委授予“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1.2 忧

1.2.1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之应用研究比较薄弱

我省专家学者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从检索文章分析,成果主要集中在徽州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和文化传承方面,既徽文化研究。如我省体育局长冯潮的《安徽省徽州民俗体育流变研究》,徽州叶村叠罗汉研究,徽州传统体育文化探析等等。对我省淮河文化、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研究较少。另外,在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中,视野集中于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案例研究尤其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强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之应用研究,改变研究薄弱状况。

1.2.2 教学内容主要为武术、太极拳,还有很多项目在高校没有达到开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加之各种媒体强势推介、报道西方竞技体育,西方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竞技体育项目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当下,随《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举国上下,人们对奥运体育项目和“金牌”的关注日趋高涨。校园内,大学生津津乐道谈论的、亲身参与实践的,都是竞技体育。

从问卷调查数据和走访了解到的情况,虽然我省高校普遍开展了传统体育教学,但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武术(长拳、散打、棍术、刀术、跆拳道)、太极拳(剑)、养生气功等常见的运动项目上。《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提出,要在选修教材的内容上增加“民间的体育项目”,我省很多高校就没有做到。调查还发现,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时数仅占10%左右,竞技体育占教学份额高达90%。民族传统体育仍游离于与大学生主体育活动之外,与他们生活渐行渐远,有被“边缘化”趋势。很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诸如:娱乐性项目(抖空竹)、模拟性项目(五禽戏、秧歌舞)、节日性项目(龙舟踩高跷)、军事性项目(拉弓射箭)等等。张玉强、郭荣娟在《高校开设华佗五禽戏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一文,对我省30所院校调研发现,尚无一所学校开设五禽戏课程[6],旁证了我们调研结论。

1.2.3 教材缺乏,教学环节规范性不强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要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我省体育教师编写发行了大量本、专科层次体育教材,数量之多,无法统计。从教材内容上看仍然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传统体育所占比重少之又少。即使有这部分内容,也是千篇一律诸如太极拳、太极剑、武术基本套路等。显然,教材编写既没有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又难以寻觅立足于我省传统体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特色内容。作为在我省高校普遍开展的武术项目,其教师拥有参考教材情况都不尽人意(见下表),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教材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安徽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参考教材情况【7】

由于教材缺乏或者不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凭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动作进行教学。有的注重传统文化引领,有的只注重技术层面教学;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有的学校列为选修课;即使同一个项目在同一个学校因授课老师不同,不仅学时分配相差较大,而且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也不一样。教学环节规范性有待加强,科学性有待提高。

1.2.4 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严重短缺

虽然我省近年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由于部分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没能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加之高校扩招,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仍然严重短缺。出现我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科班”教师不足 20% ,且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7]。走访中了解到,我省很多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的老师是来自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毕业生,还有部分老师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通过自学后“改行”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即便挂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的学校,同样存在“某些项目甚至没有教练员”[8]这样尴尬境地。师资是保证传统体育在学校顺利开展地关键要素之一,缺乏系统地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和严格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老师,很难胜任高校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1.2.5 资金投入少,专用场地设施不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必须的场地器材。走访中了解到,我省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用于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场地或场馆,开展传统体育教学都是因地制宜,或在树林下、或在道路旁、或利用篮排球场地进行,一到课外活动时间,道路上是车水马龙,篮排球场是争先恐后。一些传统体育爱好者因找不到合适的锻炼场地,不得不做“壁上观”。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普遍存在场地匮乏问题。

高校传统体育项目经费也明显偏少。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我省获首批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学院体育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每年体育经费投入约在25万元左右,用于传统体育项目经费仅有 2000元左右,占总费用份额只有0.8%;合肥地区另一所高职院校,在2013年,投入乒乓球馆、健身房、校运会及其他单项竞技体育比赛等,其费用支出约100万元,在传统体育项目支出只有区区几千元,仅添置少量武术棍、太极剑,占经费支出也不到1%。资金投入少,缺少专用场地设施也导致了高校传统体育开展“肠梗阻”。

2 发展对策

2.1 加大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力度

目前,我省已挖掘整理出民族传统体育包括竞技类、娱乐类、模拟类、节日类、军事类项目共50多种,但发展水平不均衡,其中皖北地区的花鼓灯、五禽戏、目连戏;皖南地区的跳傩舞、赛龙舟、灯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开展比较普及,在高校开展缺失。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作用,在加大田野传承力度同时,将民间大师请进校园,对老师或大学生进行口传身教,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传承;对于鲜有人练习,濒临失传项目,制定抢救办法,诸如建立影像数据库等,加大保护力度并供大学生观看临摹。

2.2 多部门联动,宏观推进

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充分整合体育、教育、文化、民俗等部门的力量,分工合作,统筹开展传统体育科研、教学和训练工作,不能囿于单部门作战。在项目布局和推广过程中,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加强宏观规划,避免有些项目开展过热,有些项目仍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应有战略高度、全局发展意识。

2.2.3 重视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从起点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所需周期太长,最可行的办法是鼓励现有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及运动技术掌握和运动技能提高;或者向从事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人员请教、学习;也可将民间艺人请上讲台进行文化传承,充实壮大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优先安排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对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练员、老师在职称评审、评先评优方面给与政策倾斜,鼓励更多人乐于报考传统体育专业,乐于从事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2.2.4 抓好“一校一品”项目建设

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必须对其项目特点、动作要点、技术规格、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并规范每个动作名称,不能出现校本教材各自为政情况,力争教材科学统一。鼓励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大学生身心需要,在不失其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创编,赋予项目时代特点,增强项目活力;各校还应根据本校文化发展愿景,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传统体育工作,营造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培育打造1-2个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作为学校特色文化符号。

2.2.5 探索、完善评价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括技击、娱乐、养生、健身四大类。每个类别因项目特点不同,评价指标也不相同。由于目前评价体系不统一甚至缺失,阻碍了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根据每个项目特点、能力要求和文化内涵,借助竞技体育评价理念,探索、完善若干传统体育项目评价模式。也可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诸如上海高校段位制考核标准和方法[9]就很科学合理。

2.2.6 革旧创新、与时俱进

文化传统,不是简单复制,是一个扬弃过程。未来传统体育发展必须革旧创新、与时俱进。在不失其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文化理念和科技手段,积极面对西方体育文化,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发展策略,主动转型,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比翼双飞。

[1] 李吉松.从价值取向视角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J].体育科技, 2013(2):20-22.

[2] 石玉虎.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体育文化安全问题管窥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75-78.

[3] 张毅.基于“文化强国"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5):75-78.

[4] 傅绪明.大学生身体素质攸关民族兴衰存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00-404.

[5]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791.

[6] 张玉强、郭荣娟 高校开设华佗五禽戏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10(5):139-142.

[7] 杨振兴. 安徽省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71-72.

[8] 胡哲纯, 汪云星.安徽省高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初探[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84.

[9] 赵得龙,宋长江.沪浙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状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3-124.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