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与教育、社区关系研究

2014-08-05 06:27陆春萍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家庭

陆春萍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一、问题的提出

考大学被视为农村青年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尽管2012年全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为75%,但中国农村仍有大量未考上大学的青年,或是由于各种原因中途辍学的孩子。这些不再继续学业的青年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在务农吗?他们是中国改革浪潮中新生代农民工①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而又引起广泛关注的群体。农民工的显著特征是拥有农业户口,但是并不从事农业工作,而在城市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群体的一员吗?他们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以及社区环境对他们的职业获得有什么影响?本文将对西部农村18岁到21岁的这群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进行研究回答上述问题。

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如198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1.71∶1,1997年增加为2.6∶1,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②曲哲涵:《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人民日报》2010年5月24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指出,在过去的17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外,东西部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后也日益加剧。1978年东部的GDP是西部的3.5倍,1995年上升至4.87倍。东西部之间GDP总量和人均GDP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扩大③金凤君、钱金凯:《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图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上述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都会制约西部农村青年的发展机会。

对于农村青年来说,上大学是跳出农门的重要机会。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村发展水平①Hannum,Emily.1999.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Urban-Rural Gap in Education in China,1949-1990.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3(2):193-211.,中国西部贫困农村地区辍学和未考上大学的正在投入工作的农村青年,是农村新生代的代表,是未来农村问题的指示器。他们中的部分人,成为新一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群体,更加值得关注。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有80%的农民工从事工业、建筑、服务行业。也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流群体。②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2011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其中68.6%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西部。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310_402710032.htm.

二、理论回顾和研究假设

文献分析发现,经典的职业获得著述当属布劳(Blau.P.M)和邓肯(Duncan.O.D)的职业获得模式④Blau,Peter M.and Otis Dudley Duncan.1967.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Wiley.,还有舒尔茨⑤Schultz,Theodore.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March):1-17.(Schultz.T.W.)、贝克尔⑥Becker,Gary.1964.Human Capital.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Becker.G.S.)和科尔曼⑦Coleman,James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95):S94-S120.(Coleman.J.S.)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源和网络理论。⑧Lin N,Vaughn JC,Ensel W.1981.Social resources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Soc.Forc.59:1163-81.社会学对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典研究首推布劳和邓肯于1967年提出的地位获得模型。该模型以职业结构为核心探讨了美国人的社会分化,认为人们的经济阶层和声望阶层植根于社会的职业结构之中。职业结构既显示出人力资源在社会各方面的分配情形,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成就。因此,职业既是经济分层的最佳指标,又是政治分层和声望分层的集中体现。布劳和邓肯以路径分析递归模型测量先赋性因素(父亲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和后致性因素(个人受教育水平、初职职业地位)对个人目前职业地位的影响。发现对初职获得者而言,本人受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都有作用,其中本人教育作用更大;对于现职获得而言,本人受教育水平和初职的作用较大,但本人受教育水平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布劳和邓肯将研究结论推广为:越是工业化社会,先赋性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越弱;越是传统型社会,先赋性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越强。这种考察先赋性因素对后致的社会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方法、路径和结论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也探讨了教育对职业获得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由经济学家舒尔茨1929年首先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就是,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具有提高生产力的作用,因而个人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体职业获得的关键因素。接受正式教育的时间长度、工作经验、在职培训与职业获得相关。

林南(Nan.L)等人的社会资源理论探讨了职业获得问题。社会资源指人的社会网络和他透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能动员的资源总体,该理论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社会资源命题:在社会网络中接触的社会资源影响着地位获得;地位强度命题:社会资源反过来也受个体自我先前位置(以父母资源或原有资源为代表)的影响;联系强度命题:社会资源也受较弱联系的使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甚至超过较强联系的使用⑨Lin,Nan.1999.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Annual Reviews Sociology,25:467-87.。该理论所强调的是:影响个人地位获得的因素除了教育外,社会网络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资源对个人地位获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社会资源越多,越能从他的亲朋好友中得到帮助,职业成功的机会越大。因此,职业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社会网络资源,而他的社会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的先赋性社会资本,[10]Lin ,Nan,Ensel W.M,Vaughn JC.1981.Soci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 of ties:structural factors in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46(4):393-405.但同时也认为社会网络资源、教育、初始位置共同决定着职业地位的获得。与此相似,还有较多的学者探讨了社会关系或社会资本有助于劳动者的职业获得。①Bian,Yanjie.1994,Guanxi and the Allocation of Jobs in Urba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140.

特雷曼(Treiman)在工业化理论中对职业获得和教育关系的观点是,一个社会越工业化,父亲职业(家庭背景指标)对儿子职业直接影响越小;一个社会越工业化,儿子教育对其职业的影响越大;一个社会越工业化,父亲职业对儿子教育影响越小。概括为越工业化的国家,教育成就对职业身份的影响越大。②Treiman DJ.1970.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In Social Stratification:Research and Theory for the 1970s,ed.EOLaumann,pp.207-34.Indianapolis,IN:Bobbs-Merrill.伴随工业化出现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等工作增加了教育作为学习与这些职业相关技能的重要性和竞争力。因此越工业化的国家,父亲的职业身份对儿子的职业身份影响越小。

除了上述学者认为青年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变量影响着先赋因素(父亲的教育和职业)对于青年职业获得,另有学者扩充了布劳与邓肯的经典模型,考察了家庭经济环境、家庭背景和孩子社会化过程对其职业获得的影响,③Wilson,S.M.,& Peterson,G.W.1988.Life satisfaction among young adults from rural families.Family Relations,37:84-91.还有研究加入社会心理变量④Sewell,W.H.,Haller,A.O.,& Ohlendorf,G.W.1970.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Republication and revis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5:1014-1027.,以及研究了在职业获得上的性别差异⑤Mckee J.McClendon.1976.The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es of Males and Femal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1,No.1 pp.52-64.。

遗憾的是,对不发达社区环境背景下青年职业获得研究比较少。对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会影响青年人的自身认同和职业选择。在那些低收入地区,失业和贫困盛行。因为缺乏职业技能限制了职业选择,年轻人没有获得较高职业身份的期望,他们从事着低回报、低成就感的工作。⑥Peters,D.F.,Wilson,S.M.,& Peterson,G.W.1986.Adolescents and rural Appalachian families.In G.K.Leigh & G.W.Peterson(Eds.),Adolescents in families(pp.456-471).Cincinnati,OH:South-Western.

在中国主要是对农民工的研究。有研究认为农村地区有大量富裕的劳动力将作为蓝领工作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直接导致了蓝领工作者的弱势地位。同时,也产生了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使中国成功地成为世界工厂。⑦Zhining Ma.2010.Chinese Employee Class:an analysis using a three-dichotomy segment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9(67):935-948.农民工从事建筑、家庭服务、零售和餐馆服务等拥有城市户口者不太愿意做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和危险性工作。⑧Quanhe Yang and Fei Guo.1996.Occupational Attainments of Rural to Urban Temporary Economic Migrants in China,1985-1990.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0,No.3,pp.771-787.还有较多研究着重探讨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交往方式、身份隔离、制度隔离⑨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和新社会分层的形成[10]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还未发现探讨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与教育和社区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认为农村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获得既受制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教育、培训),也受家庭背景和农村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假设青年职业获得与教育、家庭背景和社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提出的假设如下:

假设1:受教育水平是西北农村青年职业获得的决定性因素;

假设2:西北农村青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从事脑力劳动工作;

假设3:社区(村子)经济贫乏是导致青年劳动力外流(到省外)的主要原因。

三、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甘肃儿童与家庭调查项目(Gansu Survey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GSCF)[11]GSCF项目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合作主持的项目,研究成果在美国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详见网址http://china.pop.upenn.edu/。甘肃是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2009年全省人口为2635.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74.98万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7%。甘肃省自然条件差,大部分农村地处干旱山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季节性影响较强,农村经济落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工业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GSCF项目是一个跨学科的纵观数据调查,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抽取了20个县,其中抽取了42个乡,抽取了100个村子,每个村子抽取20名儿童。于2000—2009年对2000名儿童(青年)进行了4轮追踪调查。调查包括儿童问卷,以及与儿童对应的家庭、母亲、村长、班主任和校长问卷。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数据是2009年第4轮的数据和含有社区(村子)状况的2004年数据。2009年有效的调查样本1744个,其中工作过青年的样本是846个,平均年龄21岁,其中男青年占51%。

根据前述理论和研究假设,本研究有四类自变量:个人受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人力资本培训、社区(村子)状况。其中个人受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变量包括:青年受教育状况、工作培训状况。家庭背景变量包括: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兄弟姐妹数、家庭亲戚数。社区状况变量包括村子的人均收入、村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村子的企业状况。自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表4所示。

表1 青年个人受教育水平与培训情况

表3 社区企业状况

表4 青年工作情况

表1显示,工作过的青年中初中毕业占73%,上过高中的只有16%。上过大学和大专的很少,合计也仅仅占3%左右。说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表2显示,工作过的青年的父亲受教育水平高于母亲。年家庭财富、村子人均纯收入都较低。表3显示社区企业较少。表1和表4显示,青年劳动力中参加过工作培训的只有30%,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占62%,工作类型属于受雇于别人的占93%,大多数第一份工作平均持续时间不到一年,说明农村青年劳动力从事的主要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工作。工作过的青年中90%以上的户口还是农村户口,57%的青年劳动力在省外工作,办暂住证的只有38%,尽管他们进城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身份隔离,因为有本地户口才能进入正式的编制,这些都说明青年劳动力处在不利的境地。以上描述统计表明农村青年劳动力职业与教育、家庭和社区经济密切相关。

四、模型与分析

表5是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是否工作过的模型。模型1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和社区状况情况下,工作过的青年中初中毕业是未毕业的近12(exp(2.480))倍①通过转化为odds ratio后的数据,以下数据同上转换。,上过普通高中比未上过普通高中减少47%的工作几率。模型2在加入家庭背景因素后,家庭财富、兄弟姐妹数具有显著性的影响,降低了“初中毕业”因素的显著性,但没有改变“上过高中”因素的影响情况。县外亲戚数也对是否工作过有影响,增加县外亲戚数会增加约31%的工作经验。家庭财富每增加1万元会减少约7%青年工作的几率,说明家庭财富越高会让青年继续学业,而不是选择工作。兄弟姐妹数越多会减少青年工作过的30%几率。模型3加入人力资本培训后,工作培训对工作过有显著性的影响。参加过工作培训是未参加过工作培训的2.7倍,同时家庭财富和兄弟姐妹也有显著性。但是是否上过高中的显著性消失了,说明工作培训对上过高中有影响。模型4加入社区(村子)的因素,即把教育、家庭背景和社区因素全部加入进去后,工作培训是显著影响青年工作的因素,参加过培训的青年工作过的机会是未参加过培训的近3倍。初中毕业是未初中毕业的近8倍,上过高中会减少青年工作几率的42%,家庭财富每增加1万会减少青年工作几率2%,兄弟姐妹数越多会减少青年工作几率的25%。村子里有私营企业的会减少青年工作的52%几率,说明甘肃农村经济不发达,私营企业数量比较少。乡镇企业不足以吸纳劳动力。甘肃城市化水平低,小城镇发展滞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甘肃省农村的失业率为26%,这些人口亟待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表5 影响青年“是否工作过”因素的模型(binary logit model)

表6对青年劳动力从事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在中国并没有明确地与西方那样把职业分为“白领”和“蓝领”,而传统上把职业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且盛行的说法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受过更高的教育,可以控制体力劳动者。调查中农村青年劳动力从事体力劳动的占59%、从事脑力劳动的占3%,从事半脑力半体力的占37%。从表6进一步分析中可以看出,工作过的青年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比在是否上过中专和大专、性别上有明显差异,上过中专的是未上过中专的10(exp(2.320))倍左右,上过大专的是未上过大专的40(exp(3.694))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在从事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要小。另外,家庭越富,上过高中的在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的差别越大。

表6 青年劳动力职业比较(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而半体力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仅仅在上过中专上有差别,相差1.754(exp(.562))倍。中专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和护士学校,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小学教师和医护工作。在职业声望上被农民广泛认可,觉得上了中专就可以拿到“铁饭碗”,成为国家正式编制的一员。

脑力劳动与半脑力半体力劳动的显著差异主要在性别和上过大专上,男性在这两类职业上的差别要小于女性。这两类职业的比较中上过大专是未上过大专的13倍左右,在上过中专上也有差异,是5.8倍。

所以职业类别与教育程度有较高的相关,如果青年劳动力希望从事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那么就必须在教育分流中处于优势,并接受较高程度的教育或者专业性更强的教育。

表7 影响农村青年到省外工作的模型(binary logit model)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1,** p<0.05,*** p<0.01

表7是影响农村青年到省外工作因素模型,模型1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和社区状况后,上过职业高中对青年到省外工作有显著性的影响,上过职业高中的青年在获得省外工作机会方面是未上过职业高中的3.5(exp(1.262)倍。模型2加入了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因素后,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会增加青年7%到省外工作的几率。家庭经济对到省外工作有显著性影响,家庭每增加1万元会减少青年15%到省外工作的几率,加入家庭背景后,职业高中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模型3加入人力培训后,发现职业高中、家庭经济和父亲的文化程度仍然具有显著性。同时,当过学徒比没有当过学徒会减少青年到省外工作37%的几率,说明如果有学徒身份,意味着可以在本地工作了,就不需要到外地找工作了。模型4是加入社区因素后,发现到省外工作机会方面,上过职业高中是未上过的4.5(exp(1.506)倍,提升教育水平会增加青年到省外工作7.6%的几率。家庭财富每增加1万元会减少青年到省外工作12%的几率。有过学徒身份会减少青年到省外工作31%的几率。村子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千元会减少青年到省外工作18%的几率。有个体户是没有个体户到省外工作的2.6倍。

因此,职业高中是显著性地影响青年到省外工作的因素。许多职业高中成批地培养去企业工作的青年,职业学校直接参与劳动力的输出工作,直接联系用人单位,组织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家庭经济、村子的人均纯收入和个体户显著,这些都说明如果社区经济条件较好,到外省工作的青年的几率会降低。说明贫困的社区环境会增加到外地打工的比例。

五、结论

以上研究发现支持了前述的研究假设。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在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和社区的经济状况等社会资本变量也影响着农村青年的职业获得。西北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数是初中毕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又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中发现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有:酒店帮工、饭店服务员、保安、搬运工、钳工、装修工、修车店学徒、店员(如卖手机、卖菜、卖药)等,都是地位比较低、零时和辛苦的工作。

从上述青年劳动力职业获得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高,并且处在贫困社区,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贫乏,社会资本比较弱,因此还是依靠教育为主要的职业获得途径。社会资源理论认为一个人原有的社会地位(如家庭背景)越高,越有机会接近或使用较好的社会资源,越能找到较好的工作,而农村青年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因此教育在他们的职业获得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归结为“职业获得的不平等主要来自个体在人力资本(教育和资历)方面的差异”。但另一方面,又因为个体所受教育水平低,找到的多是低报酬、低成就的工作,大多工作单位不稳定,处于社会的边缘,很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一员,他们虽然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从事农业工作,但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是不稳定的、流动性强的工作。所以西北农村青年在职业获得上仍然处在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社会位置。由于未完成高等教育,大多数农村青年劳动力仍然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声望较低的工作,也说明现在的农村青年劳动力正在加入农民工队伍,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家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家庭“煮”夫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