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2014-08-07 03:10马文龙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年龄阶段差生因材施教

马文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27-01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我国,孔于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的了解。例如,他指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他曾概括地指出学生的个性,他曾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注意他们的言论,更重视他们的行为,并且采用和学生谈话的方法,来试探学生的志向。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同样问仁、问学、问孝,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答复都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的。因为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他们的长处。他的学生中,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宋朝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成语由此而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都非常重视因材施教这一宝贵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心理发展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这是因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特别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上,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深度,也都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典型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周围环境及所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形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争取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这对早出、快出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原则,不管他的主观愿望多么好,也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各不相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杰出人才。许多科学家、明星、歌星等都是有特殊禀赋和才能的人,早在少年儿童时期便已开始显露,这是因材施教的坚实基础。每个教师有责任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这同我国教育目的是统一的。

因材施教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等,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记忆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上,同时也要善于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如把各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他们学习的优缺点、经验、成绩等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布置课外补充作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教学,使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2.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教学的深度和进度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难与易、快与慢的关系;从而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要依靠那些正在形成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程度,既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感到"吃不饱",影响培养规格;也不能使教学内容过难,分量过多,进度过快,学生"吃不了",消化不良,完不成学习任务,丧失学习信心。

3.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当针对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师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欠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作业,高标准严要求,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4.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即使是年龄程度相同的学生,也存在着个别差异,了解他们中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发挥他们的所长,弥补他们的不足,做到"长善救失"。教师首先应该看到在学生中确有一些才智出众、能力过人的高才生,还有一些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人才,对他们精心培植,为充分发展他们的各种才能提出高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其次对于一些差生,教师也要体贴关怀,全面负责,要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制定一套适合于他们特殊情况的工作体系,多从促进他们发展上下功夫。这是因为有些差生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差,或不是所有方面都差。事实上,真正的差生是极少数,单就学生智力常态分布的情况就可以说明:在学生中间,智力超常或智力低下的毕竟是少数。据有关资料统计,超常生只占1.5%,绝大部分是中间状态。实践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成长为有用之才。只要教师善于发掘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就一定会促进差生的转化。

总之,因材施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就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年龄阶段差生因材施教
我的各路好友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少儿美术培养的年龄阶段性研究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不同年龄阶段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临床价值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