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骨关节疾病,关注中医骨关节学科发展

2014-08-08 20:56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4期
关键词:中成药西医中医药

文/《中国当代医药》记者+王霞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国内著名骨科专家温建民主任在国内中医系统较早开展了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跖趾关节置换术。他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及相关畸形的新方法,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经科技部推荐参加德国“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奖,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至今,该疗法已为全国一万多位患者解除了病痛。基于专业视角,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建民委员呼吁相关部门关注骨关节疾病,加大对骨关节疾病治疗和科研的支持力度,重视中成药的正确使用及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大前足疾病的科研投入

近年来,我国前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文献报道,我国前足疾病发病率约15%;也就是说,全国有近2亿前足疾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是老年女性。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许多人患有前足疾病却得不到治疗。

温建民主任介绍说,前足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足、拇外翻、跖趾关节脱位、跖骨头坏死,小趾内翻、跖骨头下疼痛、跖骨内翻、锤状趾、爪形趾、叠趾、隆突症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老年女性多见。前足疾病危害之大,影响之广,也越来越引起到人们的关注。前足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侵犯部位之一。前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包括拇外翻、足弓塌陷、跖骨头下疼痛、出现胼胝体。据文献报道,约20%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前足受损为首发症状,有10年以上病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患有足病,晚期前足病变率达 85%至95%,超过50%的患者晚期丧失劳动能力。

“我建议科技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前足疾病纳入慢性病科研管理系统。在科研投入、课题招标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前足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对此,温建民主任进一步解释说,19世纪末期以来,前足疾病的手术矫正一直是足外科医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后100年间,已描述了形式多样的手术及技术用以治疗前足疾病。许多技术有利用价值并融于现代治疗方法中,另一些技术可造成事故已被废弃。前足疾病手术方案有几百种,有的采用微创,有的采用大切口内固定,究竟哪个效果确切,哪种并发症少,需要经过循证医学的观察和分析,但目前国家对前足疾病几乎没有科研投入,特别是“863”、“973”计划没有设立重大专项对此进行研究,导致此方向的科研发展缓慢,专业的足踝外科人才培养较少。

建立姓“中”的

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

2012年,原卫生部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的补充通知》,明确提出符合规范相关要求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师允许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技术,使得这两个专业的医师有了合法的使用人工关节手术技术的资质,体现了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深得广大中医师的拥护和赞扬。“但是,中医骨科医生在人工关节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却没有很好的基地进行。”温建民主任说,“目前国内很多大型西医院不接受中医专业医生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学习,因此,在中医院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温建民主任介绍说,《人工髋关节置换规范》和《人工膝关节置换规范》中对于培训基地的要求中,没有规定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不能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但是中医管理部门对于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却没有跟上,对于各地中医院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情况也不太摸底。“我认为,目前全国很多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骨科都承担着大量骨科疾病的救治工作。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骨科、西医骨科是中国骨科的三驾马车,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应该一视同仁。”

据了解,就关节置换方面,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文登正骨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等为例,每年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达300例以上,手术室条件均达标。他们在围术期配合使用中药、针灸、推拿及中医康复理疗,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不亚于许多西医院,并建立了全面完善的术后随访制度,取得了患者良好的口碑。温建民主任介绍说,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量激增,很多手术并发症、术后康复不好导致的后遗症也越来越多,许多问题都很棘手,而把中医同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却往往能达到极好的疗效,甚至能够在某些方面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东西,而不是盲目跟着国外走。

“将人工关节置换技术规范起来,不仅是西医师的要求,也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师的共同心声,因此,在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显得尤为迫切。”温建民主任提议由中医管理部门对全国已经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中医院进行摸底,了解其人工关节手术量、符合资质的手术医生量、手术室条件等,按照《人工髋关节置换规范》和《人工膝关节置换规范》中对于培训基地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医院作为培训基地的候选单位,由中医管理部门组织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骨科、西医骨科方面的专家,共同对候选单位进行审核,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全国确定几家中医院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培训基地。由中医管理部门组织中西医骨科界的专家,在严格按照现有西医骨科的人工关节置换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将中医骨科在人工关节手术围术期使用中药、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理疗的已经成熟的经验,形成《中医院的人工关节置换规范》,并实行公平准入制度。在中医院的人工关节培训基地建立后,主要针对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只要通过正规培训,考核达标,就可以获得关节置换的资格。其获得的资质应与西医人工关节培训基地相同,使中医骨科医生具有和西医骨科医生同台竞技的机会。

规范西医临床医师使用中成药

通过长期调研,温建民主任了解到,当前,鉴于滥用化学药物的潜在危害,使得中成药不仅为中医所用,更为西医所青睐。中西药联用可优势互补、减毒增效,逐渐为广大医师和患者认可,近20年来在一般综合性医院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中成药目前发展迅速,上市中成药多达9000余种,临床常用的也有 1000多种,这给西医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带来了很大难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6%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医师开出的,由于西医师往往不熟悉中医理论,容易出现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温建民主任认为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成药应用缺乏中医辨证。西医执业医师用纯西医的观点使用中成药,不加辨证,甚至完全脱离中医药理论体系,感冒不分风热、风寒,也不管邪气在表在里,一见发热就用清开灵,不知同为发热,人体还有寒热虚实之分;见到便秘者不论其是燥结、热结还是血虚、阴虚,均用麻仁丸。温建民主任强调,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临床运用中成药必须依据“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西医师开中成药,也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用药。

二是中成药应用望文生义。中成药的命名很多是遵循古代方剂而来,有些西医执业医师在应用中成药的时候仅凭药名就贸然应用,如肥儿丸是治疗肠道寄生虫的成药,而不是儿童的滋补强壮剂。中成药中还有许多名字很相似、功能主治却不相同的药物,如左归丸和右归丸、牛黄消炎丸和牛黄解毒片等。

三是用法与用量不当,忽视毒性。中成药的正确用法是辨证施治,当用则用,适时减量,病去即止。目前临床医生要么不敢使用,要么滥用,有些疾病尽管辨证和选药准确,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并通常忽略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越长,服用剂量越大,副作用就越明显。温建民主任举例说,有的女孩为了减肥,连吃了5年的牛黄解毒片,最终导致肝硬化。临床上像这种因为不合理应用中成药引起的药害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往往错不在于药,而在于用错药的人,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针对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四是滥用滋补类中成药。温建民主任指出,在中成药中,补益剂占一定比例,使用补益剂时应当根据人体自身特点,遵循“虚则补之”的用药法则。很多人对补益药的认识存在误区,常将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等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这是非常错误的。

为保证中成药使用的安全有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7月出台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因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这个指导原则发挥的作用有限,目前临床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仍接近四成,因此,温建民主任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西医执业医师使用中成药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西医执业医师使用中成药的规范化培训和准入制度。对已执业的西医临床医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才具有中成药的处方权,否则,取消中成药处方权;将中成药使用规范化培训方案纳入西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作为一个主要指标进行考核。

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战略

温建民主任表示,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医药已经完全具备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条件和基础,即具有战略意义和新兴产业特征、科技创新体系、一定的发展基础等。因为中医药相关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中医药具有新兴产业的“服务+制造型”的模式,可以集中各种创新要素,推动高技术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换代,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此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基本形成。而且,2013年我国中药生产总值为: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中药类产品出口额达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4%,这说明中医药产业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只有把中医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才能让有限的国家资源产生最大化的中医药国际效应,才能确立和保持中国在世界中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才能够抓住以中医为本的健康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而实现国家利益,”因此,温建民主任建议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法》立法进程,使该法早日得以实施,为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证;同时,请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加快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程,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将中药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范畴管理,保护中医药资源。制定针对中药资源出口的“红皮书”,出台管制目录,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国内中药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中药资源普查机制。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掌握中医药对外交流主动权,提高中医商业化水平。建立我国主导的国际中医药认证认可体系以及国际传统医药注册协调体系。实现“以我为主”,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中医药多边组织的平台和机制建设。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温建民主任认为,在我国社会快速老龄化和政府只能对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情况下,健康产业将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可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的目标。目前,我国健康业的总规模是2.9万亿元,占我国GDP的5.15%,这是建国60多年才形成的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总量。温建民主任认为,在今后短短的7年时间里,要达到8万亿,占到我国GDP的10%左右,这是历史性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有中医药行业的广泛参加,但是,目前,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服务网络不健全,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服务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市场理性意识有待强化等问题;而且由于传统观念作祟,影响到了群众科学地接受中医药保健产品和服务。

对此,温建民主任建议尽快制定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把中医药保健服务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吸引各类投资,调控市场准入,使其快速发展;并建议成立中国健康行业协会,授权或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准入标准、人员标准、技术标准、市场监管办法的制定;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行业信息统计、分析、发布,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将某些监管权力委托行业协会来做,保证依法监督责任的落实。

同时鼓励多种力量、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升“大中药”产业链,建立中医药康复体系,深入开展“治未病”工程。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和诊疗仪器设备开发力度,遴选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生产企业示范基地,加强融合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新型诊疗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打造出我国中医药保健品的世界品牌。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体系。扶植、发展一批集中医药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健身、健康教育和美容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养生保健企业。建立中医养生保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标准的建设和监管,制定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建立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三级服务。

三是用法与用量不当,忽视毒性。中成药的正确用法是辨证施治,当用则用,适时减量,病去即止。目前临床医生要么不敢使用,要么滥用,有些疾病尽管辨证和选药准确,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并通常忽略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越长,服用剂量越大,副作用就越明显。温建民主任举例说,有的女孩为了减肥,连吃了5年的牛黄解毒片,最终导致肝硬化。临床上像这种因为不合理应用中成药引起的药害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往往错不在于药,而在于用错药的人,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针对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四是滥用滋补类中成药。温建民主任指出,在中成药中,补益剂占一定比例,使用补益剂时应当根据人体自身特点,遵循“虚则补之”的用药法则。很多人对补益药的认识存在误区,常将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等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这是非常错误的。

为保证中成药使用的安全有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7月出台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因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这个指导原则发挥的作用有限,目前临床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仍接近四成,因此,温建民主任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西医执业医师使用中成药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西医执业医师使用中成药的规范化培训和准入制度。对已执业的西医临床医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才具有中成药的处方权,否则,取消中成药处方权;将中成药使用规范化培训方案纳入西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作为一个主要指标进行考核。

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战略

温建民主任表示,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医药已经完全具备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条件和基础,即具有战略意义和新兴产业特征、科技创新体系、一定的发展基础等。因为中医药相关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中医药具有新兴产业的“服务+制造型”的模式,可以集中各种创新要素,推动高技术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换代,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此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基本形成。而且,2013年我国中药生产总值为: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中药类产品出口额达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4%,这说明中医药产业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只有把中医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才能让有限的国家资源产生最大化的中医药国际效应,才能确立和保持中国在世界中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才能够抓住以中医为本的健康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而实现国家利益,”因此,温建民主任建议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法》立法进程,使该法早日得以实施,为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证;同时,请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加快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程,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将中药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范畴管理,保护中医药资源。制定针对中药资源出口的“红皮书”,出台管制目录,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国内中药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中药资源普查机制。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掌握中医药对外交流主动权,提高中医商业化水平。建立我国主导的国际中医药认证认可体系以及国际传统医药注册协调体系。实现“以我为主”,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中医药多边组织的平台和机制建设。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温建民主任认为,在我国社会快速老龄化和政府只能对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情况下,健康产业将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可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的目标。目前,我国健康业的总规模是2.9万亿元,占我国GDP的5.15%,这是建国60多年才形成的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总量。温建民主任认为,在今后短短的7年时间里,要达到8万亿,占到我国GDP的10%左右,这是历史性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有中医药行业的广泛参加,但是,目前,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服务网络不健全,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服务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市场理性意识有待强化等问题;而且由于传统观念作祟,影响到了群众科学地接受中医药保健产品和服务。

对此,温建民主任建议尽快制定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把中医药保健服务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吸引各类投资,调控市场准入,使其快速发展;并建议成立中国健康行业协会,授权或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准入标准、人员标准、技术标准、市场监管办法的制定;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行业信息统计、分析、发布,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将某些监管权力委托行业协会来做,保证依法监督责任的落实。

同时鼓励多种力量、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升“大中药”产业链,建立中医药康复体系,深入开展“治未病”工程。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和诊疗仪器设备开发力度,遴选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生产企业示范基地,加强融合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新型诊疗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打造出我国中医药保健品的世界品牌。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体系。扶植、发展一批集中医药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健身、健康教育和美容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养生保健企业。建立中医养生保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标准的建设和监管,制定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建立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三级服务。

三是用法与用量不当,忽视毒性。中成药的正确用法是辨证施治,当用则用,适时减量,病去即止。目前临床医生要么不敢使用,要么滥用,有些疾病尽管辨证和选药准确,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并通常忽略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越长,服用剂量越大,副作用就越明显。温建民主任举例说,有的女孩为了减肥,连吃了5年的牛黄解毒片,最终导致肝硬化。临床上像这种因为不合理应用中成药引起的药害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往往错不在于药,而在于用错药的人,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针对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四是滥用滋补类中成药。温建民主任指出,在中成药中,补益剂占一定比例,使用补益剂时应当根据人体自身特点,遵循“虚则补之”的用药法则。很多人对补益药的认识存在误区,常将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等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这是非常错误的。

为保证中成药使用的安全有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7月出台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因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这个指导原则发挥的作用有限,目前临床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仍接近四成,因此,温建民主任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西医执业医师使用中成药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西医执业医师使用中成药的规范化培训和准入制度。对已执业的西医临床医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才具有中成药的处方权,否则,取消中成药处方权;将中成药使用规范化培训方案纳入西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作为一个主要指标进行考核。

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战略

温建民主任表示,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医药已经完全具备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条件和基础,即具有战略意义和新兴产业特征、科技创新体系、一定的发展基础等。因为中医药相关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中医药具有新兴产业的“服务+制造型”的模式,可以集中各种创新要素,推动高技术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换代,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此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基本形成。而且,2013年我国中药生产总值为: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中药类产品出口额达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4%,这说明中医药产业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只有把中医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才能让有限的国家资源产生最大化的中医药国际效应,才能确立和保持中国在世界中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才能够抓住以中医为本的健康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而实现国家利益,”因此,温建民主任建议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法》立法进程,使该法早日得以实施,为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证;同时,请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加快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程,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将中药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范畴管理,保护中医药资源。制定针对中药资源出口的“红皮书”,出台管制目录,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国内中药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中药资源普查机制。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掌握中医药对外交流主动权,提高中医商业化水平。建立我国主导的国际中医药认证认可体系以及国际传统医药注册协调体系。实现“以我为主”,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中医药多边组织的平台和机制建设。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温建民主任认为,在我国社会快速老龄化和政府只能对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情况下,健康产业将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可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的目标。目前,我国健康业的总规模是2.9万亿元,占我国GDP的5.15%,这是建国60多年才形成的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总量。温建民主任认为,在今后短短的7年时间里,要达到8万亿,占到我国GDP的10%左右,这是历史性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有中医药行业的广泛参加,但是,目前,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服务网络不健全,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服务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市场理性意识有待强化等问题;而且由于传统观念作祟,影响到了群众科学地接受中医药保健产品和服务。

对此,温建民主任建议尽快制定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把中医药保健服务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吸引各类投资,调控市场准入,使其快速发展;并建议成立中国健康行业协会,授权或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准入标准、人员标准、技术标准、市场监管办法的制定;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行业信息统计、分析、发布,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将某些监管权力委托行业协会来做,保证依法监督责任的落实。

同时鼓励多种力量、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升“大中药”产业链,建立中医药康复体系,深入开展“治未病”工程。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和诊疗仪器设备开发力度,遴选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生产企业示范基地,加强融合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新型诊疗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打造出我国中医药保健品的世界品牌。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体系。扶植、发展一批集中医药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健身、健康教育和美容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养生保健企业。建立中医养生保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标准的建设和监管,制定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建立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三级服务。

猜你喜欢
中成药西医中医药
两手
孕妇需要慎用的几类中成药
洪昭光:中西医将相和
孕妇需要慎用的几类中成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小儿咳嗽不可滥用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