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能满足于“讲过了”

2014-08-11 20:10吴伟国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全班学生例子漫画

吴伟国

在学校,关于教学成效的交流中,有些教师,时常以“讲过了”来表明已经尽到“教”的责任。

有一个走上教师岗位才一年的美术教师对我说:第一,我把作业步骤讲得清清楚楚;第二,我还是不放心,又请学生复述了一遍作业步骤;然后,请学生开始作业;结果,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按照步骤顺利完成作业。她的困惑很直白:我都已经讲到这个份上了,怎么还是这般结局?

我的回答也很直白:你以为,只是讲清楚,就能实现教学目标了吗?比如,每周五下午的全校教师会议,你们校长讲了半个小时的话,也讲清楚了吧!你能记住几句?如果只是讲清楚的要求,做教师也太容易了。你会认同,读过一些书、能够讲清楚的人,都可以来做教师吗?

这里,问题的关键:教学是什么?教师怎么“教”才能实现学生“学”的目标?

类似的情况,在日常的学校教学中屡见不鲜。比如近期,在一所小学观摩的一堂《角上的常形》围棋特色课,对于“讲过了”的讨论而言,颇有一些典型意义:教师在大棋盘的角上,放上若干白棋、黑棋,请学生举手回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最后,教师“讲”出正确的应对方法。随后的教学过程依然如此,出示第二个例子……出示第三个例子……直至下课。

你以为,这位教师的“讲过了”完成教学了吗?我的课堂观察注意到,限于教学时间,每个例子的交流,只是3~5个学生、最多7~8个学生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旁观者,学习的行为显然没有发生。课后,我的建议是:每个例子,何不让全班学生都依样摆出,两两对弈几分钟,然后再作交流。全班学生都参与了活动,有了实践,才会有丰富多样的体验,才可能交流出“真知灼见”,才方便教师依据学生的即时情况施加合适的教育影响。

我的理由不复杂:教学,是教师有组织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获得体验的一种活动。这种“参与”,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与学习材料接触,比如可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须知,所谓“学习”,是在“习”的过程中实现“学”的目标。由此想开去,只是教师“讲过了”、学生“听过了”,怎么可能达成预期的理想目标?

又一次,见识的是一个七年级的《人物肖像漫画设计》美术课。教学的开场环节,教师用PPT课件一幅接着一幅地连着出示了9幅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的漫画像,每一幅漫画像出示后,都伴随着大体相似的问题:你能认出他是谁来吗?你是从哪里辨认出来的?哪些地方显示了他的特点?肖像漫画和真人的最大差别在哪里?……教学进程重复着“教师发问”“学生不甚了了”“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被动听着”的特征,课堂气氛相当沉闷。我的建议是:完全可以“逐一出示”“全面呈现”的方式,让学生面对9幅漫画像,让学生自主交流以后挑选“能够辨认”并“讲得出分析意见”的画面来表达。理由很简单:学生“主动”了,才有可能变“教师讲过了”为“学生发现了”,“自主”表达出教师预期的分析意见。

课堂教学,教师始终面临着怎样“讲”的问题。做教师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要不满足于“讲过了”,多想想怎么让学生有“主动”的“学”的状态,多想想怎么让学生围绕核心内容有更多的“习”的时间,你的教学,就踏准了改善的起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或许指日可待。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猜你喜欢
全班学生例子漫画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利息
如此乐观
太阳生病了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
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