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我来过

2014-08-15 00:52郝赢
城市地理 2014年13期
关键词:毛肚印迹外地人

我在去年同一时期的卷首中曾写道:“2013年重庆的夏天好像是这几年来得最早的一次。”不过,今年却是我印象中重庆夏天来得最晚的一次。当北方的一些城市已经达到近40℃的高温时,我却边烫着毛肚边在微信里更新着朋友圈,“外地的朋友们,快来我们重庆避暑吧!”在重庆生活了6年,潜意识中我早把自己当作了重庆人。

重庆就是如此,这里的景、这里的物都会深深地让外地人驻足留步,甚至久居,直至融入这座城市。但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们所做的还包括探寻这座城市中更深的内涵。就像本期的 “凤凰湾马会”,实际是告诉人们在山城中还可以以一种“欧洲贵族”式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这些由欧洲传入山城,扎根并流传的生活哲学及艺术充分地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同时也成为了山城引以为傲吸引过客的资本。

本期杂志我们还会讲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中不乏有以特别角度审视重庆的外地人或在重庆有过各种经历的外国人。譬如因为当年高罗佩所写的《狄仁杰断案传奇》而对重庆产生了浓厚兴趣,现今已在重庆生活了10年之久的荷兰王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谭敬南。在交流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希望重庆记住我来过。”

好吧,其实这也是我的心境表达,因为我即将离开。当读者朋友打开下一期杂志时,已经不会再见到我的名字。可不论是旅行亦或因为各种因素的迁徙,任何人到达任何一处地方,都会留下属于他(她)特别的印迹,这些印迹足以叫这座城市和其中生活的人们记住你来过。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再见不是结束,而是新的美好回忆的开始。”不正是这样吗?就如同犹太老人沃夫岗回忆着在重庆生活过的11年,写下那本名为《重庆往事》的回忆录时,他想对这座城市说的不是“再见”,而是“你好”。当我今后再在书店翻到《重庆旅游》时,我可以在心里说:“重庆,我来过;《重庆旅游》,我来过。”

谢谢重庆,谢谢《重庆旅游》,让我们的回忆都保留着一份美好。

猜你喜欢
毛肚印迹外地人
减盐火锅底料对毛肚食用品质及 钠、钾含量的影响
国服的梅花印迹
超声波辅助猕猴桃蛋白酶对毛肚的嫩化效果研究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寻味黑白印迹:儿童KT版画教学的探索与实验
shock of THE NEW
火锅里的“毛肚”是什么
“笨”脑筋走出活路子
印迹
沉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