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圈舞艺术特征探究

2014-08-15 00:47张晓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羌族形式舞蹈

张晓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44)

一、少数民族古老的圈舞

圈舞,一种流传在少数民族间古老的舞蹈形式,虽然经历时代的变迁,却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人们不断创新这种舞蹈,注入新的元素,使得圈舞焕发新的活力。汉族通过在传统的鼓子秧歌里加入不同形式的跑场动作,创新舞蹈形式,使得舞蹈的风采更加凸显,傣族人们通过创新形式,创造一种新的舞蹈——双人对舞,形式别样,不拘一格。新的形式固然很好,但传统的圈舞却依旧被人们所喜爱,通过连袂踏歌的形式,藏缅语族保持着古老的圈舞特色,人们以这样的文化保持,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出土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彩陶盆,上面刻画了舞人连袂而舞生机勃勃的形象,这些未曾见过的传统形式的舞蹈动作,一时间引发许多考古者的遐想,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这些舞蹈形式都属于古羌族。查阅史料,秦朝时期,当时的古羌族为躲避战争带来的隐患,因此大量南迁到相对战争较少的川、云、贵一带地区,在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相处过程中,羌族人们的文化传统促使他们能够很融洽地被接纳,在日后的相处生活中,羌文化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藏缅语族通过保护传承,使得古羌族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保留,古羌族的文化也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因此作为典型古羌族文化象征的圈舞也很好地被藏缅语族舞蹈所吸收,成为藏缅语族舞蹈的基本形式。

圈舞文化历史悠久,在千百年流传中,奠定了羌舞文化的基础。现在偏居一方的四川羌族,依旧具有这样的舞蹈特征。常见的有表现爱情、悼念死者、自娱性和环绕锅台跳舞的迎宾舞。如有关爱情的舞蹈有《夸耳环》与《约粗步》、用来自娱的圈舞《萨朗》、悼念死者的《南坎索》,在这些舞蹈中,有共同的特点,都通过脚踏大地作为音节、手牵手来跳舞,利用身体的转动使得舞蹈具有节奏感。史料《卫藏图识》里记载有这样的描述:“俗有跳歌桩之戏,盖以妇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围帽,……。度曲亦靡靡可听?”这些词句所传达出来的是跳锅庄舞蹈形式的历史悠久,且流传较广,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达尔嘎”是一句藏族方言,它是对卓的称呼,是一种吉祥的祝福。藏族舞蹈“达尔嘎底”被称为“大锅庄”,舞者仅仅利用手臂来进行舞蹈,舞蹈姿态端庄,动作沉稳。除了“达尔嘎底”,达尔嘎也是一种常见的藏族圈舞,它的动作幅度较大,而且有很多变化,自娱性强,体现人们欢快的心情。由于地理文化的原因,舞蹈《达尔嘎》充分吸收羌族舞蹈的优点,创新舞蹈形式,使得舞蹈兼具藏族和羌族的舞蹈特征。

藏族充分吸收羌族的文化,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圈舞形式,比如舞蹈《东路卓》,它通过男女舞者的相互配合,利用道具长袖手巾,使得舞蹈节奏紧凑,长短交错,舞姿豪放,神采飞扬。通过创新,使得不同的圈舞具有不同风格,包含独特的韵味,这很大程度上实现圈舞这个古老舞蹈形式的发展。四川彝族的自娱性圈舞《谷追》,深为当地人所喜欢。在彝族也经常有一些话:“不消用嘴说,走拢就蹀脚”、“听见笛子响,脚板就发痒”等等,这些习语很好地表现了彝族人民对圈舞的喜爱之情。“撵雀儿”、“双龙回头”、“斑鸠吃水”等再现农牧生活的舞蹈动作,舞姿欢快,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彝族农牧舞蹈特点。

彝族的圈舞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左脚舞》、《打歌》、《跳脚》等舞蹈广泛分布,很受欢迎。这些舞蹈,古朴通俗,将各民族的农耕文明与艺术文化充分地融合到一起了。

纳西族与古羌族生活在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两个民族舞曲中,有着共同的主要舞蹈形式,即连手踏足的圈舞。参与舞蹈的人首先点燃篝火,再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围着篝火开始舞蹈。著名的《雷蒙达》,舞姿沉稳,动作矫健,热闹的《哦热热》欢快活泼,《打跳》具有一种古朴气息。傈僳族的特色舞蹈《哇其》,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圈舞,它的动作豪迈,一群人围圈顿足踏歌,歌声响亮,气势壮观。拉祜族踏足连袂圈舞形式的舞曲《跳葫芦笙》,白族踏足连袂圈舞形式的舞曲《哩格高》,表现出了这两个民族之间的舞曲存在某些风格相似,他们农牧文明的古朴风貌都是以踏足连袂的圈舞形式展示出来的。连袂踏足的圈舞形式是藏缅语族种类繁多的舞蹈的共同特征,例如最著名的生产舞,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的打猎生活和农耕情况,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真实展现。这种舞蹈表现艺术的共性,表现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少数民族圈舞形式的文化功能和流变

(一)社会功能

藏缅语族重要的舞蹈共性形式便是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它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圈舞也彰显着它们的社会功能。圈舞带领原始人实现对实际的需求,并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原始社会的人们,由于缺乏武器,个人力量十分弱小,离开了部落,便会遇到各种危险,死亡便会降临。因此他们必须依靠部落群居方式,只有存在于集体之中,他们才具有归属感,才会觉得安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以生存。当夜晚降临,大家燃起篝火,男女老少手牵着手,踏着节奏向着圆心拉圈跳舞,此时大家踏着统一的节奏,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时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变得模糊,群体替代了个体。大家行动一致,动作整齐,通过每个人的统一协作,使得整个集体迸发很大的力量,群体的优势得以体现,这是单纯个体的数量所不能比拟的。此时群体中个人的感受得到体现,他们构成这个群体,因此得到作为群体一分子的归属感,从而得到生存下来的力量。

一个社会是否良好发展,要看各个组织间是否能实现良好的配合。个体要通过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合作,这是一个社会得到很好发展的基础,原始人通过圈舞这样的群体性舞蹈实现个体之间的沟通合作。欢快整齐的拍子,接踵连臂的舞蹈,让舞者的动作和节奏具有高度的协同性,这样的方式使一个群体变得和谐稳定,具有社会活动的一致性,个体与群体具有很强的连接性。这种群体连接性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秩序化、和谐化得以实现。它使得不同的人能够彼此联系,协作。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所起到的社会功能直到今天依旧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审美功能

具有很好审美价值的连袂踏歌圈舞形式体现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人类情感的极致表现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需要用激烈的动作去实现,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自娱性的舞蹈,动作和韵律都比较独特,它有一定的舞蹈轨迹,可以很好地展现它具有的独特社会情趣与自身魅力。由于短时间内自娱性舞蹈的娱乐性难以体现出来,因此需要一定时间的气氛活跃,长时间的营造娱乐氛围,使人们人达到欢乐愉悦的目的。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舞蹈属自娱性舞蹈,因此藏缅语族人民经常通过进行通宵篝火晚会来纵情歌舞。

在审美要求方面,这种圈舞与自娱性舞蹈相吻合,都具有重复性强,节奏鲜明,动作简单的特征,能够在节律的内在要求上很好地与人体相适应。鲜明的节奏在人体组织中确是毫无疑义地深深地盘踞在其中。疲惫和不快的感觉也会随着过于激烈的动作而逐渐失去对于舞蹈的审美情趣。由于其相互牵手的特征,这种舞蹈会限制了舞者的动作发挥,使得舞者身心得到缓冲。与此同时舞者的双脚可以实现灵活运用,使得舞者可以尽情欢跳,并且他们的舞姿节奏具有规律性,通过消耗适度的体能使得舞蹈过程中动静缓急结合十分恰当,舞蹈过程紧凑和谐,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和生理上的舒适。并且很好地吻合了自娱性舞蹈的审美规律。就如同一瓶上好的陈年老酒,需要细细品尝,它的芳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味到。通过圈舞的这种跌宕起伏的形式,让人们忘却烦忧,使情感得以彻底地释放。

连袂踏歌的圈舞虽然具有藏缅语族的共性和特征,但却并不因此显得单一呆板或是说千篇一律;恰恰相反的是,蕴藏在不变中的丰富变化正好体现出它的丰富多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以前作为袖之意的“袂”字,用不同的心态和眼光去领悟“袂”的意思,藏缅语族人民自然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展现“袂”的姿态。双手相握的《阿丽哩》;挥袖起舞的《达尔嘎》;双肩相接的《五屯卓》,通过两臂作用舞蹈的《嘎且》。舞蹈整体化共鸣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连袂”方式达到圈舞的相连来充分实现。其中,舞曲的局部变化不会对藏缅语族圈舞的社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反而使它的审美功能得以扩大,审美含义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乐律全书·书律》记载:“乐舞之妙,在乎进退曲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这是对圈舞审美的阐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缅语族圈舞特有的魅力。

(三)文化流变

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相关事务,如在藏缅语族圈舞中蕴含的社会功能,同样的,随之而变化的还有人们的审美观的改变。人是社会中的人,这也就决定了,作为人类而言,他们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正如亚里斯多德所阐述的,在这个共同体之外的,是动物或者上帝。而在狼群中长大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亦逐渐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改变了其本身所拥有的人的本性,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则是狼爬行和吞噬生物的特征。足以见得,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社会与人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社会创造了人类、造就人类、影响人类、改变人类。接受社会正常教育的人,其思想和智力的发展显然要比那些在孤僻环境中生活的人的要开放、活跃一些。而就人类本身来说,在历史长河中,人类传承着文化,也逐渐在创新。随着社会的变革,圈舞这种传承的古老文化,也逐渐得到进步,实现文化间的融合创新。

藏缅语族的圈舞文化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中延续着其特有的风格。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作用、载体或多或少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精神内涵一如当初,得以延续。原始社会时期,圈舞更多地表达的是祈祷、祭祀或者庆祝丰收的意思,是生命的一种寄托。他们极度虔诚,奉信神灵,然而这也正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愚昧。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传播,逐渐让人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舞蹈是无法获得猎物和丰收的,自此,藏缅语族的圈舞的含义开始得以改变,跳舞的载体也逐渐发生了流变。

跳舞逐渐变成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跳舞,以此得到更多的交流,感受集体的力量。在现在的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赶集庙会等聚众场合,则常能看见舞蹈这种形式。人们用舞蹈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古老的圈舞文化也被现代文明所冲击,吸收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逐渐塑造着其全新的面貌,原先较为粗犷的表现方式已逐渐精致化,舞者的打扮装饰也更为精致,体态更加端庄,在延续原先朴素简单的优秀风情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艺术的气息。当然,这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科学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普及,同样让偏居一隅的藏缅语族的人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魅力。随着得到发展的也有舞蹈艺术,如舞蹈《达尔嘎》中高难度技巧“躺身蹦子”的运用,为古老民族舞蹈的本身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凡事具有两面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止着舞蹈的发展。现代科技带来的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意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跳舞也逐渐遭到冷落。

舞蹈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文化作为传统的体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不会消逝,只会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减弱其原有的效力,也就是说圈舞文化会一直流传下去。而在今天,圈舞虽然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但它以新的方式生存——节日。在传统庆典和一些特色民族节日中,圈舞都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大责任。对于藏缅语族而言,丰富的节日无疑是圈舞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方式,如彝族的“火把节”,羌族的“歌舞节”,纳西族的“格姆古节”等,无一不是热闹非凡。时至而今,在节日的舞蹈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藏缅语族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舞蹈带来的欢乐,舞蹈中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集体的力量,都深深地涤荡着我们的灵魂。

关于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传承,还有横向的发展。简单地说也就是同一时期,不同阶层之间文化的由上到下,或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如唐代时期,连袂踏歌最初是出现在宫廷的,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流传到民间,为世人争相效仿。当然,起始于民间的舞蹈也不在少数,这些舞蹈通过精心的改编排演得以走向宫廷,舞者“振袖倾鬟”的绰约风姿,也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

当代的舞蹈工作者,积极地学习传统的舞蹈文化,希望从中得到灵感,通过加入新世界的流行元素,实现创新,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作品,走向全新的舞台。例如舞蹈《摩挲女人》,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传统走婚制时代的特点,以及摩挲女人怀孕后的心理变化过程。《阿惹妞》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恋爱中的彝族情侣的生活状态。通过展示民族准确优雅的精神,使得舞蹈出彩。藏缅语族圈舞通过民间传统文化转向舞台,从而让更多的人所知晓,实现成功流变。

现实社会对原始文化的冲击一直都没有减弱,甚至于出现加剧的趋势,圈舞文化也同样遭受着现代化文化的威胁。古老的民族舞蹈文化的未来在哪里,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这是作为舞蹈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传承历史,正视现实,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运用,实现舞蹈文化的流变,保护圈舞文化。具有相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藏缅语族,未来的时间,舞蹈还应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美好场景还要久久地延续下去。

[1]郑锋.彝族铃铛舞的体育文化特征、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2):79-81.

[2]陈正勇.娱神与娱人的想象性情感表现——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舞[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8-90.

[3]陈亚颦,马黎,张丹宇.对傣族民间舞动态意象演变的结构阐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9-60.

[4]阎颖,田强.传承与裂变: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分野[J].贵州民族研究,2007,(4):25-26.

猜你喜欢
羌族形式舞蹈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