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型途径

2014-08-15 00:44高艳昕
关键词:保障体系办学教学质量

高艳昕

(东北财经大学 萨里国际学院,辽宁 大连116000)

1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以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开放性、交流性,学院、机构和海外分校等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纷纷涌现。据统计,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共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且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在优化教育资源、解决教育供求矛盾、借鉴先进办学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展筹资办学渠道、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等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忽视了这些条件,就会陷入发展误区,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淡化我国教育和文化主权、畸形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融合了较差的国外资源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跨境教育已经走向市场化,学生也由受教育者变为受教育的“消费者”,并为此支付较高的费用。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 教育质量保障措施趋于外部化

现行的质量管理和保障措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由于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引导方面有绝对的影响力,从而导致各大合作办学机构高度重视外界的评价,尤其是上级部门的评估,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1]因为缺乏加强质量管理的内部动力,很多合作办学机构并没有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仅通过召集学生代表开会或日常教学检查等简单形式进行质量监控。而且即便发现问题,也不做后续的深入探究工作,使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仅依靠来自外部硬性条件的约束和管理,只能在短期内改善其办学质量,而不足以从实质上提高教育质量;在各大高校内部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才是持久战略。

1.2 质量评判原则趋于同一化

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保障机构都具有独立性,虽不具有政府的权力但也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此,国外大学的教育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根据自己的宗旨和教学目标进行质量评估,而不受政府部门直接干预。[2]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由政府直接控制,质量评估组织也是由政府和相关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组建的[3],故各大高校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国内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 200多个,采用同一套质量标准规范一千多个合作项目的质量,势必会忽视办学单位的个体差异。因此,我国教育机构评估结果对公众造成的影响是微弱的。

1.3 内部质量监管模式集中于自上而下的管理

不少机构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双向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缺乏一种反馈约束与完善的机制。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质量监督不应只是集中于办学机构内部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监督,因为一些办学机构存在定位不准、管理理念落后、目标指标体系不全、信息收集不够、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造成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出现被动、间断、冗杂以及“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还应大力挖掘学生的力量。学生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受益人和体验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内部质量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质量监管体系中来,这种良性的互动不仅可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业负责,也可对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2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性对策

2.1 勿只重视外部质量监督而忽视内部质量监督

国内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适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法律及相关文件,比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这些相关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和执法处罚机制也日趋完善,这些都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基本的质量保障。

目前,由于不受法律的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主要来自于合作机构自身。因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难度较大,如聘用教师条件较高且管理较为复杂等原因,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成本较高。因此,办学机构容易陷入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教学质量监控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境地。合作办学机构应该坚持引入优秀生源的原则。[4]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方式,合作办学的优势还未被大众所熟知,积极有效的宣传手段会使更多的家长和考生了解并接受这一新兴事物。如果合作办学机构选择一流国外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够以较低成本在国内体验留学式教育,则更能增加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5]

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途径。合作办学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确保所聘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的知识技能并且充分了解机构的办学宗旨,这样才能把好内部质量保障第一大关。除此之外,定期进行教学成果检查,表彰优秀教师,举办教师评优活动能够激励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对于外籍教师,必须在尊重对方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与中方教师一视同仁地考核。[6]同时,必须保证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重引进,轻吸收”的问题。[7]

2.2 合作办学机构需针对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内部质量评估模式

中国现在采用由政府制定评估标准的办法进行外部质量评估,然而仅用一种模式来对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评估是不可行的,因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和机构是各式各样的,有其特殊性。合作办学机构对自身内部质量监控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各个办学机构根据自身来制定特有的内部质量评估模式对保持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自身的办学类型、办学宗旨、办学标准来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图书馆的建设、学院的氛围建设,这样可以有力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其次,需要明确高校、办学机构、教师、学生等各方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8]同时,各个办学机构应该针对自身所处的阶段规范质量保障体系。在开始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取其精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策略。在此阶段,只有充分保障国外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提高其对本地现有条件的适应能力,才能提高办学质量。进入成熟阶段后,办学机构可根据发展经验自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自主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将教育的自主性纳入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2.3 重视由下至上的反馈和监管力量

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现有的管理主要集中于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发挥了管理者和教师的主动性。学生虽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却并没有专门的渠道来收集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反馈,使其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为了使中外合作的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需要提出创新性的方式将学生视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

2.3.1 师生沟通方式多元化,以积极姿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生沟通不仅是培养师生感情、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积极的态度发现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的决心,有助于在学生中、社会上形成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有利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办学形象。可以采取师生座谈会、学生反馈信箱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2.3.2 建立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

来自学生的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教职工了解到教学活动或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并派选教职工代表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和提出的要求,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发现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弊病。[9]此外,提供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们承担起自己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责任,有助于听到更多学生的心声;深化学生满意度调查、社会声誉调查等评估模式,依据多方面的信息通道汇集大量有关教学质量方面的真实信息,形成一种灵敏、快捷的信息系统,同时也彰显了办学机构的公正性。

优秀毕业生是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资源,作为合作办学教育的真实体验者往往是最有发言权的,在教育质量保障、建言献策方面都能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10]另外,毕业生毕业去向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可直接反映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是进行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毕业生毕业去向的档案,一方面能够充分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或继续求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能了解办学机构所设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有助于及时修正办学中出现的偏差。

3 结 语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建立一个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保障高水平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关键。我国尚处于早期中外合作阶段,在办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用激励的方式唤起全体相关人员的质量保障意识,淡化机构创立者和上层管理者的权威地位。在质量评价时不仅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共性,更应结合合作办学机构的个性,从而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水平,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

[1]林金辉,刘梦今.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72-78.

[2]梁燕.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36-50.

[4]杜志峰,杨 琳.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探索,2012(16):3-7.

[5]孙泽文,叶 敏,刘俊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及其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64-68.

[6]孙杰.完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资金资产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1(3):85-87.

[7]佛朝晖.中外高校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52-55.

[8]张德高.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66-67.

[9]王鹏.大学科研间接成本核算的国际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13(4):56-59,64.

[10]孙珂.以质定量:中外合作大学扩大招生规模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文汇,2013(299):7-9.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办学教学质量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