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六陈” 刍议

2014-08-15 00:46
中兽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枳实枳壳医家

郑 海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99)

中药“六陈”,即六种宜放置陈久后使用的中草药。这六种中药是枳壳、陈皮、半夏、狼毒、吴萸、麻黄。故《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六陈”歌说:“枳壳陈皮并半夏,狼毒茱萸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中最效良,六陈之外余药皆新”。“六陈”学说自古至今,传承沿袭应用近1600年,但究其历史渊源、因何要陈、陈久的时限、及“六陈”之外还有无宜陈者等,缺乏系统的论述。,笔者就此谈些肤淺的认识,供同道参考。

1 “六陈”源于实践“六陈”学说源于医疗实践。《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其后,不少医家实践探索对药物陈用做了许多论述。首先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发现,“橘皮用陈久者良、半夏陈久用之”。而后唐朝苏敬纂写的《新修本草》中又补充了麻黄、吴茱萸、枳实(枳壳)四味用陈久使用的中药。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著名方剂二陈汤,就是因陈久的陈皮、半夏二味而得名。再后由宋代唐慎微编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并正式提出“六陈”学说,与六陈歌不同的是枳壳和枳实有区别,其实枳壳和枳实皆为一物,只不过是前者为未成熟果实,后者为成熟果实而已。正如清代医学家汪昂说,“皮厚而小为枳实,壳薄虚大为枳壳,陈者良,麸炒用。

2 “陈久”为其和缓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关键在于气和味。新鲜的“六陈”药物大都气味重,刺激性较强,服用时,可出现毒副作用。为此,须将六种药物按要求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药性由峻烈变为和缓,以免在治病时对机体造成毒副伤害。所以,“六陈”学说,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如桔皮含有挥发油,有刺激肠胃,促进消化液分泌及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但陈皮的药用功效却不仅于此,如清代汪紱辑《医林纂要》中说:“陈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而这些仅靠挥发油是难以做到的。据现代研究证明,陈皮水煎剂中有肾上腺素样的成分存在,但较肾上腺素稳定,煮沸时不被破坏。陈皮隔年后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对增加,所以陈皮以陈者为好。又如“二陈汤”中,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4种药物,为治疗湿痰的主方,何以用陈皮、半夏入药?一是它们具有燥湿化痰功能,二是两者皆是“陈久”药,药性也温和,既燥湿化痰又不伤津液,以利治疗。而有些中药,如芦根、生地、石斛、麦冬、沙参等,鲜者,较陈久者之效果为佳,是因为这些鲜药味甘而气不浓烈,没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质较熟者为多,故鲜用最能生津养液。

3 “陈贮”应有时限“六陈”性味峻烈虽要陈贮,但并非贮存时间越长越好。明代杜文燮所著《药鉴》中说:“陈皮须用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半夏隔年须炮制,茱萸气烈待挥散”。近代医家张山雷也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可见“六陈”也有规定的相应贮存时间,而不是无限期的放置,若贮存太久,药气逐渐挥发,闻无气味,药色加深,就会失去功效。

4 “六陈”还需完善 适宜陈贮使用的中草药不只是“六陈”,如《药鉴》所说:“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棉”。这说明“六陈”之外还有未被发现和总结的陈用中药,还需要在中兽医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努力发掘,日臻完善。

猜你喜欢
枳实枳壳医家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识别真假枳实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