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的不同特点

2014-08-15 00:50杨有山秦建伟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语言

○杨有山 秦建伟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古代韵文史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文学长河,诗词就是这条河流不同阶段相继出现的两种文体,它们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各自的文体风格特点。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一文中曾将中国古代文学用“儒雅”与“风流”两种品格加以概括,他说:“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1]朱先生所说的“儒雅”与“风流”两种文学品格,如果要选文体作典型代表的话,我们认为中国古代诗词最为合适。清人李东琪就说:“诗庄词媚,其体元(原)别。”[2]诗歌的基本风格是庄重典雅,倾向于“儒雅”一路,词的基本风格则是柔媚婉约,接近于“风流”的标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文体风格的不同在诗词语言上也有明显表现。结合诗论、词论和典型诗词作品,对古代诗词的不同语言特点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准确把握诗词的语言特色,深入了解古代诗词文体风格的特征都有重要意义。

一、诗歌语言崇雅忌俗,词的语言自然近俗

古代诗歌作为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诗言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纲领,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多表现有关政治教化、国计民生的题材内容,表现这种雅正严肃思想内容的语言就要求高雅而避免低俗。一是宗经用典,使诗歌语言典雅高古。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要求诗人“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诗人要借鉴经书制定文体形式,吸取《诗经》中大小雅的语言来丰富自己诗歌的语言,与内容上的“宗经”相表里。同时,诗中较多用典,以显示引经据典、古有先例的权威性。也可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诗是李白天宝三载(744)受朝中腐朽势力排挤被迫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大量用典,既很好地表达了诗人仕途受阻、报国无门的苦闷和百折不挠追求的复杂感情,也巧妙地达到了借古讽今的目的。首四句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仕途受挫的极度苦闷。“闲来”二句,借用吕尚、伊尹曾微贱落魄,而终被君王重用大展宏图的历史典故,用历史经验化解政治失意的苦闷。而面对现实“行路难”、“多歧路”的困境时,诗人放眼未来,借用南朝宗悫以“乘长风破万里浪”明志的典故,表达自己终有一天会实现鸿鹄之志的坚定信念。巧妙用典,使全诗悲中含壮,哀而不伤,意蕴丰厚。另如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是杜甫764年春流落成都时所写。前四句由登楼所见之景引发诗人对“万方多难”时局的深忧。颈联反映唐朝与吐蕃的民族矛盾。诗中化用《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北极星”喻大唐王朝,据北天之中,统摄四方,不可动摇。把侵扰唐朝的吐蕃贬斥为“西山寇盗”,正告其不要以卵击石。尾联化用蜀汉后主刘禅宠奸嫉贤、断送江山和诸葛亮隐居时吟诵《梁甫吟》的典故,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昏暗,寄托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典故的运用,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深沉复杂感情。二是忌用俗语俗字。古代诗歌要求含义丰富,语言精炼,以书面文言为基础,忌用太直白俚俗的语言。如唐代张打油的《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描写雪景也算真切,但语言俚俗直露,没有深长余味,且易流于油滑。故被戏称为“打油诗”,成为诗家之忌。就连善学民歌、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重阳节写诗时也不敢用俗字“糕”。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飚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遂为古今绝唱。”郭沫若先生的《颂武汉》“火龙驶过龟蛇舞,铁鸟飞临凤鹤回”,也以“火龙”喻“火车”,“铁鸟”喻“飞机”,语言上求雅避俗。

词的语言则自然近俗。词作为配乐歌唱的音乐文学,与诗歌以吟诵玩味为主要接受方式不同,主要诉诸于人的听觉。故词的语言要自然近俗,贴近生活,才能使听众入耳消融,与词中感情产生即时性共鸣,而获得审美愉悦,而不宜大量用事用典,或冷僻字词,以影响听觉的美感效果。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芦川词提要》所说:“毛晋称其‘洒窗间惟稷雪’句,引〈毛诗疎〉为证,谓用字多有出处,则其说似是而实非。词曲以本色为最难,不尚新僻之字,亦不尚典重之字。‘稷雪’二字,拈以入词,究为别格。未可以之立制也。”[3]同时,词多表现人性人情,其语言也要贴近世态人情,自然近俗。正如清人沈祥龙所说:“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着色相,不落言诠也。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4]从词的创作实践看,欧阳修词语浅情深,柳永词语言明白而家常,秦观词语言清丽自然,李清照词“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都体现出自然近俗的语言特色,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尤其是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其中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口语,却如同从肺腑中流出,把词人国破家亡后日夜煎熬的孤独痛苦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聆音生悲,展卷泪零,感同身受。

二、诗歌语言崇庄忌丽,词的语言华美绮丽

古代诗歌语言的崇庄忌丽,就是指诗歌语言“言志”而不涉男女艳情,不轻佻,摒弃华丽辞藻。色调重清淡雅洁,忌秾艳绮丽,形成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强调诗歌要用华美的语言塑造美丽动人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但长期不被正统诗人认可。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仆暇时尝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5]批评六朝诗歌多涉男女艳情,只注重文辞的华丽、技巧的高妙,而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白居易对《离骚》“惊采绝艳”的语言也颇为不满,认为其“只得风人之十二三”。与此相联系,诗歌的语言色调清淡雅洁,忌大红大紫、色彩艳丽。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以“明月”、“青松”、碧水、山石及“绿树”、“青山”、“场圃”、“桑麻”构成清淡雅洁的色调,表达诗人闲适隐逸的志趣,受到历代读者的称赏。

词的语言华美绮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带艳彩。由于词大都是由女歌手演唱的,为适应其歌唱,词多写女性题材和爱情题材。男女恋情被称为“艳事”、“艳情”。女子的容貌、妆饰、生活、感情也与艳丽、艳事、闲愁密切相关。故表现这些题材内容的语言就带有艳彩。如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语言柔婉艳丽,浪漫雅致。晏几道词语言奇艳俊秀,李清照词语言清丽自然。就连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也时有柔情丽语。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战火硝烟、金戈铁马的激战场景时插入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人在抒发报国无门、英雄失意的悲愤时,也闪动着“红巾翠袖”的倩影。写景咏物词也往往涉及闺情相思的内容,带有艳彩。如苏轼的《水龙吟·杨花》和史达祖的《双双燕》“过春社了”等。二是崇尚清词丽句,多用绚丽色彩。马令的《南唐书》记载,南唐中主李璟拿宰相冯延巳词中名句和他开玩笑:“‘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对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互以词中名句相戏,可见其对清词丽句的喜爱。宋祁因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被称为“红杏枝头”尚书,张先因写过“云破月来花弄影”,被称为“花弄影”郎中。他自感得意,还建造“花月亭”以示纪念。可见宋人对清词丽句的钟爱。词人多用绚丽色彩,烘托华美鲜艳的艺术氛围,刻画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日光与屏风上山水图案相照,金光闪烁,明灭不定。乌发与雪腮相衬,鲜花与青春容颜相映,绣罗襦与金鹧鸪相配,具有五彩缤纷之美。电视剧《甄嬛传》主题曲就化用了这首词。词中华美绚丽的色彩,烘托出富丽堂皇的生活环境、氛围和女主人慵懒娇媚的贵妇人情态,与甄嬛等嫔妃的生活环境、身份、心态相合。

三、诗歌语言具有整饬美,词的语言追求错综美

诗歌语言以齐言为主要形式,从《诗经》的四言诗、魏晋六朝的五言诗,到唐朝的近体诗,都是如此。乐府诗、五七言古诗虽有杂言,但仍以五七言句式为主。尤其是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句式整齐。律诗以双音为一韵步,七律每句分为三个韵步加一个韵脚(不押韵的句尾字称白脚),相当于四个韵步。五律每句分为两个韵步加一个韵脚,相当于三个韵步。韵步之间平仄交错。同时,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这就构成了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对仗工整的整饬美。诗歌语言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词的语言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词的语言追求错综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唐宋词以杂言句式为主,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据电脑统计,《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71105句),七言句(69037句),五言句(54097句),六言句(38539句),三言句(27781句),打破了长期以来五、七言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格局,尽显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之美。就连短小的《十六字令》,也包含了一、七、五、三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的别名叫“长短句”。二是句法的错综跌宕。词的句式安排是“以曲拍为句”,而非随意为之。随着词调节奏旋律的变化,词的句法组织错综跌宕。如苏轼《水调歌头》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三个短句,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句相配,是长短相配;“不应”句是散句,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对仗句相配,是散对相衬;“人有”二句是偶字句,“此事古难全”是奇言句,二者相配,是奇偶相生,尽显错综跌宕之美。

了解古代诗词语言特点的这些差异,对我们鉴赏、创作旧体诗词是有启发、借鉴意义的。

[1]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6.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83.

[4]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M].中华书局,1986.

[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语言
诗歌不除外
语言是刀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