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应讲究“效度”

2014-08-15 00:50邹芳娣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效度文本思维

○邹芳娣

(江阴市月城中学,江苏 江阴214404)

语文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追问作为一种教学技巧,在实施过程中,同样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追问一定要关注效度,通过有效追问,呵护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思维,提升语文能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追问有“效”,把握宗旨

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追问要以生为本,“问中有人”,要“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昂情思,激出智慧。

(一)追问激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巧妙的追问就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来,瞬间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师问: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学生回答:是“变”字。师追问:写了哪些人在“变”写得最好玩的“变”发生在谁身上?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好玩在哪里吗?

好奇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兴趣所在。寻找“好玩”一下子就吊起了他们的兴趣,抓住兴趣激发点追问,较容易调动学生研读探讨的热情,从而整堂课都在这种兴趣的激励下进行,使得学生亲近文本,亲近课堂。

(二)追问激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追问运用得当,可诱发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究底的急切心情,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思考,充分讨论,既可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可解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是教学《变色龙》一课,在品读奥楚蔑洛夫后,顺势而问:这最好玩的“变”是非此人莫属了。那最有深意的“变”又是写的谁呢?生:应该是围观者的变化。师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变呢?狗咬人事件照理跟他们没有关系呀!

学生一想,是这么回事,围观者干嘛要“变”呢?学生急于知道原委。追一追,以问激疑,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恰当运用追问,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追问激智

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思维,激活智慧。当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没有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时,追问可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前行。教师见机行事,抓住一点,深挖不放,穷追到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开启智慧。

学习《囚绿记》“囚绿释绿”片段。主问:“作者为什么释绿?”生结合对绿的描写提炼出绿的品质精神,得出:是绿张扬的自由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使作者受到震撼,因而释绿。追问:“受到震撼后为什么还要等到卢沟桥事变后释绿?”生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出:作者体己察“绿”,“绿”的处境与“我”相似,更深切地理解了“绿”,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二次追问:“作者释绿只是表达对‘绿’——这长青藤的珍重、敬仰之情吗?”学生抓住关键句“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师生共同探究得出:这里运用象征,以物喻人,从而品出了文章的深意,读懂了文章的写法。

可见,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阅读时是需要方向性的引导的。对文本内涵的深度开掘更有赖于智慧的点拨。追问,让学生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读懂言外之意,悟得象外之旨,激活思维,激生智慧。

二、追问有“度”,把握分寸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追问这一教学技巧起到点拨、引导的功效,追问适当、有度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滥用、乱用反而会干扰学生思维,降低课堂教学效度。因此,运用追问要把握分寸。追问更要问出质量,要有助于提升三度:文本研读的深度、学生思维训练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效度。一份沉甸甸的问案才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潮,用好“三字诀”,把好质量关。

(一)注重“精”

备课要精心。追问强调预设。教师要有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力,沉潜文字,细读品悟,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做到“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底。那么,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逸出时就能追问自如,收放由心。教师还要有独到的眼力,要有自追自问的意识,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辨性的高质量问案,才能生成课堂上“不可预约的精彩”。

追问要精当。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现的课堂,追问要切中肯綮,宁少勿滥,要言不烦,非必要处不追,非关键处不问。不能让碎问碎答让学生的思维碎片化,把文本析解得支离破碎。在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思维整体性、深刻性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有甄别判断的能力,在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值得一追的问题,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一纲举而百目张的效果。

(二)遵循“序”字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追问一定要有序,一定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是前一问的补充、延伸、拓展。追问要有方向,要与主问、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追问好比推进器,要层层推进,问题之间要符合逻辑关系,由表及里,要洞察学生欠思处并加以启发、诱导、挖掘。

追问好比路标,导引学生思考的方向,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深刻,达到“最近思维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实现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强调“活”字

追问是对学生思维深入活动的有效疏导、控制和指导。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是灵活多变的。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全面关心,随机应变,才可能有高品质的追问,才能追出实效。所以,追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教师得是思维活跃的参与者,要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要参与对话的全过程,寻找学生思维拓展或开拓的关键点,趁势追问,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更是机智的组织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做出甄别、判断,采取灵活适宜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追问,追出课堂对话的精彩生成,追出学生成长的美丽。

“学非问不明”,追问作为一种教学技巧,值得我们不断“追问”。只有善用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注重追问实效,遵循追问原则,才能发挥高质量的引领、激发、调动作用,“以问促学,以问助教”,诱导学生向语文天地的“青草更青处漫溯”,获得生命的成长。

[1]张增光.读出文本“三度”,展现课堂精彩[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3(11).

猜你喜欢
效度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