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2014-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民本冯玉祥常德

汪 蕊

冯玉祥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汪 蕊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冯玉祥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追求进步、爱国爱民,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出生于平民阶级,社会下层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他的思想源泉。当他主政一方时,即把他的民本思想付诸实践,在其辖区内采取了许多便民措施,他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赞誉。

冯玉祥;民本思想;德政

汪蕊/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讲师(河北秦皇岛066100)。

“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冯玉祥叱咤风云,一直是全国政局的关键人物。他一生追求进步,思想虽几经变化,但爱国爱民的思想却贯穿于他的一生,虽历经曲折,而始终不改。近年来,对冯玉祥的研究多侧重于他爱国救国的一面,而对其重民爱民的一面则较少涉及,本文试就他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做一简要论述。

一、民本思想之来源

冯玉祥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卓越的政治家。他出生于平民阶级,是从士兵到将军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北洋军阀时期、大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给他的思想留下了痕迹。正如他在自传《我的生活》中所说:“我的家世,我生长的环境和我所处的正在急剧变化中的时代,都是我的个性、思想以及一切活动的摇篮。”[1]

1.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1882年,冯玉祥出生于河北省青县兴集镇,不久全家迁到保定城郊的康格庄,“这儿就成了我儿童时代的养育之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2]康格庄是一个封建而闭塞、贫穷而落后的农村,在那里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宰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儒家学说被奉为经典。农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唯一的娱乐就是看戏,这些戏多为颂扬为民请命的清官,冯玉祥最爱看的是“老包斩陈世美”的戏,每次看完后都要想:“以后我长大了,不能做老包,也要做个褶彪才行。”[3]在这样的环境里,冯玉祥的人生观、世界观渐渐地被熔铸出来,“做为民请命清官”成为他的一个理想。儒家思想所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民为贵”的民本观念与他对贫苦百姓的深厚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他的主导思想,这是他民本思想主要来源。

2.源于基督教思想。当冯玉祥主政一方,眼界开阔,与新思想、新事物有了较多接触,他出于实用的角度曾信仰过基督教,并用以治军,冯玉祥在谈到信奉基督教的原因时说:“惟该教亦有特长,如提倡博爱,牺牲,不吸烟,不喝酒,不嫖赌,小儿读书,女子放足,是也。”[4]这段话表明了冯玉祥被基督教所吸引的原因,基督教的博爱救人、戒恶行善的教义与儒家所强调的仁爱、民本思想相一致,因此对冯玉祥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并成为他民本思想的一部分。

3.出于顺应民心的需要。冯玉祥极其注意民心的相背,他认为民心向背是政治上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民国初年,大小的军阀鱼肉百姓的反面例子让冯玉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军阀张敬尧为例,他从1918年率军进入湖南后,张军所到之处“所有庐舍,大半被毁,财物金帛,靡有孑遗”[5],大小官吏,终日吃喝嫖赌,肆意搜刮。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他们切齿痛恨,称他们为“张毒”,驱逐张敬尧成为湖南人民一致的呼声。人民还假借“劳军”的名义,趁张军官兵喝醉之时,用菜刀、铁铲之类将其砍杀。冯玉祥还曾深刻地指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他认为违背了民意就是违背了天意,而为百姓谋福利不仅能使老百姓从中获得利益,也能使他获得百姓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声誉,并且带来军事上的好处。这使冯玉祥更坚定了他的民本思想。

二、民本思想之实践

民本思想是冯玉祥政治思想的基础,也是他迈向民主思想的出发点。他时常教育他的部下:“兵饷粮饷,民脂民膏,故吾等必须作益民之事。鸡犬微物,尚能守夜司晨,以报主人。军人若不能保国为民,曾(真)鸡犬之不如矣。”[6]因此,当他主政一方时,就把他的民本思想付诸实践。

1.翻修道路,方便民众。1918年,冯玉祥兵驻常德时,看到城内的街道坎坷,曾多次拨款,翻修道路。又见常德城外道路崎岖狭窄,平时不便行旅,一旦有事,更不便运输,因此动员军队修筑了一条常德至津市的公路,路面宽约四米,平坦端直,当时人们看到这样宽阔平坦的道路,都欢喜的不得了。在陕西秦中,自潼关到西安的一条大道,堪称是当时最好的公路,亦败坏不堪,天晴时尚坎坷难行,雨天时泥深达二三尺,无法举步,使交通时生阻隔。冯玉祥得知此事,下令部队与百姓一起修筑。从西安到潼关旅游的外国人都注意到,自冯到陕以后,道路有了“出奇的改进”。

2.关注水利,为民造福。冯玉祥对水利问题也极为关注。1922年,冯玉祥督豫期间,令士兵疏浚惠济河,除水患,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1924年8月,丰台永定河河水陡涨,水势高出平地两丈余,河两岸之长堤被冲破,危难之际,冯玉祥亲率部队投入抢修,救护永定河堤。结果居民田产得免淹没,而京津铁路也免冲坏。冯军驻常德时,得知每年初夏,山洪暴发,河渠水位上涨,往往平岸,西南城墙被水冲刷,非常危险,便命军队进行修复加固。后来,冯军离开不到一个月,常德即发大水,水濒墙头,但常德城内并未遭受水灾,因此,地方百姓对冯玉祥格外感激。

3.改善环境,植树造林。冯玉祥很早就认识到植树造林能蓄雨水、御风沙、改善环境,因此,对于种树极其重视,每次在修渠筑路之后,都要在两边植树种柳。在常德驻守时,见东西官堤,长约三十里,两边空地废置未用,遂令官兵协助绅民,在空地上种了数万株树木;在南苑,不但在各马路两边栽种树木,而且把附近空地划成若干区,分配经营各种树木。每年春天,冯玉祥都要督率军民植树造林,1922年植树节,还曾亲率官兵至韩信冢植树数千棵。为使植树造林落在实处,冯玉祥将植树作为考察县长政绩的重要标准,并于省政府专设造林局,不时派员赴各地调查,以督促地方植树造林,对改善环境做出了一定贡献。

4.乐善好施,解民之困。冯玉祥所驻之处,多为西北贫瘠之地,人民生活困苦,为解民之困,他创办了一系列的公益机构。冯玉祥见年老之人,不能自谋生活,老无所养,遂建养老院,凡入养老院之人,都为之购置衣食,还不时将他们邀至新村予以接见;见年幼孤苦不能自存者,则设孤儿院,把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无人抚养之孤儿,收养于院中,教其识字、唱歌;还为盲聋及肢体残疾者设立残废院,收养身体残废者八九十人;针对人民生活贫困无力就医的情况,设立平民医院,除有能力者酌情收取一些医药费外,其余一概施诊。另外,还设栖留所,以供乞丐及无处安身者居住;建筑贫民住所,以免人民流离之苦;创办图书馆,开辟公园,筹办简洁实惠的旅社,使辖区的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

冯玉祥的这些举措,似乎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能够看出他确实在尽己所能为百姓做实事,各阶层的人民从中得到了好处,因而得到了人民的赞扬。冯军所到之处,士绅夹道欢迎;冯军离开后,人民不愿其离去,武穴人民曾立“去思碑”以资纪念。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赞赏他说,“只有冯氏一人表现出建立秩序和廉洁政府”的愿望。

综上所述,冯玉祥在其辖区内,还是尽力实践着“建设一崭新而廉洁的政府,以为人民谋福利”[7]的理想。虽然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孔孟“德政”、“民为贵”的儒家思想,并非是要以人民为主体,建设民主政治,而是要以人民为子民,居高临下,进行统治。但不可否认,像冯玉祥这样致力于宣扬民本思想,并能尽力付诸实践的人,在当时还是难能可贵的。所以邓小平评价说:“冯玉祥是很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朋友。”

[1][2][3]冯玉祥.我的生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1,8,20.

[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二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98.

[5]佟飞,石火.东方怪杰冯玉祥[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54.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一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27.

G642

A

1671-6531(2014)13-0015-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民本冯玉祥常德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扶琴》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冯玉祥智斗日顽
兜底治疫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寄冯玉祥书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