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发展构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

2014-08-15 00:49瑾,刘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英语课程岗位

邱 瑾,刘 励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1.引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所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即针对职业需求培养人才。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及产业关联度强的特征使得它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高职院校充分重视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在适应未来从业的岗位群到具体的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外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是顺应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英语课程方面,力求教学理念的变化,结合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突破传统的内容设置,根据岗位需要有机整合专业岗位和英语学习的内容,将岗位需求和语言学习相互融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原动力,从而强化外语语用能力,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核心职业能力突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后备力量。

2.电子信息类职业发展需求分析

(1)宏观需求。中国大力发展规模大、技术含量大的产业,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随之加大了对电子信息类产业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节奏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具有高技术含量和自主研发能力的行业效益迅速增长。

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总体呈增长趋势,需求类型日趋多样化,并呈多元化分布,对其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对行业的依存度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以及校企融合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1]。要适应市场需要和形势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的从业队伍。

(2)地域需求。以湖北省为例,近几年来,各类电子企业由2009 年的1200 多家增加到2000 家。2012 年,产值过亿的电子信息企业已达 200 多家。预计到“十二五”末期(2015 年),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将达到50余万人,平均每年增加约 3 万余人。高职高专学历的专业人才将达到52000 余人,平均每年增加约5000 余人[2]。

近年来湖北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高技能人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湖北高职院校应通过扩大信息技术教育规模,调整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等策略,为湖北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再如江西赣州市着力打造赣南电子信息产业,在赣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千万亿元重点产业来打造,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赣州已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首选转移承接基地,所以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上,也就仅体现了对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3]。

(3)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自身的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技术进步快的发展节奏。从个人自身发展而言,“终身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共识。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根据自己所学的和即将从事的岗位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电子电路设计(PROTEL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中级)等),一方面加强在职培训,全程培训学习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研究表明,虽然院校培养人才是基础,但个人在工作中应用的知识不到 10%是在学校中学到的,另外 90%的知识都靠工作之后的继续教育。特别是有专业大类间转岗意向的电子信息从业者,继续教育是其发展职业能力的必经之路。

(4)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概念。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性,其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是职业导向的动态过程。职业能力发展也是动态概念,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展各种职业必需的能力。基于职业能力发展就是要在这个动态导向过程中,学习提高完善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电子信息类岗位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岗位,语言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是其专业能力的必要补充,也是职业核心能力之一。这些能力都是职业发展所必需的。电子信息类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阅读技能为主导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是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之一。电子信息类英语课程需要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任务导向来训练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具有阅读相关专业英语资料能力和工作情境中沟通交流的能力,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理念来构建。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除了基本的岗位专业能力,还应具有职业核心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力和执行能力,这是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是人们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并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发展需要——职业的区域发展的需要、电子信息类岗位的需要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

3.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电子信息类英语课程体系

(1)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本课程体系建设从行业和企业需求出发,紧紧围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岗位能力为主线,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来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按照能力要求来设计岗位任务驱动的英语教学,以岗位任务需要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英语基础教学与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并行的全程交叉式教学,真正贯彻知识够用、实践加强、技能突出的职业教学理念。英语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课,对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有一种催化剂的作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进一步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尤其是深化了职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与专业课程开发关系的研究,给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电子信息类英语课程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专业和职场的真实工作内容的训练与培养上面。英语课程纵向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结合,并将发展职业核心能力贯穿课堂和教学始终。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职业能力。

(2)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情感要求。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及其所承载的专业内涵。熟悉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名合格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岗位英语知识、各种设备装置的英文程序与规范操作说明,掌握未来电子信息行业从业者的英语的专业词汇、岗位情境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达信息、处理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获得独立工作能力,获得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取得相关的证书,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工作成果。教学过程中重视可持续性职业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通过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学生对相关岗位任务的主要特点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电子信息类工作岗位,及时了解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和责任感和自豪感。

(3)教学内容。在参考并实践了德国引进的行业英语教材《电力英语》和提炼工作情境和岗位职业教学内容后,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统整。这本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及培训机构英语教学的教材共有12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一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本教材通过选取学习者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境,使他们掌握最真实实用的英语。与顾客及合作伙伴的沟通、技术性文件的处理、电子邮件的写作、关于建筑部件、测量或发动机等问题的探讨,《电力英语》都提供了相应的语言知识。所有单元都由几个小的学习步骤组成,以利于学习者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根据教学对象和专业特点进行分层次、类别、模块的电子信息类英语教学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提炼专业大类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基础的、共性的语言材料,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是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和能力,将水平大致相近的学生放到同一个层次教学,突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符合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将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材料教给他们,布置给他们力所能及的课后任务,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充分体现分类别指导、分级教学的原则?我们首先应意识到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分类别指导是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进行英语课程分类,在教学中坚持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紧密围绕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目标岗位群对英语的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如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由于有很多英文说明书、流程图和操作指示文字需要看懂、理解,对英语的阅读要求较高。这样,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通过融入真实的工作岗位的材料,完成相应的使用英语的工作任务,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职业实用性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分模块教学是遵循基础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普通英语语言材料的人文性,又注重专业英语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实用性以及在基础普通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和职场的工作内容,开设一些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及个人需求、语言学习和素养教育并重的模块选修课程。让学生能真正学到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帮助的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模块课程可以进一步分为:①为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融合考证考级能容的专项技能训练模;②为推行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认知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博学多才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开设的语言文化模块;③为将英语学习与行业专业紧密结合,使语言的学习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而开设的特殊用途英语模块。

(4)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主要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练。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

岗位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岗位任务教学,主要针对真实情境的岗位进行任务的分解分配和执行,再进行岗位任务的完成评判和讲解,突出知识的运用。

本课程“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在教学中围绕任务进行训练,创设仿真模拟情境,以任务引领教学,按照“项目→任务→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完成学生能力项目的训练。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仿真演练、角色扮演、分组学习进行各种具体导游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角色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以指导为主,包括创设仿真情境、设置课业、指导学生演练、监控学生活动及其建立考核机制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制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模拟岗位任务英语的听说或读写训练,既直观、又生动,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岗位英语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教师的带教下参与模拟岗位英语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夯实职业根基,提高职业能力,为学生入职后的不断继续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刘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徐航,符昕昕.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赣州发展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3,(12).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英语课程岗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电子信息工程系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