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政工作中如何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困境的若干思考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困境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 庆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思政工作中面临的“理论困境”

1.学习理论学习中的“困境”。学生对理论学习与理论研讨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即便是人文社科方向的学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态度上,也多抱有不正确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往往视其为干瘪的政治说教而敬而远之,或纯粹认为是一种负担而应付差事,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打瞌睡、学外语和计算机已是常见现象,并难以制止。”[1]

2.教师开展理论教育中的“困境”。在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将从事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视作为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面对的工作对象复杂,所承担的任务重,教学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效果难以保证,等等这些问题,都使许多思政教师在开展理论教育时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总之,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得吃力,成为当前思政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困境”。

二、造成“理论困境”的原因解析

1.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指导精神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这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性质和方式,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的社会性质,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则则是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政工作的性质和方式表明,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直接从事理论教育和教学的思想教育活动。教师能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教师能否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讲授理论,教师能否在理论课教育中化抽象为具体、借助于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来传递理论背后的思想实质,将直接影响理论教育的效果。而从当前理论教育的实践看,理论教育的内容守旧,方式单一,教师拘泥于理论的说教,不会联系实际,等等问题的存在,恰是导致“理论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

2.思政工作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教师科研精力受限,加之学校对思政工作不重视,教师成绩难以得到肯定,这些现象导致教师不愿意在思政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对相关的理论去做深层次的探究,长此以往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更加剧了“理论困境”的程度。以思政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分析,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思政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从实践效果看,却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政工作在高校中所处的弱势地位。“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领导班子关注的重大问题主要集中在征地建校,扩大招生,争创硕士点、博士点,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办学经费等等,对扩招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的倾向。”[3]这一状况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要彻底扭转思政工作所处的困境,又谈何容易!

三、走出“理论困境”若干建议

1.高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思政工作,严格限定思政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遴选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从事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这是走出“理论困境”的前提。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始终是推动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鉴于思政工作所承担的重要教育使命,更需要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要优中选优,将那些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选进思政教师队伍,专门从事思政理论教育工作。同时要坚决纠正和杜绝那种“随便什么人都能从事思政工作”的错误思想,从各方面给予思政教师开展理论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让思政工作得到重视,让思政教师的职业尊严得到认可。

2.教师在促使思政工作走出“理论困境”中处于关键地位,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对对思政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要从严从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一,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其他各种研究思想成果等,教师对这些内容都应当有精深钻研,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养,并以思想智慧的形式表现于外。

其二,正视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智慧回应这些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与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说服力,教育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让马克思主义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对学生关心的各种问题,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回答。当学生能从这种回应中得到令其信服的答案后,自然而然对理论自身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其三,善于借鉴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优化理论工作的方法思想,提高理论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思政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其中有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储备背景,对他们而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难度。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这给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要克服由于马克思主义抽象性特征所造成的学习上的困难,就需要教师具备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案例法、情境法教学方法的深入探讨,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视角,教师要善于借鉴之,运用之。

3.要走出“理论困境”,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理论教育要达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效果,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如果仅仅期望通过办几次讲座,搞几次培训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只能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想法,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助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还会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抱有更深的误解。笔者建议,一方面要改变现有理论课教学的课程安排机制,由集中教学转化为分散教学,当然与之相关的教育方式也要做出改变,可以考虑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另一方面,弱化理论教育的考试功能,完善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只有当学生不再将参加理论教育学习看作为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得到激活。

[1]邱月明.走出“两课”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11).

[2]教社政〔2005〕10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Z].2005-04-18.

[3]刘子实.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5,(12).

猜你喜欢
困境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困境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