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对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再学习

2014-08-15 00:49楚向红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生产力农民

楚向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共同富裕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涵

如何界定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他多次强调:“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初步界定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

(一)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制度保证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

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多次强调,共同富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7月,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对于他们说来,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2]为此,他主张要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3]他还从巩固工农联盟的高度强调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4]

(二)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没有长期的艰苦奋斗是办不到的。毛泽东对此的认识在初期是比较清楚的。

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5]1955年10月,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1959年6月,毛泽东在同秘鲁议员团谈话中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7]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8]这表明,毛泽东在时间上曾经实事求是地看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是后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三)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途径

毛泽东在各种场合多次阐明,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谈不上共同富裕:“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9]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就首次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0]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迅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在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刚刚基本完成时,毛泽东就及时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参照苏联的做法,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并指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11]。在党大的八大上,他明确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12]。随后,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他又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3]。这表明,毛泽东始终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只是后来在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正像邓小平说的那样:“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14]。

(四)共同富裕必须要以平衡发展为基础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和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均衡布局、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也为了当时国防安全的需要,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把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内地,在生产力的布局上实施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其实质是内地(主要是西部)重点开发,其目的是缩小内陆与沿海的差距。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最早提出“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在当时“国际形势还很紧张”的条件下,毛泽东对内地的建设更加重视:“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15]均衡发展战略执行约三十年,改变了生产力布局极端不合理的状况,在较短的时间里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奠定了交通、科技、工业、人才和资源等重要基础。但这种空间布局战略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结果出现了全国平均落后、共同贫穷的畸形现象。

二、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国情乃是研究中国问题、探讨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起点、逻辑起点。

正确认识国情,乃是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根据。只有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这是我们党在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尽管毛泽东时代和现在的国际国内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我们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只有认清了国情,我们才能夺得共同富裕事业的伟大胜利。

(二)解放思想,敢冒敢闯敢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个大事业。这个事业的成功,总要有开路的人。

如果说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严峻形势下,处处考虑个人的政治得失,事事瞻前顾后,没有一点“冒”的精神、“闯”的干劲,那么,他们就可能在苏联的压力下屈服,成为发达国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冒”,不是冒险主义;他们的“闯”,也不是瞎闯;他们的“干”,是脚踏实地地干。尽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极大干扰下,他们的探索出现了偏差和失误,共同富裕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共同富裕道路就不可能这么快开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要在迷茫中徘徊更长的时间。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干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有一股敢“冒”、敢“闯”、敢“干”的精神。

(三)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毛泽东提出农民富裕是关系到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他强调“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16]。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经济构成来看,农业产值在社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降到今天的百分之十左右,可以说我国已经摘掉“农业国”的帽子。但从人口构成上看,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这说明我国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国。目前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农村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总的来说,发展却极不平衡,占全国总人口多数的农村仍然是最落后的地区,是最贫困人口的聚集地。因此,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农民共同富裕的进程,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能否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和希望所在。特别是在新的世纪里,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真正体现,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真正得到执行,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能否得到顺利进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的进程,是新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历史重任。

(四)科学理论的指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保证

列宁同志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同样,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理论指引,要取得伟大成就也是不可能的。纵观共同富裕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我们党的思想和理论正确,共同富裕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我们党的思想和理论出现偏差和失误,共同富裕事业就要走弯路,遭受挫折。

在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成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目标方向,能够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和发挥出来,不断开创共同富裕工作的新局面。我们深信,只要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以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1][2][3][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5][6][13][1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8]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生产力农民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