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

2014-08-15 00:49宋连香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宋连香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轻交际能力培养”的现象,导致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种种障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速增长。然而目前,不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难以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许多大学生常常遇到很多障碍,他们中不少人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外语素质的要求差距甚大;有的即使能说几句英文,也往往是中文式的英语,不能用地道、得体的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这种情况已引起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的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趋得到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也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1.跨文化概念

“跨文化”这一概念是指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间的一切事务,与国界无关。更为宽泛的理解是指任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事务。[1]P117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语言活动。区分是否是跨文化交际,关键在于会话的双方是否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2.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通常定义为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语言交际(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即在真实交际环境中能够自然交流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掌握语言形式规则,还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即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该对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法说什么”。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四个参数,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们处于核心地位。

美国学者约翰·甘柏兹(Gumperz)把交际能力定义为“说话人赖以启动和维持会话的语言和相关交际规范的知识”。[2]P201在他看来,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知识,语言(语法)和语境(他称之为语境化规范)。甘柏兹指出,对于说同一种语言或方言的人,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应该是相同的,但有关语境化规范的知识却可能因人而异。语境化规范上的变异不会与语言或方言或种族等一一对应,而是与个人长期平凡交往的范围有关。说同一语言或方言的人可能会具备不同的交际能力,而造成交际能力不同的是交际者个人所处的交际互动环境,也就是说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加拿大学者Canal and Swain又进一步研究了社会因素、交际场合及语篇等因素对交际能力的影响。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所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四个方面能力互有联系却又相对独立。”[3]P1-47

3.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认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影响。他们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把交际能力扩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可以指学习母语后获得的交际能力,也可以指学习外语后获得的交际能力。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际时,所涉及的交际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从以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外语教学很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恰当、得体地运用外语,就必须通晓与外语相关的文化。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难以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语言,教语言形式,语言教学应该结合文化来进行。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责无旁贷的成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论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主要是依靠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敏感性,熟悉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得体,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可能会感到自身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缩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该到国外进修,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是学习型的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2.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习课文时,可紧扣课文主题,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文内容较为丰富,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这些主题,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讲解有关宗教故事的文章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西方宗教背景、宗教起源、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等知识; 讲解涉及历史故事的文章时,应该给学生补充一些西方地理方位、人口变迁的知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文化也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作比较。 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人文差异,从而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把文化与语言更好地结合起来。

2)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都与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反映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必然影响语言的词汇和语义。词汇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意义:指示意义和暗含意义。前者即在词典中可以查得到的词典意义;后者只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出的联想意义。[4]P126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单词的词典意义,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深刻领悟其联想意义,以做到得体地运用英语词汇。要想把词汇解释得透彻,教师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积累大量文化知识,而且要懂得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① 同步阐释法:即对词汇包含的文化背景直接加以注释,进行讲解,或指明其文化意义,把文化内容与词汇意义互相融合起来,从而加深对它的理解和实际应用。[5]P164例如,在教“to sing the blue”一词时,要告诉学生,在英美人的眼中,blue(蓝色)象征着“忧郁、痛苦和沮丧”,因此该词义为“垂头丧气”,blue还有“黄色的,下流的”的意思,例如:blue talk 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再如:wet hen一词,并非为“落汤鸡”的意思,从文化内涵来讲,英语中指的是“一种极端愤怒的情绪”。

② 比较法:通过联想,概念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取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例如:英语中rat和mouse都表示“老鼠”,但是感情色彩不一样。rat(耗子)一般带有贬义色彩,往往用来指叛徒、变节者、下流女人等,如:like a rat in the hole(如同瓮中之鳖);a rat face表示阴险狡诈的人。与rat相反,mouse(老鼠)一般带有褒义色彩,米老鼠叫做Mickey Mouse而不是Mickey Rat,而且mouse还可以用来形容文静胆小的人(尤其是年轻女人),习语as quiet as a mouse就是形容一个人一声不响、很安静。

③ 讲“故事”法:英语有些词汇的来源都有一段背景故事,或是来源于成语,或是传说,或是宗教信仰,或是文学名著,电影故事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意义。这类词汇通过生动的讲“故事”法,必能使学生在津津有味的文化背景故事情节中深刻领会其含义并快速掌握。例如,教“turncoat”一词时,教师可以讲下面的故事:古代欧洲不同军队的士兵穿着不同的军服,一旦吃败仗的时候,士兵往往把外套(coat)翻过来掩盖身份,这样才好逃命。因此,人们就把这种行为叫做“变节”(turncoat)。该词表面上好像是“把外套翻个面”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叛徒”或“变节者”。

3.在听说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尽可能多播放原版电影,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

电影是沟通文化的桥梁。看原版英语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包括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比如,演员的台词、电影故事本身及画面等,都向观众传达各种文化信息。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原版影片,指导学生通过影片巩固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挖掘语言文化的社会意义。同时,在结合原版电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选择那些发音清晰地道、贴近生活的影片。家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帮助学生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开设英语广播,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节目,使学生领略异域风情;举办各种英语竞赛和英语晚会、戏剧表演,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差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和外教进行一些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如与他们一起参观、郊游、购物等。通过面对面地和外籍老师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从中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这样,在实践中,就能培养学生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几种。我们广大英语教学者,应根据自己的学生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坚持“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齐头并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6]P54-57,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树立起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1]戴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

[2]许力生.跨文化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Canale ,M.& 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4]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彭莹.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A].曾凡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6).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