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角下汉语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2014-08-15 00:49沈克琳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成语

沈克琳

(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英语系,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早在 19世纪上半叶,著名翻译家辜鸿铭就通过英译儒家经典论著力求将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西方,让西方国家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后又有众多学者作家如林语堂和美国作家赛珍珠等都曾努力通过翻译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感受来自中国的异国风情。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但是却经常受到西方国家的误解,原因之一便是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对外传播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很有必要,此外,文化的全球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国际化。

二、翻译与文化传播

1990年,Suan Bassnett 和Andre Lefevere《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3]28。自此,学者们纷纷开始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翻译,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全球化时代有关文化翻译的争论主要源自于对以传播为目的的翻译和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的混淆。Cronin 认为,传播与交际的区别在于,交际是发生在同一时空、不同地域之间的现象,而传播以历史为轴,以社会为载体,产生的效果更为深远[1]20。作为文化传播的翻译,应当更注重文化因素的传达,在文化层面确保实现与源语文本相同的功能。如今,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扩大了人们对异质文化的接受空间,使得文化传播变得可能也变得必要。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尽可能地将其传播给目的语读者可以有效地保护本族文化的完整性,并使得他们接受和了解本族的文化。

三、汉语成语

汉语成语多为四字格,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它具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文化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往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历史事件,典故传奇等。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其产生过程与一个民族的总体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4]25。

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特别是其成语的使用往往天差地别。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下才富有意义[2]110,因此汉语成语翻译必然要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如成语“望子成龙”若译为“to expect the son to become a dragon”必定会给西方读者造成困惑带来误解,因为龙的意象在两种文化中寓意完全不同。此种异化的翻译当然是难令目的语读者接受,但是译者并不能因文化差异的障碍而放弃本族文化的传播,应该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信息的基础上保障文化传播的效果。

四、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翻译策略

翻译家和研究者们历来对汉语成语翻译的研究摆脱不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对此,他们提出了一些颇行之有效的翻译成语的策略。在涉及文化差异的翻译时,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归化”和“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 Venuti创造的术语,归化翻译策略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表达手段向译入语文化靠拢乃至融为一体,原文总蕴含的文化特色部分或全部消失。这种向译语文化靠拢的策略更多地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满足了他们的接受心理。异化翻译策略则与归化策略相反,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译语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

在翻译蕴含深厚文化涵义的成语时,到底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家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有的认为应该以归化为主。翻译家孙致礼则认为应适度,在“纯语言层面”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而在“文化层面”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因此,异化还是归化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完全归化和完全异化必然走向极端。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是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然而,以归化还是异化为主仍然是译者要面临的一个选择,事实上,策略的选择跟翻译实践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

在以文化交流为视角看翻译实践时,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译者多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更多地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接受视野。例如,中国向来多信奉佛教,而西方信奉的是基督教,宗教文化迥异,在翻译带有宗教色彩的汉语成语时译者往往需归化处理,霍克斯就把《红楼梦》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把“阿弥陀佛”翻译成“God bless you”。这种归化的翻译跟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分不开的,他的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娱乐需要。然而,如果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西方读者读到此处就很有可能误以为中国也普遍信奉基督教。这种归化翻译隐藏了源语文化,不能反映两国成语各自所有的文化特色。

而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时,却尽可能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了解中国。若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来看,也许杨宪益夫妇的对上述成语翻译就更恰当,他们把以上两处分别翻译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和“Merciful Buddha”,保留和传达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佛教文化。

以上对比说明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翻译的文化传播,Venuti积极倡导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的异化处理,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和文化上的差异[5]92。笔者认为应该适度地异化,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成语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独特魅力。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对中国文化已有所了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礼教佛教、道教和孔孟之道等等。因此,即便是对于一些存在文化空缺的成语,译者也尽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如:

例(1)“如风卷残云一般”( 《红楼梦》)

“like a whirlwind scattering wisps of cloud” (杨、戴译)

例(2)“......此处宜凿六字曰 ‘落花流水之间’”(《浮生六记》)

“...and where we should put an inscription: Where petals drop and waters flow.”(林语堂译)

例(3)Of all the thirty-six alternatives, running away is the best.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林语堂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在例(1)中,杨宪益夫妇将“风卷残云”直译成“a whirlwind scattering wisps of cloud”,例(2)和例(3)中,林语堂将“落花流水”直译成“petals drop and waters flow”,对“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也采用了异化的策略,虽然英语读者也许不能对此意境产生同中国读者一样感触,但是这是一种尝试,尝试让英语读者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氛围。

又如《围城》中的一例:

例(4)也许还有一堆“亡羊补牢,教学相长”的教训。(《围城》)

There might even be admonitions about “Repairing the fold after the sheep are lost,” or “One learns as one teaches.”(Jeanne、茅国权译)

“亡羊补牢”是一个中国典故,译者没有意译成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而是给直译成 “Repairing the fold after the sheep are lost.”译语读者可通过直译猜测成语的意思,还可激起部分读者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的兴趣。这是异化策略下的一种翻译,很明显此种翻译传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但是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一味地直译和异化汉语成语会影响读者流畅地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学作品的欣赏价值。

例(5)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红楼梦》)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chuckled Pao-chai.(杨、戴译)

此句中的“得陇望蜀”,若翻译成 “covet Sichuan after capturing Gansu”就是不可行的,因为“蜀”Sichuan 和“陇”Gansu比上例中“fold”和“sheep”蕴含的意义要丰富的多,读者易猜出“Repairing the fold after the sheep are lost”的含义,却不易理解“得陇望蜀”的直译。对此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成语,在适度异化行不通的情况下,如有可能,在文中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再加以注释,说明出处,这样就便于读者更多了解中国文化,也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五、结语

在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在译文中适当地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将是翻译的趋势。对于成语的汉译英更是如此,翻译文化色彩浓厚的成语时,要做到“求同存异”,归化和异化无优劣好坏之分,但毋庸置疑,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在英译汉语成语时,要适度地异化,在“同”与“异”的权衡中恰当地表现“异”,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英语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Cronin,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衡孝军.从社会符合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J].中国翻译,2003,(4).

[5]张荣芳,卢魁.论文化传播与翻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成语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拼成语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