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4-08-15 00:44蒋革新黄华东魏婷婷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4年3期
关键词:汉源县水利工程

□ 蒋革新 黄华东 魏婷婷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给我国农业造成了极大损失。损失的背后暴露出了众多的水利问题,现以汉源县为例,对农村水利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仅供参考。

汉源县位于长江上游川西南大渡河中游两岸,为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攀西河谷的过渡地带。古为南丝绸之路要道,今是国道108线和成昆铁路咽喉,也是雅安地区最大的农业县。全县由于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暴雨较多,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害洪灾频繁。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面广,流失种类齐全,流失程度严重。

一、汉源县水土流失概况

(一)水土流失主要形态

汉源县水土流失的侵蚀形态主要有沟蚀、面蚀、重力侵蚀和人为采掘流失。

沟岸流失主要发生在大渡河和流沙河的大小支流沿岸。其表现形式是上游粗砾下移,中游边岸垮塌,河口沙石堆积,往往造成交通堵塞乃至人畜伤亡。坡面流失是全县水土流失最广阔的类型,危害也最大,主要发源于海拔2 500米以下的坡耕地区域。这些地域地貌形态十分破碎,地表植被稀疏,表土机构松软,水土流失常随降雨发生而起于坡面,汇入沟壑,输入大渡河以及流沙河的大小支流。重力造成的流失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残积层及第三系晋格达粉砂层和泥岩层发育比较陡峻的山沿、岩坡地带,如晒经李子、河西小流域、白岩等地域,因山坡陡峭,岩石易风化,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坍塌。人为采掘流失主要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新建渠堰、公路、铁路造成的水土流失,在青富、小堡、河西、建黎、乌斯河等地较为突出,如乌斯河一带由于开挖煤炭和矿石引起的局部水土流失,汉源县境内省道线段、成昆铁路汉源段都是由于交通开发以及地貌环境、人为开掘的共同作用造成严重的山体垮塌。

(二)水土流失分布情况

经调查发现,在全县1 20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288.3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23.91%,主要是疏幼林地;中度流失面积529.4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43.90%,主要是旱坡地;强度流失面积190.53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15.80%,主要分布在荒山;极强度流失面积135.3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11.22%,零星分布在县内各地,多为露岩、裸土、及难以利用地;剧烈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5.17%,主要是在已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地方及部分沟岸。

(三)解决技术以及详细方案

1.监测预警技术

⑴通过RS技术从遥感图像上识别地质灾害发生点、崩塌群分布情况、泥石流流域边界、沟内不良地质发育现象,摸清水土流失的整体情况,并针对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涝等地质灾害堆积体的形态和规模以及危害程度。

⑵对于经常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引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当地设置监测网络,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进行及时监测。同时建立GIS模型进行远程管理调控。

2.应对措施

为防止汉源县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可根据汉源县各乡镇水土流失情况,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现此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⑴继续在建黎、富庄、前域、大田、河西、富泉、市荣、桂贤等流域推行长治工程和完善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扩大水保林、栽育经果林、采取保土耕作和植物篱保护,使其达到工程效益最大化。

⑵虽然天保工程已初见成效,但退耕还林,木草种植的强化工作仍不能松懈。在海拔1 000~1 500米的二半山坡区(坡度一般为15至25度)营造水土保持林,坡面可种植根系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的树种,如马尾松、樟子松、新银合欢、刺槐等;在海拔1 500米以上的高山林牧土特产区,关键是保护好已有的森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林草植被。总体上实行造林种树、封禁治理和监督保护共同结合的措施,以达到全面控制和防止水土流失继续恶化的目的。

⑶坡耕地改造利用。将陡峭的山坡改成梯田和旱地,栽植黑宝石李、黄金梨、绿宝石梨、香椿树等生物梯地植物护埂,使种植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降水入渗。如两河、大堰、宜东、西溪、建黎、清溪、富春、晒经、大树等挨近旱地荒山比较多的乡镇,坡改梯项目的施行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而且还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在高海拔的永利、皇木则要保土耕作、陡坡停耕。

⑷兴建蓄水池、渠、库、堰、塘等水利水保工程,同时严格监督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城镇建设等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工程,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

⑸大渡河及其流沙河支流的综合治理。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小型支流要采取保塬、护坡、固沟的方式,继续推行“坡面水系工程”技术以综合阻断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

⑹针对乌斯河镇矿区的实际情况,对弃渣进行监督清理,存好表土,大力复垦,以稳固当地脆弱生态环境。

⑺继续推行“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自然资源所有权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加大“两费”的征收力度。

⑻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指导,完善水土保持机构。采取政府、生产队、农户、企业等多重合作治理的模式,更加高效地完善水土保持工作。

此外,还应积极引进水保新人才,学习和引进有利于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新技术。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情况

(一)建设情况

目前汉源县万亩以上的渠道4条,总灌溉面积约56 954亩。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渠道有6条,灌溉面积约2 500亩。千亩以下渠道50条,小型渠堰195条,小(Ⅱ)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15口,固定提灌站6处。由于汉源县所有渠道建设时设计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完善,建成时间长,经过长期运行,渠道老化、渗漏严重。虽经近年来的防渗整治,但防渗率仍然偏低,仅占防渗渠道的45%,不能保证有效灌溉面积的灌溉用水,防渗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二)面临的问题

1.部分偏远乡镇的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小型水利工程严重老化。

2.震后的病险水库、塘、堰、灌溉渠道以及防洪坝等水利设施仍存在着安全隐患。

3.由于水利项目资金不足,导致有规划却难以动工实施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国家财政对农村水利投入较多,但专项资金仍十分有限。

(三)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汉源县经过“十一五”规划后解决了3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目前仍然有7余万人存在着饮水安全问题。

在低山河谷地带(海拔在1 000米以下),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滞后,造成季节性缺水,加之各种自然环境引起的水源污染,农村人口缺水、水源污染呈增长趋势;部分中、低山区(海拔在1 000-2 000米之间)水源奇缺,且污染严重,是干旱严重的旱片死角;中、高山(海拔在2 000米以上)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经济落后,水源甚远,取水困难,局部地区饮用水问题严重。如,位于汉源西北方海拔2 000多米高山上的皇木镇、永利彝族乡,地势条件险恶,交通不便,水源条件很差,含氟超标,居民饮水难。

2.解决方案

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保证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汉源县政府和乡政府、各生产队之间的协调。在党群之间、干群之间、村组之间、邻里之间建立一种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新型 “乡风文明”关系。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对跨村、跨乡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充分沟通合作和协商,按受益程度、受益范围和经济实力共同分担。

三是健全中央财政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简化拨付环节,减少滞留时间,严禁截流、挤占和挪用,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设施建设正常动工。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将政府、营利性企业和私人非营利性组织联合起来,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政府资金、社会资金等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五是倡导高海拔偏远山区开源节流,有组织、有规模、有管理地修建自流式供水工程、蓄水池、水库等人饮工程,充分发挥村民“一事一议”机制,因地制宜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

六是针对中高海拔地区要进行降氟改水工作,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可靠,对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三、结束语

历史经验证明,有水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汉源县水利建设应认真落实创新有效的水利措施,运用科学的防治、治理和管理方法,从最严重的山区开始,极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水隐患,兴水利、除水害,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支撑,让美丽富饶的汉源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汉源县水利工程
汉源县:四项治欠措施为农民工工资护航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汉源县理疗热矿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汉源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于汉源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