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中国梦”报道

2014-08-15 00:54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中国梦电视新闻

李 霞

2012 年12月以来,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新闻宣传成了各大媒体的重中之重,在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的实现过程中,电视新闻是重要的传播平台,其在整合社会意识、构建国家共同体、提供身份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将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现在是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必须与时俱进,以受众喜欢并愿意接受的报道方式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才能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电视新闻在报道“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在引领“中国梦”的进程里,电视新闻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从央视到地方台的节目编排,虽然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多元化上升趋势,但在时间安排上,新闻节目仍占相当大比例。尤其是在新闻播报的黄金时段里,电视新闻极强的政治主导性和及时有效性依旧深深吸引着受众的眼球。

现阶段,我国电视中较多地出现以实现自我梦想、展现人生价值为主题的节目。这些传播正能量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力。这些节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展现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受众在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挖掘中被深深打动和吸引。比如,电视新闻报道了南海的一个小岛上,有对夫妇在那里筑守二十多年,守卫祖国的领土,默默奉献,实践着他们的人生价值。电视新闻还报道了诸如在平凡岗位拼搏的劳动者、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科技战线的科研人员、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等等,他们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梦想充满正能量,通过电视报道获得社会肯定,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激发了受众实现自身梦想的愿望,从而对“中国梦”的实现做了极大的推动。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国梦”,传播正能量的提升路径

1.构架党和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电视新闻关于“中国梦”的宣传报道要想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一方面必须构架党和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将党和政府有关实现“中国梦”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人民大众进行宣传与解释,让广大民众知情,获取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电视新闻报道还要把有关“中国梦”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和问题进行适时的报道,尽快让党和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以便适时调整方针政策,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为吸引广大民众对“中国梦”的关注,电视新闻报道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继续组织实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电视新闻扎根群众,在实践中关注民生,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相,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加以探寻。用敏锐的目光发现存在于广大民众中“中国梦”的相关新闻话题,准确反映社会民生,就能为党和政府实时调整决策提供依据。

2.政治修辞与新闻修辞传播理念的更新

“中国梦”的传播从本质上讲,属于政治传播范畴。中国政治传播长期以来有两个刻板印象存在,一是新闻等同政治传播为政治宣传,对自身的主导性及权威性过多强调,报道中偏重宏大表达与叙述;二是人们当政治传播是高台教化,本能地排斥与回避。因此,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需依据环境变迁来调适功能。

政治修辞本质上是政治主体以政治事务为内容、围绕政治权力而进行的修辞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说服,发挥政治影响力。而媒体在报道中采用的新闻修辞,不仅局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法。

当前,受众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参与传播过程,表达意见并得到反馈。因此,在碎片化阅读与视听的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中国梦”,首先应该以饱含“解释力”的报道来谈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在对同一主题的长时间连续报道中,避免大量有设计痕迹的“主题先行、实例来凑”,尽量使更多政治语言的表述转化为新闻语言的表达,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更新符合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来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情绪认同。

3.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激发新闻报道大能量

电视新闻做好宣传“中国梦”的报道,必须唱响“中国梦”的高昂旋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中国梦”的电视宣传报道体现出时代性、创造性。

要把改革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以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正确导向,以积聚和传播追梦圆梦的正能量为根本目标,达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正能量;要把改革创新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宣传报道“中国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占领和夯实宣传“中国梦”的思想高地;要把改革创新与提高“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宣传报道“中国梦”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使“中国梦”入耳入心,并转化为民众的自觉追求;要把改革创新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梦”的宣传报道同时融入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互动平台,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为深化“中国梦”宣传提供有力的现代化技术支撑。

4.通过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通过正面宣传的方式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感染、激励广大民众,从而正确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例如,央视《中国梦·我的梦》报道长达四十期,汇集了各地区、各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普通民众的梦想,他们坚韧的意志、忘我的精神、崇高的信念,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风采,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优先选择普通百姓身边的先进典型,也就是优先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人物”,就是接地气、引共鸣。他们能代表最广大基层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同时,“小人物”梦想实现的途径和过程可复制性较强,对普通受众来说,说服力更强,影响力会更大。例如,央视《新闻联播》在2013年5月16日播出了《给盲人一双“眼睛”》,自此拉开了《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序幕,截至5月底,陆续播出了十几个真实平凡的圆梦故事。这一个个梦想成真的故事,人物都是老百姓最熟知的“身边人”,平凡朴实,通过电视新闻传播,深深激发了老百姓朴素的情感,从而由“个人点”放大到“社会面”,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成功得以实现。电视新闻报道把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小小梦想汇聚在一起,就会变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5.坚持平民语态及“三贴近” 的原则立场,真实交流

融媒体时代,要想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 电视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 。“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以翔实、朴实的语言,准确阐释党和政府倡导的“中国梦”的理念和思想,营造真实交流、平等沟通的空间,从而提升传播的品质与效率。央视2013年3月的《两会1+1》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连线白岩松,解说了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内涵。他们将习近平的话语拆解为三部分:“中国梦到底是谁的梦”、“拿什么来衡量中国梦实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两人一问一答,言语规范却不失活泼,态度端庄而不拘谨,时常在对话中闪现亲切的“劲儿从哪儿来”、“精气神儿”等口语。当谈到要奋斗才能实现梦想时,白岩松调侃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铁饼”,有意识地于严肃的对话中添加诙谐。两位主持人的话语将高度概括凝练的政治语言转为生动朴实的平民语态,尊重及平等在问与答的形式中得以充分体现,完全契合了受众的参与感,从而使得传播效果得以优化。

6.加强舆论监督,保障“中国梦”实现

尽管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为消除不和谐声音,电视新闻报道必须要大力加强舆论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必须坚持有利于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有利于充分反映广大民众心声,有利于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化解矛盾,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只有这样,电视新闻报道才能正确引导受众关注“中国梦”,才能凝聚受众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朱红橙:《传播正能量 共圆中国梦——“中国梦”主题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8期。

2.桑瑛:《“中国梦”引领电视新闻节目新风潮》[J],《当代电视》,2014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中国梦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