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浅析新闻标题制作策略

2014-08-15 00:54刘向阳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标题新闻报道

刘向阳

社会在发展,新闻报道也在发展与进步,从最早的没有标题新闻报道,到后来的分类标题新闻报道、一文一题新闻报道,一直到现在风格多变、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标题风格,引导信息传播进入了读题时代。在读题时代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标题不仅是报道的题目,更是勾勒新闻内容的重要笔触,标题一旦制作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内容和主题的传播效果。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党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围绕这一盛会的报道是各大主流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琳琅满目的报道形成了现代媒体传播能力的大检阅。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无疑在新闻界有着举世瞩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所刊发的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新闻报道为例,论述新闻标题的意义。

一、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

1.标题是报道内容的直观缩影

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也即是说,我们透过新闻标题应当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大致明白这篇新闻报道的主旨、要义,而这也是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意义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方向,因此,围绕这一重要会议展开的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且对于百姓生活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冗长的报告内容、会议过程也决定了这一主题的新闻报道的枯燥性和专业性,因此,在新闻标题的设置上,更是必须要“勾文之要”,直观地反映出报道内容。《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发表了一篇报道,标题是“中国道路中国梦:以改革精神建‘美丽乡村’”。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就很好地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内容。透过新闻标题,首先我们马上明白这是一篇“中国梦”主题的新闻报道。“三农”问题一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梦、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新闻标题把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来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对这一举措的概括,寥寥几笔,就形成了报道内容的直观缩影。

2.标题是报道内容的风格基调

新闻标题还奠定了新闻报道的基调。对于一篇新闻报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为了能够强化指向性,吸引读者阅读,其必须要有一定的风格区分,从而更好地体现正文风格,满足受众需求:时政类新闻要端庄大气、专业严谨;民生类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娱乐类新闻要轻松活泼、趣味盎然……在读题时代,这一点也直观地反映到了新闻标题的设置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报道内容以会议议程、贯彻措施、各界评论为主,必须大气而严谨,以符合盛会严肃端庄的形象,自然相关新闻的标题设置也应如此。《人民日报》在2013年12月10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标题设置庄重、大气,直观地反映了会议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揭示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理论化、专业化、严肃化的风格基调。

3.标题是报道内容的深入思考

新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情节发展,更在于表象背后对于问题本质的思考,而这也是新闻标题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读题时代,如果能让受众从题目看到报道对于新闻事件的思考,无疑将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推进中国社会朝着中国梦不断前进的重大会议,因此,其报道内容要能够引发公众关于如何践行中国梦、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标题就恰恰体现出了这一点。例如《人民日报》在2013年11月6日所发表的以“不要再让蓝天成为奢望——三论转型发展再出发”为题的评论报道,该文标题就能引发我们的许多思考:“蓝天”的内涵是什么?“蓝天”为何会成为奢望?如何避免“蓝天”成为奢望?而这三个问题全部指向一个答案——转型、发展、再出发。透过这个新闻标题,我们能够有所思,能够更好地读懂报道内容,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报道精神。

二、优化新闻标题制作的策略

1.加强解读,注重标题的词汇构成

词汇是语言的细胞,是句子的基本元素。在新闻标题的设置过程中,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加深新闻内容解读,从词汇构成的角度去设置新闻标题,从而深化新闻标题的内涵。常见的词汇构成新闻标题的形式主要有:同义词、反义词的应用;同形词、重叠词的应用;成语、俗语、术语的应用或化用;知名文艺作品名称的应用,等等……特定词汇在新闻标题中,以艺术性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增强了新闻标题的意趣。例如《人民日报》2013年12月9日题为“国企改革‘善自身’更要‘善天下’”的新闻报道,用同义词“善”引出了一个类比,增强了标题的气势;在新闻报道标题中,成语、俗语、术语的应用或化用也较为常见,例如《人民日报》2014年1月7日题为“打通生态文明‘肠梗阻’”的新闻报道,用“肠梗阻”这个医疗专业词汇,增强了新闻标题的形象感,更好地凸显了标题的意趣。

2.加强提炼,注重标题的短小精悍

新闻是追求时效性的,所谓时效性,不但体现在要缩短事件发生和发出报道的时间差以保证新闻的新鲜,还体现在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抢先一步占得先机,才能强化自身良好的新闻传播品牌形象。因此,新闻标题必须居文之首、勾文之要,短小精悍,力戒繁复,让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新闻报道的核心。如《人民日报》2013年11月6日发表的题为“筑底线,破难题”、2013年10月23日发表的题为“沿海荒滩的‘逆袭’”的新闻报道等,这些新闻的标题都可谓短小精悍,突出主题。

3.加强渲染,注重标题的修辞艺术

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不但可以使标题更生动,而且对于突出主题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正因如此,比喻、对仗、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都是制订新闻标题、渲染报道主题的常用技巧。如《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发表的一篇报道,题为“三中全会,历史抉择树航标”。文章回顾总结了1978年以来的改革历程,形象地指出:“每次三中全会,党中央都站在历史潮头,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7个三中全会,7座历史航标。举世瞩目的第八个三中全会,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这篇报道的标题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题目以“航标”作为喻体,内文以“历史潮头”作呼应,生动突出了历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改革航程上的重大指引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加强诵读,注重标题的语音艺术

汉语言以其悦耳的读音成为世界语言艺术的瑰宝,新闻标题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艺术,也需要注重语音艺术。这就要求编辑在设置新闻标题时要加强新闻内容的诵读。常见的语音艺术有“谐音”、“叠词”和“押韵”。谐音以妙趣的一语双关,让新闻标题更有趣、更有内涵;叠词以叠音的形式加强了新闻标题的阅读美感,增强了新闻标题的诵读意趣;而押韵则是利用韵脚的设置,增强了新闻标题的骈文美感,强化了诵读的意趣。《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1日刊发了一篇报道《中国经济,世界奇迹》,文章讲述了上个世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在这个报道的标题设置中,编辑利用了韵脚优势,设置了相同韵脚的两个短语为标题,增强了阅读感受,形成了对称美感,充分体现了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结语

在读题时代,受众趋向于从题目中读出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思想主题。新闻标题揭示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同时也是对主体内容的提炼与升华,是新闻报道的整体基调,是新闻报道的深入思考。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对于新闻标题的提炼,优化新闻标题的设置,全面呈现新闻标题的艺术魅力。

1.周静,杨海明:《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作用》[J],《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6期。

2.肖明成:《双关在新闻标题中的审美作用》[J],《新闻前哨》,2012年第4期。

3.兰元,李林岩,杨喆:《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与区别》[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宫海洋:《新闻标题的语境特点与制作技巧》[J],《现代传播》,201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新闻标题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