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中心

2014-08-15 00:43段永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区域人才经济

段永建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地方高校也在不断的适应着改革进程。通过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如今的世界在科技领域通过日新月异的发展,高科技经济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经济、知识经济所转变。我国的地方高校,作为传播和生产知识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开发新兴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直是很重要的环节。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社会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期,产业改革和企业发展都非常急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对技术型人才、文化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培养上,加强对创新力的培养,让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同时,还有着创新性思维。这样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而人才的成功培养,也能让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将创新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能让区域经济更富有地区特色,也能更好的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区经济的水平。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正视高校在开展创新工作时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解决,能够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高校开展创新工作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1、高校对区域创新的促进

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正向高技术产业转化。而地方高校在区域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形成基础性作用,并且高校的学科交叉融合,也能够促进区域之中的高科技产业群的建立。我国的地方高校一般都具备很完善的职能,而也正是这种职能的多样化内涵和方式,才使得地方高校能够让区域创新系统有很好的扩散。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源地,我国地方高校的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等,都能为区域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将区域创新的资源进行优化。

2、高校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始终拥有着较高层次的专家水平,并且在技术设备上也占有很大优势。地方高校所承担的所在区域的科研计划,通过自身对巨大信息资源的整理,以及产学结合的相互促进,能让地方高校在经验积累方面更加的丰富。科学理论的提出、科学事实的发现、科学规律的探索都使得地方高校能不断的将课题深化研究,从而获得全新的科学成果。区域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源正是地方高校,无论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地方高校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些年的实践成果已经可以表明,在发展区域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地方高校始终是区域技术的主力军。并且地方高校因地理原因,能通过专家的相互交流,从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并且雄厚的人才基础,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使得地方高校能够在不同时期都处于技术的提供者这一身份。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关系也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基础,而区域经济中的企业也会为地方高校提供物质支持,并大力引进师资力量,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

3、地方高校为区域创新传播知识、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之所以对区域创新起到很大作用,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内在需要,这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信息科技系统的核心,拥有着庞大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些条件能够让地方高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轴心。在地方高校不断发展创新之下,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也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社会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发展。地方高校因拥有广泛的资源库,庞大的学生群体,所以在区域创新中能起到很好的知识传播作用。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这三个环节形成的体系,能够让区域创新的技术知识,可以用最快速度在当地社会得到有效的传播,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知识的不断传播,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园内浓郁的学习氛围,势必会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型人才,而专业技能只作为人才衡量的标准之一,创新能力会是对人才的最大考验。因此高校应该将区域的技术创新加强传播,并在校园内建设优良学风,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为区域经济贡献出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我国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现状及对策

1、地方高校的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区域经济通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地方高校若是将发展的眼光放在区域经济,通过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技术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的自身发展,并且能让区域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具特色,更具产业竞争力。地方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相比,更具有信息资源优势以及人文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地方高校在科研成就上比其他科研机构更有效率,相比之下,也就更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各地政府却普遍对此缺乏正确认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服务作用仅仅局限于区域经济,并没有发挥出地方高校的创新型等优势,这就造成在高校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支持本地高校的高等教育。

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服务这是我国地方高校的三大职能。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仅将自身职能概括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服务,在社会服务方面,并没有做出太多成绩,并且思想层面上也没有过多的认同。而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的多数地方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并将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工作纳入全校的总体工作规划之中。这种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区域经济作为主战场,注重服务于社会经济,并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创新性,这种做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因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个过程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组织不能有效协调,科研成果不能很好转化,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仍旧是高校对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主观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并没有相应的设置并完善这一体系。所以造成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没有合理的科学定位,与其他的科研单位产生一些脱轨现象,无法进行科学的自身定位,因此在教学层次上,地方高校通常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对策

针对于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经济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地方高校对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视,建立并完善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体系,发展科研建设,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再由社会对其的物质支持,相应地引进设备与师资力量,形成良性循环。也可以在区域间进行协作,两所地方高校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应的沟通,从而深化对社会服务内涵的了解,通过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地方高校的科研项目更具有实用性,科研成果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转化。在这个服务体系之中,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促进校园内创新性的建设。比如:科研成果的转让,鼓励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等,而且这个体系的建设也应当存在相应的效益评价标准,只有通过一个合理的自身评价,地方高校才能更深刻地明白学校定位,并增强社会适应性,确立办学特色,从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以此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结语

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地方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产生作用,正视目前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够更好的贯彻办学理念,并服务于社会经济。

[1]徐成钢.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6).

[2]肖俊夫,胡娜,李华.高校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趋势与行动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1,(15).

[3]许天雷.对地方高校区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

[4]钟劲松.区域科技创新视角下的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猜你喜欢
区域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