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

2014-08-15 00:55梁美亚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教材传统

梁美亚 华 静

(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河北 新乐 050700)

在美术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使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创作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使他们的设计和创作绽放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推陈出新。那么,如何探索出符合美术院校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课程?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 传统文化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教学现状

1.1 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呈现。在美术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现实意义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只有这样,他们的艺术设计和创作才能拥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只有民族特色的才是世界的。美术作品的创意往往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可以说民族文化是美术创作的不可动摇的基地。文化和艺术相辅相成,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目前学术界,虽然关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不断兴起,但更多学者还是把目光侧重在对整个高校的研究上,如《试论高校中国传统文化之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意义探讨》等,而针对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几乎还未涉及。所以如何探索出符合美术院校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课程,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目标,这样的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自然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1.2 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美术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美术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美术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是艺术创造的基地,而是简单理解艺术是艺术,与文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们只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种片面理解艺术就是艺术的观念阻碍了他们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他们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为辅助课程,没有必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艺术的学生,更不愿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距离遥远,没有学习的必要。这种观念也是他们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原因之一。没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就没有艺术创造的沃土。只有继往才能开来,只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开来才能继往,只有创新才能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必不能长流;无根之木,断不能叶茂。长流之水,必有不竭之源;参天大树,定有深根之基。个人才能的发展必须深入到传统的深处,在那里发酵和翻腾,然后突围和灿烂,如火山之喷发,瑰丽多姿。

其次,美术院校配备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美术院校缺少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这是目前存在的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目前在美术院校从事这方面教学的老师是中青年老师,一方面数量上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一些还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所以从整体上说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美术院校相对重视艺术人才的引进,而有所忽视积极引进具有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这是造成美术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根本原因。

第三,美术院校使用的教材不太合适学生的实际。虽然高校传统文化教材可以说已经很多了,但是,专门为美术类学生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为中文系学生编写的专业教材,或者是为非中文系学生编写的通识教材,尤其是通识教材普遍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教材大致有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谭家健主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要》,冯天瑜、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这些教材不是偏重历史就是偏重论述。就像我校学生普遍反映的那样,现在的传统文化课教材一般都是泛泛而谈的文化通论,缺乏趣味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美术院校推行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太合理。目前一些美术院校的传统文化课在设置上还局限在选修课的角度,有些院校更是想开就开,没有合适的老师就不开;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全由老师自己定,致使所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由于选修课的性质,以及所给的学时较少,最终导致教师讲出的内容让学生觉得大而空,引不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把这门课列为美术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以此来促使他们能更系统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第五,美术院校教学理念传统和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取“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一些学校在这门课的教学上,基本都是由一位老师从头讲到尾,没有交流,没有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也急需进一步规范。

2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2.1 积极思考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明确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讨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传统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的情感和价值目标: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理解归属,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激情,并确立良好积极的态度,获得规划人生道路的一些启示。提高我校艺术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高素质的艺术设计者,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积极转变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老师的教育理念,践行素质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采取多种方式考试:除了使用试卷测查(开卷和闭卷)以外,还采用口试、作品分析等方法,并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将考试与学习过程结合得更紧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变被动考试为主动考试,学生对考试成绩无论是及格的还是不及格的,只要感觉没有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可主动申请再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努力程度与学习品质,因而考试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发挥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考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指导教与学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3 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3.1 积极抓好美术院校教材建设

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材问题。正如上文所述高校传统文化教材普遍存在着“大而空”、泛泛而谈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泛泛而谈还不如不说,通识、概论不适合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的开设思路。

我们教材建设的具体意见是:通俗再通俗。就是在讲授或撰写讲义时要深入浅出,以让我们的学生听明白弄清楚为出发点。要趣味性再趣味性。突出课程的趣味性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不能动摇的要求。发掘有趣味性的材料是具体落实授课有趣味性的基本保障,把普通的材料讲出趣味性是对落实授课有趣味性的具体要求。克服面面俱到的授课模式或材料的堆叠。不讲的地方,或讲不明白、讲不透彻的地方要大胆舍弃,对能讲明白、能讲清楚的地方要讲好讲深讲透。

我们教材建设同样要适合通俗再通俗授课原则,趣味性再趣味性原则。我们教材建设要克服知识的堆叠现象,特别是要铲除不动心的知识传授心态。故我们的立足点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我们在撰写教材时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故教材要写得具有浓烈的情感强度。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学生的伙伴,能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3.2 积极提高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美术院校要有加强培训教师的意识,定期对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一线老师进行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参观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传统文化课教师,也不能只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还应结合美术院校的特点,掌握美术活动的一般规律,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使科研项目向美术方面靠拢,探索出人文与美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再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道德以及思想的完善有着极大的启迪引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要注重教师品德的建设,只有教师自己的心灵净化了、品德提高了、人格完善了,才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3.3 积极改进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在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人文修养的同时,还应积极结合本校美术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美术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范式。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理论性相对强、内容相对较为枯燥,与现在的学生相对较为隔膜,为此,教师务必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讨论法,调动学生主体性;案例教学法,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辨析法,加深学生的认识;模拟教学,教、学、做一体。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传统文化课除了正常的上课教学之外,还要走出校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也是美术教学中的一大要求。学院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比如走进历史博物馆,走访名胜古迹,参与文化保护活动和传统文化遗产建设的设计、施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内外的相互结合,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生命和精神,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3.4 重视美术院校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美术院校的人文教育还应十分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具有文化情调,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比如我们学校就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校园建设,从古牌楼式的恢宏大门、环艺学院的徽派建筑楼、图书馆的古建阁楼、雕廊画壁的学生宿舍,到巍峨的孔夫子纪念馆、威武的关公忠义堂、正在兴建的“老庄祠”,还有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雕塑、石碑、涂鸦,甚至连路标的设计都非常富有文化特色。路标采用古代拴马桩的形式,所取路名均以古今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命名,如右军路、海粟路,白石路等等,可以说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通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来实现,如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讲座;开展有关传统文化主题的各种展出、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另外,传统文化课教师还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等阵地、参与公益宣传、辅导学生社团等各种形式,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4 美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未来走向

4.1 建立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对美术院校来说,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时间上是有限的,大部分院校只能开设一学年的时间。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建立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式,我们将传统文化课首先申报为学院重点精品课程,进而积极打造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园建设、教室布置、公寓文化甚至班级管理等方面,力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从而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式。

4.2 构筑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美术院校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革,同时还要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从而构筑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在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可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和期末成绩进行改革,由原来重知识要点向重能力素质转化。比如在平时作业上,以前倾向于让学生完成一个小论文,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从网上直接下载,意义不大,可改成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讲他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期末考试中,可将传统的重知识要点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等题型,改为重能力素质考查的简答题和论述题,重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之,在美术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使他们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民族风情,使自己的艺术品具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

[1]贺志朴,姜敏主编.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2]岳学军.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1998,(6).

[3]魏鸿飞.试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9,(32).

[4]顾悦.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20(2).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对高中生报考美术院校的指导分析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