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后面的脸

2014-08-15 00:53毕淑敏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经验记忆艺术

毕淑敏

(作者系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选自《当代教育家》2014-3上)

参观新墨西哥州乔治·奥卡夫博物馆附设的女子艺术辅导学校。乔治·奥尔夫是美国最杰出的女画家之一,她的那幅“头骨和白玫瑰”,表达着经典的凄美和让人战栗的死亡体验。在她去世后,遵照她的遗嘱,开办了女子艺术辅导学校。

指导教师杰茜娅白发黑衣,举止卓尔不群,目光熠熠生辉。一句话开门见山。她说,我们开设的艺术指导课程,不仅仅是指导艺术,更是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比如,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经过艺术训练的女生,她们的领导才能就有所加强。

我很感兴趣,问,这是为什么?艺术和领导,通常好像是不搭界的。

杰茜娅说,艺术让人的大脑全面发展,增强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女孩子,她们的艺术才能往往是比较突出的。如果受到重视,得到相应的训练,她们就会发现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她的艺术作品出色,就会不断地获奖。这样,她们就有了成功的经验。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经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正常的学校里,让孩子能有成功经验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在常规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以这样说,常规的学习,给予孩子们失败的经验比较多。

但是,学习艺术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相信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必定有所长。它们冬眠着潜伏着,等待人们的挖掘。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是“一定有”,只是需要发现。再者,艺术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允许广阔的想象。关于成功的概念,也是更为开放和宽松的。而且,孩子和成人,谁离艺术的真谛更近一些呢?是孩子。他们对世界,有直觉的把握,在创作的同时,也更清晰地感觉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在艺术中学习,这种成功的经验,会蔓延开来,延展到他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一番话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当我们的某些父母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特长,甚至当成一块高考就业的敲门砖时,杰茜娅她们已经巧妙地把它变成了赋予孩子最初成功体验的阶梯。是啊,有什么比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的体验和记忆更重要更珍贵呢?回想我们的一生,虽不敢说全部,但其中偌大的一部分,是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烙印。精神分析派的师长甚至不无悲观地说,每个人一生将要上演的脚本,都已在我们6岁前的经历中秘密写定。如此说来,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他人生的蓝图。

人的记忆是非常奇怪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记住的东西,它虚与委蛇,给你一个过眼烟云。我们希望它遗忘的东西,它执拗着,死心塌地铭记。记忆的钢钉,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楔入到灵魂最软弱偏僻的地方,却从那里发布一道道指令,陪伴你到永远。记忆是有魔法的,它轻而易举地决定着我们的好恶,指导着我们的行动甚至操纵着我们的生涯……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老”,看来和弗洛伊德老先生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话有前瞻之明。三岁之前,孩子在无知无识中酿出了怎样咸苦的卤水,让他的一生在此凝固?或者反过来说,面对着一个孩子,成人世界有什么力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沁人思维的草地,从此染绿他一生的春秋?

杰茜娅女士的话,正是在这个微妙的层面,给我启迪和震撼。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外在的渗透,那么,让孩子们深入到艺术的创造之中去,就生出了发自内在的事半功倍的奇效。童年的珍藏,就会在漫长的岁月发酵,香飘一路。

面对着这样的理论和尝试,我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经验记忆艺术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纸的艺术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