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与九华佛茶

2014-08-16 09: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九华九华山金沙

何 寅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安徽池州,247100

金地藏与九华佛茶

何 寅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安徽池州,247100

金地藏即金乔觉,九华佛茶源出金僧之手。金地藏不仅带来了茶籽,使种茶在九华山得以发展,而且禅农兼修,对于九华佛茶的品种、制茶、水源、泡制等方面都有贡献。他还同诗人多有交往,集禅宗大师、茶叶大师、诗人为一身,这使九华佛茶负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禅茶一味”变成了禅、茶、诗一味。

九华山;金乔觉;金地藏;佛茶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南依黄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境内盛产茶叶,所产茶叶也称为九华佛茶。九华山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探讨九华佛茶和金地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九华山佛教文化。

1 金乔觉与地藏菩萨

探究金地藏与九华佛茶的渊源,首先必须了解金乔觉与地藏菩萨的关系。

金乔觉(公元696-794年),新罗僧,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24岁时,他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在古越登陆,遍访长江中下游名山。后卓锡九华东崖(俗称舍身崖),宴坐清修,农禅并举,诵经习诗,弘法布道。唐至德初,得九华山下长老诸葛节资助,重建化城寺,以成琳宇,请僧居之。建中初,又得池州太守张岩馈赠,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金乔觉于此广施教化,声闻遐迩,四海僧众礼朝九华随侍。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夏七月三十日,金僧忽召徒告别,跏趺示寂,寿九十九。金僧逝后,佛教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的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金僧即地藏菩萨示现。从此,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金乔觉被称为金地藏[1]468。

2 金地藏与九华佛茶的渊源

金地藏与九华佛茶的渊源,可信的史料只有两处,现叙述如下。

2.1 金乔觉《送童子下山》诗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煮茗瓯中罢弄花。

归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2]310。

此诗表现了诗人怜悯童子思家、礼送放归的人间真情,展示了诗人博大的慈悲情怀,读之深感佛暖人心,催人泪下。透过诗句,人们看到,金乔觉不仅是一位禅宗诗人,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品茶大师。

先说诗中的“懒于金地聚金沙”一句。“金沙”,指金沙水(泉水),是沏茶的上等好水。这种以“金沙”命名之水,源于茶圣陆羽的《茶经》。《茶经·选水》篇记载,品茶品的是茶汤,因此水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茶汤品质的好坏。陆羽深知选水的重要性,将煮茶的水源分出优次,确定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252。泉水,洁净清爽,悬浮物少,透明度高,污染小,水质稳定。《茶经》指出:“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从岩洞石钟乳滴下的,在石池里经过砂石过滤,而且慢溢流出来的泉水最好,此种山泉水被称为金沙水。唐代曾到过九华山并赋诗《九华山歌(并序)》的诗人刘禹锡,喜欢饮茶寄情,多有茶诗,其中最富盛名的是《西山兰若试茶歌》[4],诗中有“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旁芳从摘鹰嘴。斯须妙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醒散,消峭彻骨烦襟开”的诗句。诗中的“金沙水”就是泛指山中泉水,“金沙水”是沏茶的好水的代称,后被广泛使用。据《九华山志》记载,九华山“金沙泉”[2]76有二处。第一处在神光岭下上禅堂西侧后,泉水不盈瓯,四时不竭,水质清洌。泉上镌刻“金沙泉”三个大字,泉边有金钱树一棵。此地令许多文人雅士取金沙泉煮茗赋诗,流连忘返。第二处在头陀岭下,二圣殿西的无相寺南端,泉水流量大,四时不竭,金沙为底,清澈鉴容。明代理学家王守仁游无相寺曾作《化城寺诗六首·其五》诗云:“僧屋烟霏外,山深绝世华。茶为龙井水,饭带石田砂。香细云岚离,窗高峰影遮。林栖无一事,终日弄月霞。”[1]314神光岭下“金沙泉”距金僧所居神光岭(地藏洞)很近;无相寺旁“金沙泉”距金地藏所居老田吴村“九华行祠”很近。可见,金乔觉卓锡九华时,所选居地必有好泉。好泉方有好水,好水才能煮出好茶(汤)。金地藏是深知茶道之人。

再说诗中“煮茗瓯中罢弄花”一句。“弄花”,指煮水(茶)时的水花。《茶经》记载,唐代饼茶的煎茶法,是在一只瓯中烧开水,然后投入碾碎的茶末,瓯是没有盖的,以便观察茶汤表面的沫、饽、花[3]192。烧水可以讲是煮茶的“前奏”,要细心观察每一次沸水的形态:一沸如鱼目,煮水时,当出现鱼眼泡一样的气泡,并微有声响,但此时水还没有达到沸点;二沸如涌泉,瓯内气泡越来越多,水温升高,其边缘像泉涌般一串连环珠,称之为“如涌泉”;三沸如鼓浪,瓯内水面气泡如鼓浪翻滚,气泡由底部上升,升到水面破裂,放出蒸汽,水就沸腾,沸腾的水如花盛开,沸水没有声音。这时就可煎茶。三沸之后,就不可以再煮了,再煮,水就不可以泡茶饮用了。看水的目的,是用最宜煎茶的水即煮沸起泡(三沸)之水,这样的水煮出的茶“色、香、味”俱佳。不然不是“水嫩”就是“水老”,沏不出好茶。所以煮水时,要辨识水沸程度,防止“水嫩”或“水老”。这是煮茶的要领之一。

讲究饮茶择取“金沙水”、懂得煮水时的三沸“成花”的饮茶人一定是品茶高手,茶中君子。在唐代,懂得择水和煮水的人,同时也是植茶、制茶的高手,如茶圣陆羽、诗人刘禹锡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金乔觉是植茶、制茶、品茶的大师,否则写不出“赖于金地聚金沙”,“煮茗瓯中罢弄花”的诗句。九华山传说的“美女泉”正是煮茶的好水。位于东崖禅寺西 (金乔觉所居之处),一泓清泉从花岗岩裂隙中溢出,清洌甘甜,谕荣尤佳。相传这是“无量诸天大龙王”的一位龙女奉献给地藏的甘泉。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将佛教故事“龙女献泉”绘成一幅《龙女献泉图》:画中,金地藏正襟端坐,旁有一名头梳高髻、身着古装、俊秀而庄重的女子,手捧钵盂奉献泉水。金乔觉的确是一位茶师、茶痴。懂得了诗中“金沙”“弄花”的含义,金乔觉品茶大师的风范就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

2.2 九华佛茶系金地藏“携来种”

金乔觉所携之物茶籽,最具权威的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也只字未提,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但笔者认为,金地藏所携茶籽在九华山圣迹和传说中仍可查到其踪迹,更何况今日九华佛茶遍布佛山。今考察九华方圆二百里为地藏袈裟之地,大部分为茶园,这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茗园茶,即今之闵源茶、闵园茶。据《江南通志》载:“闵源,在九华,由神光岭南,绕东岩外,上、中、下(闵园)凡三处皆产茗。”南宋乾道三年(1167),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周必大游九华,其《泛舟山浙录》记载:“谒金藏塔,僧祖英独居塔院,献土茶,味敌北苑。”[7]576对九华佛茶倍加称赞。

金乔觉禅农兼修,使水稻、茶叶在九华山得以发展,不仅普通百姓受益,还受到了官府的表彰和支持。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建中初,张公岩(时任池州太守)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正是郡守支持,九华山佛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佛教也得以光大。

3 金地茶成为文人茶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一首咏茶名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诗云:“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楚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触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诗天。”[8]诗中生动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仙人掌”遂成为名茶。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茶诗60多首,常出游寺院,与四川僧韬光一起出游,品茗吟诗,酬答唱和,结为诗友,又为茶友。可见,中国文人与茶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九华佛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茗(闵)园茶又称金地茶,就是因为茗园茶为新罗金僧所植,其园亦为其开辟,其所植茗(闵)源(园)茶也就被称为金地茶了。

元初,九华诗人陈岩著《九华山诗集·金地茶》诗云:“瘦茎尖叶带余香,细嚼能令困自醒。一段山间奇绝事,会须添入品《茶经》。”[1]519诗人认为,金地茶幽馨的品质、奇妙的传说、奇特的外形和神奇的功能,完全应当列入茶圣陆羽著的《茶经》中。这标志着金地茶正式步入文人茶的行列。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青阳知县蔡立身重修《九华山志》,书中对金地茶的形状、生长环境及特色作了具体的描述:“金地茶,新罗僧金地藏所植。今传梗空简者是。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湿润,与地产者本自异也。”曾任姑熟令的王思任在《九华山记》一文中曰:“(游山)得携归示人者,仙掌扇金地茶。”[7]592对金地茶扁平如扇,呈佛手掌状,旗枪紧束,宛如双掌合十的佛手状。自茗源茶到金地茶,再到九华佛茶,千百年来,代有传承。随着九华佛教的传播,金地藏名扬四海。九华佛茶也随朝山的信徒、云游的僧人、游山的名人而誉满海内外。

4 九华佛茶的文化意义

唐代中叶,即金乔觉渡海来华前后,中国僧人与茶结缘是极普遍的现象。中国人,从饮茶到品茶,很多时候都是在寺院进行的。

茶圣陆羽,自幼长在寺院,好茶的竟陵龙盖寺智积师就带着陆羽采茶、煮茶,学习禅学,研习佛经,后在湖州乌程杼山好善寺皎然大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茶经》。

中国禅宗史上有名的赵州和尚郝从谂,幼年出家,后参谒南泉普愿禅师,学到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悟性更加发展;其大部时间住河北观音院,弘扬佛法,人称“赵州古佛”,其法语“吃茶去”名扬四海。“吃茶去”,实际上是则禅林法语。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饮茶与悟道有着可了悟而不可言传的性质,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若想悟道,当不假外力,全凭自家,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即达到物我两忘的终极境。这便是心灵的自由,自然之美便是禅意。

“禅茶一味”如果追索开去,还有西汉甘露禅师吴理真于四川蒙山亲自种茶;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单道开在河北昭德寺饮茶防睡,念诵经文。这两位禅师对茶都有研究,许多名茶,渊出其手。但由于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见佛”为宗旨,“禅茶一味”变成禅、茶、诗一味。

[1]沈培新.九华山大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1

[2]《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0

[3]陆羽.图解茶经[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4]殷伟.中国茶史演义[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70

[5]比丘德森.九华山志[M].民国版.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359

[6]华椿,廖光珩.青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117

[7]吴尔瑞.九华山历代名贤诗文笺注[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8]李白.李白集注[M]. 瞿蜕,朱金城校注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7

(责任编辑:李力)

2014-05-08

何寅(1975-),安徽怀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7.015

B949.9

A

1673-2006(2014)07-0050-03

猜你喜欢
九华九华山金沙
一次难忘的投票
当远方不再遥远
如果……就……
作品三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小小展台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s of Ultra-High-Speed Grinding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