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2014-08-18 12:21程妮刘航
现代情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专利农业

程妮+刘航

〔摘要〕发明专利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企业甚至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专利引证活动可以反映知识转移情况。针对2011年申请的中国“收获和割草”领域的发明专利,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且考察了其中的专利引证活动,包括对专利文献的引证和对非专利文献的引证,对我国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的特点。

〔关键词〕专利;引文分析;知识转移;农业

〔中图分类号〕G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79-08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1]。

被授予专利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不明显性或潜在性,即使一个熟练的实践者也可能不知如何实施;(2)必须有用,这就意味着其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3)必须是法律界定的创新[2]。专利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被用于衡量一个企业或国家的创新活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创新被越来越关注,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重视创新活动。

本研究课题重点关注的是基于专利引文所开展的农业领域知识转移活动。为此,展开了相关文献调研与分析。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选择研究数据库时,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库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将为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提供有力保证;(2)描述的数据项必须是完整、全面和准确的,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和评估;(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是中国专利的权威官方发布机构,其网站(http:∥www.sipo.gov.cn/)是专利信息披露的官方平台。因此,本研究的相关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3]。

在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体系中有8个部,其中“A”部代表“人类生活必需”,“A01”类代表“农业;林业;畜牧业;打猎;诱捕;捕鱼”,其子类“A01D”代表“收获,割草”。由于农业领域应用广阔,其发明专利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此,重点关注了非常有农业特色的“收获和割草(Harvesting and Mowing)”类目下的发明专利,以其国际专利分类号“A01D”作为搜索关键字对分类号进行检索。针对我国2011年有关“收获和割草”的发明专利的引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反映农业领域的知识转移与创新活动。于2012年4月19日收集了中国该领域发明专利了共计246项。运用文献计量、数据挖掘、计算机技术、可视化方法等分析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书,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4-5]。在此基础上,将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以及其他先进的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农业领域的知识转移活动[6-8]。

2研究结果

2.1总体情况

2011年以“A01D”为分类号的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的226项发明专利,主要分布于27个省份或地区(如图1)。宁夏、海南、西藏、青海等四个省份和地区未检索出相关发明专利。另外有20项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国外公司,如日本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并且,有147个企业或组织均只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

2.2申请人分析

2.2.1机构申请人

共计180项发明专利是由机构申请的,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中,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有12项发明专利,泉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有9项,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有8项,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有7项。浙江三佳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均有6项发明专利。迪尔公司、华南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分别有5项发明专利。山东理工大学有4项,浙江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均有3项发明专利。另外,有20个机构分别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机构申请人的总体情况如表1。

2.2.2个人申请人

共有66项发明专利是由个人申请的。其中有5项专利涉及到14个申请人。来自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学田村的孙明芹是申请相关发明专利最多的人,达到了3项。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泰山路2号博济科技园的曹安柏、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人民路南首禹城亚泰机械制造公司的程广森、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村尾厝11号的戴文育、安徽省淮北市黎苑新村34栋1单元202室的冯政、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村333号长沙市南田收割机公司的贺炳松均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

2.3发明人分析

2.3.1发明人分布

共有657名个人发明人,其分布情况如表2。其中,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的陈勇、泉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的基思帕克和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的苏克等3人,分别发明了7项专利。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的广濑信之和浙江三佳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的卢志乐分别发明了6项专利。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曹明珠、顾峰玮、王冰、于向涛、张延化、钟挺、江苏大学的李耀明均参与了4项发明专利。

2.3.2发明人的合作网络

基于所采集的数据,我们针对出现2次以上(包括2次)的发明人共计138人展开分析,试图构建他们之间的合作矩阵。发明人之间的合作网络(如图2所示)可以揭示发明人之间的联系、信息交流甚至创新激励活动。

整个合作网络是由几个小型的合作小组构成,线条的粗细代表了发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频率。其中一些发明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庞靖与超过13人进行了合作发明活动。而曹明珠与钟挺、胡志超、王海鸥、尚书旗、于向涛等人合作频繁。这表明:发明专利往往是合作的成果。此外,频繁的合作将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从而促进新发明的产生。endprint

2.4分类号分析

2.4.1主分类号

对于每一个发明专利申请书而言,都有一个主分类号。由于很多专利都是跨学科领域的发明成果,其主分类号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主分类号进行分析将帮助我们揭示跨学科的创新活动。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有11个主分类号分别指向5个以上专利(如表3所示)。

有17项专利的主分类号为“A01D46/00”,代表“水果、蔬菜、啤酒花或类似作物的采摘;振摇树木或灌木的装置”。主分类号为“A01D45/02”的15项专利涉及“玉米的收获”。与甘蔗收获相关的专利(主分类号为A01D45/10)有14项。主分类号为“A01D34/68”的11项专利是有机动切割器或轮的割草装置。有9项专利(主分类号为A01D69/06)涉及收割的传动装置。专用于联合收割机的控制和测量装置(主分类号为A01D41/127)、生长作物的收获(主分类号为A01D45/00)、棉花的采摘(主分类号为A01D46/08)、作物处理机(即破碎或研碎禾秆的机械)(主分类号为A01D82/00)、园艺或蔬菜的栽培(主分类号为A01G1/00)等专利数量分别达到了7项。花生收获机(主分类号为A01D29/00)的相关专利达到了6项。

调节切割高度(主分类号“A01D34/74”)、联合收割机的零件(主分类号“A01D41/12”)用于分别采摘作物的自动装置(主分类号“A01D46/30”)的相关专利分别达到了5项。挖掘机如马铃薯挖掘犁(主分类号“A01D13/00”)、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主分类号“A01D41/02”)、水下植物的收获如海菜的收获(主分类号“A01D44/00”)、用摘棉花机的(主分类号“A01D46/14”)、手动操作的水果采摘工具(主分类号“A01D46/247”)相关专利分别达到了4项。

柔性线切割器(主分类号:A01D34/416)、联合收割机即与脱粒装置联合的收割机或割草机(主分类号:A01D41/00)、割草机所携带的箱体(主分类号:A01D43/063)、带收割作物的切碎装置(主分类号:A01D43/08)、振摇树木或灌木的装置以及同时所使用的水果捕获装置(主分类号:A01D46/26)、收割台(主分类号:A01D47/00)、制动器(主分类号:A01D69/10)、生长在土壤上的产品收获(主分类号:A01D91/04)相关专利分别达到3项。大部分的主分类号分别指向1项专利。

另外,有14项发明专利的主分类号不在“A01D”的下位类,如表5所示。这些专利涉及运输、化工、冶金、机械、物理、电力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运用。

2.4.2分类号

对每一个发明专利而言,有不止一个的可以反映专利归属学科的分类号。有9个分类号出现不少于10次,如表6所示。有20项发明专利是有关收割的传动装置。其他分类号的分布情况如表7所示。分类号为“A01D46/08”的专利有9项,均与棉花的采摘有关。有82个分类号仅出现了1次。

2.4.3分类号的共现

每个发明专利申请书中都包含有主分类号和分类号。为了揭示专利的学科分布情况,有必要对分类号的共现进行分析。我们重点关注出现不少于5次的分类号,共计29个。分类号的共现情况如图3所示。图中线条的粗细代表共现的频率,线条上的数字代表共现的次数。图中左侧部分出现了一个小型的网络,由“A01D34/74”、“A01D34/68”、“A01D34/82”、“A01D34/73”以及“A01D101/00”等5个分类号作为节点构成。这些分类号均与切割设备相关。而图的右侧部分存在一个大型网络。其中,“A01D45/10”和“A01D43/00”联系最为紧密,共现了7次之多,均与甘蔗的收获中的割草机有关。“A01D69/06”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系最为频繁,与其他9个节点共现的频率达到了15次。其自身的共现达到了20次。有35项专利与传动装置有关。“A01D45/00”与其他8个分类号联系紧密,有21项专利有关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91/04”仅仅与“A01G1/00”发生共现,且共现次数达到6次。这意味着有6项专利与蔬菜的种植与收获有关。1111图3出现不少于5次的分类号的共现情况1111

2.5关键词分析

2.5.1关键词的分布

在采集的原始数据中,并没有关键词这一项信息。为了揭示发明专利之间的潜在联系,我们根据专利说明书的摘要内容来手动标引关键词。共有2 849个关键词,其出现次数的综合达到了4 450次。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如表8所示。绝大多数关键词仅出现了一次,有6个关键词分别出现了25次以上。关键词“机架”出现了37次;关键词“收割机”出现了34次;关键词“收获机”33次;关键词“方法”出现29次;关键词“收割”出现27次;关键词“联合收割机”出现了26次。可见,收获的机械与方法是发明专利的主要内容。

2.5.2关键词的共现

我们针对出现5次以上的关键词展开共现分析,如图4所示。图中将未与其他关键词发生共现活动的孤立词删除掉了。图的左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维护设备”、“拖拉机”、“机械化”、“机器人”、“切割机构”和“末端执行器”等节点都是网络的重要节点。同时,图的右侧出现了一个仅由“安全”、“马铃薯”、“采摘机”、“挖掘铲”4个节点构成的小型网络。另外,“小麦”与“传动机构”共现2次,却均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

2.6引文分析

2.6.1对专利文献的引证

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仅有75项发明专利引证了其他专利,其分布情况如表9所示。被这75项发明专利引证的专利数量达到113项,其中,80项为中国专利,超过70%;22项为日本专利,不足20%;11项为美国专利,不足10%;仅1项为欧洲专利。endprint

被引证的专利文献的分布情况如表10所示。黄斯产申请的“多功能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420064926)、柳州市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520200252)和“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520200253)等3项专利分别被引证了6次。美国专利“LAWN MOWER HAVING IMPROVED DECK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公开(公告)号:US5526633A)被引证了5次。日本专利“WALKING-TYPE LAWN MOWER”(公开(公告)号:JP2599658B2)被引证了3次。中国农业大学申请的“一种高架草莓中低层自动采摘装置”(申请号:CN200810116978)、程广森申请的“一种高杆作物收割机”(申请号:CN200910013936)以及韦政康申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99209789)分别被引证了2次。另外有103项专利文献仅分别被引证了1次。有1项专利的发明人引证了其发明的其他专利,即覃志明发明的“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后轮液压驱动系统”(申请号:CN201110242095)引证了其发明的“一种后轮设有液压驱动装置的铰接式拖拉机”(申请号:CN200510031547)。有1项专利的申请人引证了其申请的其他专利,即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的“玉米收获机果穗升运器的排杂装置”(申请号:CN201110175841)引证了该公司申请的另一项专利“玉米收获机的果穗升运装置”(申请号:CN200820174761)。

2.6.2对非专利文献的引证

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不足5%,其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申请的“一种高效低耗机械化收获冬油菜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034784)引证的非专利文献最多,达到9篇。其次是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串激电机电动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230393)引证了4篇非专利文献。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云南云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西南林业大学联合申请的“一种三面齿切割器刀片”(申请号:CN201110164216)引证了3篇非专利文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申请的“一种荒漠肉苁蓉制种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194066)、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改进的刀片自离合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198503)、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有降噪措施及液压无级变速的骑乘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175601)、四川农业大学申请的“一种层架式立体袋料栽培灵芝收集孢子粉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224973)均分别引证了2篇非专利文献。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申请的“高架栽培果实智能采收设备及采收方法”(申请号:CN201110108181)、南京工程学院申请的“球状果实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申请号:CN201110106057)、浙江农林大学申请的“一种铁皮石斛优质高效的精准采收方法”(申请号:CN201110044520)均只引证了1篇非专利文献。

被引证的非专利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标准文献、会议论文和著作4种类型。共有8篇期刊论文被引证,如表12所示。

3结论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数据挖掘、可视化、计算机技术、信息计量学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11年中国关于“收获、割草”类的发明专利,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引文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描绘了发明人的合作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从而初步揭示了该领域发明活动中的知识转移、共享与合作活动,有利于对其中的创新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引证情况展开分析,发现: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仅有75项发明专利引证了其他专利,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引证活动并不频繁,而且引证的专利多为本国的专利,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专利的引证较少,这意味着我国专利发明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多参考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对于非专利文献的引证活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非专利文献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些对于发明活动而言无疑是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存在以下特点:

3.1类型多样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引证的文献不仅包括专利文献,还包括非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往往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些前期发明、实用新型等类型的成果。而非专利文献的类型多样,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著作、标准等多种形式。

3.2学科的交叉性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还与多个学科领域发生了联系,例如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自然资源学等。可见,该领域的发明专利是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作用的结果。

3.3国际化趋势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在发生引证活动时,不仅引证了本国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还涉及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文献、国外专利、国际会议、外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领域中以专利引文为载体的知识转移活动存在国际化趋势。尽管对国外文献的引证偏少,但这种良好的趋势不容忽视,应该进一步鼓励。

总而言之,中国在“收获、割草”这一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借助引文为载体进行的知识转移和创新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McMillan G.Steven,Hamilton Ⅲ Robert D.The public science base of US biotechnology:A citation-weighted approach[J].Scientometrics,2007,72(1):3-10.

[2]Hall B.,Jaffe A.,Trajtenberg M.Market value and patent citation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6):16-38.

[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http:∥www.sipo.gov.cn/,2013-03-15.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6]Guan Jiancheng,He Ying.Patent-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linkages[J].Scientometrics,2007,72(3):403-425.

[7]Narin F.Patent 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1994,30(1):147-155.

[8]Chang S B,Lai K K,Chang S M.Explor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methods: Using the patent citation network[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1):107-11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被引证的专利文献的分布情况如表10所示。黄斯产申请的“多功能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420064926)、柳州市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520200252)和“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520200253)等3项专利分别被引证了6次。美国专利“LAWN MOWER HAVING IMPROVED DECK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公开(公告)号:US5526633A)被引证了5次。日本专利“WALKING-TYPE LAWN MOWER”(公开(公告)号:JP2599658B2)被引证了3次。中国农业大学申请的“一种高架草莓中低层自动采摘装置”(申请号:CN200810116978)、程广森申请的“一种高杆作物收割机”(申请号:CN200910013936)以及韦政康申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99209789)分别被引证了2次。另外有103项专利文献仅分别被引证了1次。有1项专利的发明人引证了其发明的其他专利,即覃志明发明的“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后轮液压驱动系统”(申请号:CN201110242095)引证了其发明的“一种后轮设有液压驱动装置的铰接式拖拉机”(申请号:CN200510031547)。有1项专利的申请人引证了其申请的其他专利,即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的“玉米收获机果穗升运器的排杂装置”(申请号:CN201110175841)引证了该公司申请的另一项专利“玉米收获机的果穗升运装置”(申请号:CN200820174761)。

2.6.2对非专利文献的引证

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不足5%,其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申请的“一种高效低耗机械化收获冬油菜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034784)引证的非专利文献最多,达到9篇。其次是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串激电机电动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230393)引证了4篇非专利文献。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云南云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西南林业大学联合申请的“一种三面齿切割器刀片”(申请号:CN201110164216)引证了3篇非专利文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申请的“一种荒漠肉苁蓉制种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194066)、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改进的刀片自离合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198503)、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有降噪措施及液压无级变速的骑乘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175601)、四川农业大学申请的“一种层架式立体袋料栽培灵芝收集孢子粉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224973)均分别引证了2篇非专利文献。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申请的“高架栽培果实智能采收设备及采收方法”(申请号:CN201110108181)、南京工程学院申请的“球状果实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申请号:CN201110106057)、浙江农林大学申请的“一种铁皮石斛优质高效的精准采收方法”(申请号:CN201110044520)均只引证了1篇非专利文献。

被引证的非专利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标准文献、会议论文和著作4种类型。共有8篇期刊论文被引证,如表12所示。

3结论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数据挖掘、可视化、计算机技术、信息计量学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11年中国关于“收获、割草”类的发明专利,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引文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描绘了发明人的合作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从而初步揭示了该领域发明活动中的知识转移、共享与合作活动,有利于对其中的创新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引证情况展开分析,发现: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仅有75项发明专利引证了其他专利,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引证活动并不频繁,而且引证的专利多为本国的专利,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专利的引证较少,这意味着我国专利发明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多参考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对于非专利文献的引证活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非专利文献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些对于发明活动而言无疑是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存在以下特点:

3.1类型多样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引证的文献不仅包括专利文献,还包括非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往往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些前期发明、实用新型等类型的成果。而非专利文献的类型多样,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著作、标准等多种形式。

3.2学科的交叉性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还与多个学科领域发生了联系,例如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自然资源学等。可见,该领域的发明专利是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作用的结果。

3.3国际化趋势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在发生引证活动时,不仅引证了本国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还涉及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文献、国外专利、国际会议、外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领域中以专利引文为载体的知识转移活动存在国际化趋势。尽管对国外文献的引证偏少,但这种良好的趋势不容忽视,应该进一步鼓励。

总而言之,中国在“收获、割草”这一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借助引文为载体进行的知识转移和创新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McMillan G.Steven,Hamilton Ⅲ Robert D.The public science base of US biotechnology:A citation-weighted approach[J].Scientometrics,2007,72(1):3-10.

[2]Hall B.,Jaffe A.,Trajtenberg M.Market value and patent citation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6):16-38.

[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http:∥www.sipo.gov.cn/,2013-03-15.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6]Guan Jiancheng,He Ying.Patent-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linkages[J].Scientometrics,2007,72(3):403-425.

[7]Narin F.Patent 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1994,30(1):147-155.

[8]Chang S B,Lai K K,Chang S M.Explor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methods: Using the patent citation network[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1):107-11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被引证的专利文献的分布情况如表10所示。黄斯产申请的“多功能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420064926)、柳州市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520200252)和“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200520200253)等3项专利分别被引证了6次。美国专利“LAWN MOWER HAVING IMPROVED DECK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公开(公告)号:US5526633A)被引证了5次。日本专利“WALKING-TYPE LAWN MOWER”(公开(公告)号:JP2599658B2)被引证了3次。中国农业大学申请的“一种高架草莓中低层自动采摘装置”(申请号:CN200810116978)、程广森申请的“一种高杆作物收割机”(申请号:CN200910013936)以及韦政康申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申请号:CN99209789)分别被引证了2次。另外有103项专利文献仅分别被引证了1次。有1项专利的发明人引证了其发明的其他专利,即覃志明发明的“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后轮液压驱动系统”(申请号:CN201110242095)引证了其发明的“一种后轮设有液压驱动装置的铰接式拖拉机”(申请号:CN200510031547)。有1项专利的申请人引证了其申请的其他专利,即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的“玉米收获机果穗升运器的排杂装置”(申请号:CN201110175841)引证了该公司申请的另一项专利“玉米收获机的果穗升运装置”(申请号:CN200820174761)。

2.6.2对非专利文献的引证

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不足5%,其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申请的“一种高效低耗机械化收获冬油菜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034784)引证的非专利文献最多,达到9篇。其次是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串激电机电动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230393)引证了4篇非专利文献。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云南云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西南林业大学联合申请的“一种三面齿切割器刀片”(申请号:CN201110164216)引证了3篇非专利文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申请的“一种荒漠肉苁蓉制种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194066)、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改进的刀片自离合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198503)、宁波大叶园林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有降噪措施及液压无级变速的骑乘割草机”(申请号:CN201110175601)、四川农业大学申请的“一种层架式立体袋料栽培灵芝收集孢子粉的方法”(申请号:CN201110224973)均分别引证了2篇非专利文献。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申请的“高架栽培果实智能采收设备及采收方法”(申请号:CN201110108181)、南京工程学院申请的“球状果实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申请号:CN201110106057)、浙江农林大学申请的“一种铁皮石斛优质高效的精准采收方法”(申请号:CN201110044520)均只引证了1篇非专利文献。

被引证的非专利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标准文献、会议论文和著作4种类型。共有8篇期刊论文被引证,如表12所示。

3结论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数据挖掘、可视化、计算机技术、信息计量学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11年中国关于“收获、割草”类的发明专利,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引文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描绘了发明人的合作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分类号的共现网络,从而初步揭示了该领域发明活动中的知识转移、共享与合作活动,有利于对其中的创新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引证情况展开分析,发现:在246项发明专利中,仅仅有75项发明专利引证了其他专利,仅有10项发明专利引证了非专利文献。引证活动并不频繁,而且引证的专利多为本国的专利,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专利的引证较少,这意味着我国专利发明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多参考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对于非专利文献的引证活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非专利文献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些对于发明活动而言无疑是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存在以下特点:

3.1类型多样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引证的文献不仅包括专利文献,还包括非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往往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些前期发明、实用新型等类型的成果。而非专利文献的类型多样,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著作、标准等多种形式。

3.2学科的交叉性

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还与多个学科领域发生了联系,例如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自然资源学等。可见,该领域的发明专利是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作用的结果。

3.3国际化趋势

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在发生引证活动时,不仅引证了本国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还涉及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文献、国外专利、国际会议、外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领域中以专利引文为载体的知识转移活动存在国际化趋势。尽管对国外文献的引证偏少,但这种良好的趋势不容忽视,应该进一步鼓励。

总而言之,中国在“收获、割草”这一农业领域的发明专利借助引文为载体进行的知识转移和创新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McMillan G.Steven,Hamilton Ⅲ Robert D.The public science base of US biotechnology:A citation-weighted approach[J].Scientometrics,2007,72(1):3-10.

[2]Hall B.,Jaffe A.,Trajtenberg M.Market value and patent citation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6):16-38.

[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http:∥www.sipo.gov.cn/,2013-03-15.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6]Guan Jiancheng,He Ying.Patent-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linkages[J].Scientometrics,2007,72(3):403-425.

[7]Narin F.Patent 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1994,30(1):147-155.

[8]Chang S B,Lai K K,Chang S M.Explor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methods: Using the patent citation network[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1):107-11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专利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专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发明与专利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