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暴露吗?

2014-08-20 22:54朱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风俗乡愁

摘 要:民风习俗最能表现一个乡村的地方色彩,风俗描写是乡土小说家们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他们在小说中暴露了大量的故乡陋俗,这样的创作手法真的就只是为了暴露吗?本文试结合文本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探寻乡土小说风俗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乡土小说 风俗 暴露 乡愁 以破为立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由鲁迅首先倡导的乡土文学在小说创作领域内蓬然兴起,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所谓“乡土文学”,根据鲁迅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定内涵。一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多是“侨寓京城”,远离乡土,先前有着乡土农村生活经历的赤子。他们怀着对记忆中的乡土的依恋,不断做着遥远而深沉的故乡梦。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展现故乡的生活、风土和人情,笼罩着一层浓淡相宜的怀旧的乡愁。二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在艺术的整体风貌上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钱理群也认为“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1]总的来说,乡土小说必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回忆故乡、隐现着乡愁和展示乡间习俗。乡间习俗的展现在乡土小说中通常经由风俗描写来实现,它也是当时乡土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

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大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远离故土,侨居北京。他们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新思想,有了自己独特的理性认识。当他们再以全新的理性目光回眸故乡时,他们看到的是满目的愚昧与落后,所以在描写故乡风俗的时候他们通常都是以批判讽刺为基调,寻找这些风俗中落后、愚昧、丑陋的一面,然后进行抽丝剥茧,随即将其赤裸裸地暴露在广大读者的面前。这样的创作手法的目的究竟是不是仅在于对封建愚昧的风俗进行暴露呢?笔者认为不尽然是这样,它是暴露,又不仅仅是暴露,而是在暴露中蕴含着作者浓浓的乡愁。

一、无情地暴露

“民族风格的第一个特点是风俗画——作品所反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事态习俗,也就是历来强调的采风内涵。文学作品要表现社会生活,也要表现社会情绪,离不开富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世态习俗。”[2]所以,乡土小说家们要表现他们对故乡封建、愚昧和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批判,最佳的着眼点当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风习俗。风俗描写成了乡土小说作家炙手可热的题材,而“暴露丑恶”也成了风俗描写的第一要务,他们立足于以往的人生经验,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叙述一种独有的乡村风俗,并由此揭露封建主义余孽的罪恶,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农民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面貌,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况、婚姻状况、精神状况和命运状况的不幸、悲哀和痛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许杰的《赌徒吉顺》、鲁彦的《黄金》和彭家煌的《怂恿》。

《赌徒吉顺》讲述了吉顺由于好赌欠下一身债务,最终答应把妻子典给别人的故事。许杰细致地描述了吉顺先是拒绝典妻,后来又答应典妻的痛苦、矛盾的心理转变过程,也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吉顺妻子温柔、软弱和被人典当的悲剧命运。作者以此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村在资本主义金钱势力的入侵下,社会心理的某种变化和封建宗法制生活下妇女的悲惨境遇。

《黄金》讲述了陈四桥村的史伯伯家道中落后,陈四桥人的刻薄与冷漠。“你有钱了,他们都来了,对神似的恭敬你;你穷了,他们转过背去,冷笑你,诽谤你,尽力的侮辱你,没有一点人心”[3],陈四桥人这样的性格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农村从钱眼里窥人寡情炎凉的社会世态。小说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苦难生活的叙写上,而是深入地开掘了这一社会现实背后的社会心理,并对深埋在国民内心深处的势力、鄙俗等旧习俗进行了有力地鞭打。

《怂恿》讲述了谿镇封建乡绅牛七与冯财主斗法,却将一对老实农民夫妇当做棋子任意摆弄,最终演出一场闹剧的故事。牛七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农村地痞恶霸的野蛮和凶残,族人只是他倾轧斗法逞威的工具。而政屏娘子则愚昧无知,在族人和丈夫的操纵下,为两头猪寻死觅活,她的形象充分地表现了旧中国女性地位的卑微。这篇讽刺小说通过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下乡人的愚昧无知,基层统治者的刁钻狡猾、虚伪冷酷,以及人性与兽性交织在一起的乡风恶俗。

乡土小说的作家们通过对故乡陋俗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宗法制乡村的愚昧、冷酷与丑陋,那些乡土风俗就像是精神的枷锁一样钳制在农民的身上,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市侩和麻木不仁。总的来说,这些风俗描写展现了宗法制乡村农民的不幸和他们所遭受的精神的奴役和创伤。

二、浓浓的乡愁

但是,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对乡土风情的描写又不仅仅是为了暴露,他们在文章内外、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他们浓浓的乡愁。这份乡愁不仅包含了对故乡的深沉眷恋,还包含了他们对故乡未来的慎重考虑。也就是说,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的情感具有双重性:当用“乡下人”的眼光看故乡农村的人和风景时,作家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带着无限的眷恋和温情,多描写少年时的天真、快乐,并将其与故乡的自然美景合二为一,浑然天成;而当作者以一个“城里人”的眼光理性地打量芸芸众生,其主观上表现的就是对于封建愚昧的民族文化心理无情地抨击。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感觉到他们那浓浓的乡愁。

(一)温情的眷恋

乡土小说的三大特点之一——“回忆故乡”的形成,是因为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远离故土,侨居北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们怀揣梦想,来到北京。但是北京在古代多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思想统治程度比较高,人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清除封建思想的遗毒。而刚刚脱离农村来到城市的乡土小说家们,在他们的眼里就只是“乡巴佬”或者是“下等人”。乡土小说家们只能用对梦想的热情来抵抗人世的冷漠,但是,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们还是会想起那生他养他的故乡。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后来身份、地位和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却始终魂系乡土,他们在心灵深处都无法割舍与乡土乡亲的天然联系,都无法磨灭那纯朴真挚的农村生活回忆。endprint

在长期的侨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尤其是看到了大都市在资本主义金钱势力的侵入下,到处都是金钱至上、纸醉金迷,人们为了虚荣和名利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处处都充斥着尔虞我诈和人情冷漠,他们不禁想寻找一个纯朴、自由的精神家园。故乡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自然成了他们最佳的归处,因为那里充满了亲人的温情和童年的欢乐,这种寻求慰藉的心情直接引发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正如严家炎所说的:“乡土文学在乡下是写不出来的,它往往是作者来到城市后的产物。……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与格格不入,也会引发、加深乡土之情,极易造成对乡村生活的反顾,导引作者去写乡土小说。”[4]离开故乡时间已经久远,一些细枝末节已经逐渐模糊,但是在记忆中沉淀最深的总是那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风习俗,他们就借着对这些习俗的描写,深深地思念着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二)灵魂的期盼

当乡土小说的作家们抱着寻求理想家园的信念回眸故乡时,他们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宗法制农村。看着曾经最亲近的乡亲们在堕落的边缘无知地生活着,他们的内心在无声地流泪。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爱之深,责之切,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就是以这样深沉的爱,站在历史的高度,撕裂故乡的伤口,使一切的丑陋与肮脏瞬间无所遁形,赤裸裸地暴露于阳光之下,然后进行无情地讽刺和鞭挞。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6]估计他们也是在这种为人父母的感情基础上,为了故乡的长远发展,对故乡的旧思想、旧风俗进行无情的暴露,直指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宗法制生活,他们希望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同时更渴望唤醒沉睡的乡亲们,正视现在的生活,打破旧体质、旧思想的统治,除去封建的遗毒,建立全新的、独立自主的新农村,开始全新的生活。以破为立的决绝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甚至可以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灵魂的企盼。

(三)因为软弱,所以暴露

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与愚昧无知的乡土风俗的压抑使得乡土小说家们在精神归属上困惑不堪,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形成的理性观念与长期侨居他乡的乡恋情结使得乡土小说家们在心灵选择上徘徊不定。他们在不安、孤寂、困惑、理性中游移慌乱,他们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也找不到心灵的港湾,此时的他们非常的软弱,就像失去水源的鱼儿,在干涸的滩涂上艰难地挣扎,又像娇小的刺猬,不能改变外面的世界,只能竖起坚硬的刀枪,保护那柔弱的心房。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被压抑的欲望,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些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欲望。[7]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就像是自我防卫的刺猬一样,不能从政策制度上决策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就以笔代枪,在小说中尽情地挥洒他们的雄才伟略,破旧立新,帮助乡亲们正视生活,改善生活,也为自己找到灵魂憩息的家园。

乡土小说家们对故乡陋俗进行了大胆暴露,但是暴露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是作者们为了抒发浓郁的思乡情结,呼吁社会关注,引导乡亲们破旧立新的有力举措,也是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必经之途。他们从探讨人生的要义,追求生活的真理这个原点出发,逐步地把眼光转向生活实际,关心最下层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尤其是对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描写,去再现乡村农民的真容,带有浓郁的泥滋味和土气息,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那凛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唐弢.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J].文艺研究,1982,(2).

[3]刘绍棠,宋志明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Z].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

[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5]艾青著,李怡编.艾青作品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刘向著,缪文远编.战国策[M].中华书局,2006.

[7]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敏 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俗乡愁
乡愁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乡愁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