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14-08-30 20:40傅培佳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傅培佳

摘 要 沿海防护林作为我国森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开始出现森林资源结构单一、林地生产力下降、生态防护能力降低等方面的问题。对此,以福建泉州沿海防护林为例,就林下套种与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逐步建立一个布局合理、防护效益大、生产力高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防护林体系,促进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能力地不断提升。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福建省泉州市地处海陆交替地带,气候变化明显,所以经常遭遇台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干旱、风沙以及海雾等自然灾害,被称为福建省的6大风口之一,这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多年来一直坚持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与维护,对促进泉州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泉州沿海防护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致力于造林技术的更新与研究,积极发展多功能林业和立体化林业。

1 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

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核心就是要对环境不产生破坏,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用社会可接受、受欢迎的方式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以持续地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自我更新能力、恢复能力以及整体生产力的提升。与传统的森林经营管理思路不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看重的是森林多种产品与服务功能的协调化管理,侧重于森林管理的长期效益,追求的是森林多种功能发挥在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化,以及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会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沿海防护林多生长在沿海地区,所以生态防护是其主要职能,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可持续经营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善防护林的林龄、树种、林种,保持生物多样性,增强沿海防护林的生产力和更新能力,充分挖掘防护林的林地生产能力和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的积极转变,逐步建立起地域布局合理、综合效益显著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沿海生态防护林体系。

2 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林下套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经济产出,促进沿海防护林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从而为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多年的套种实践表明,只要套种技术应用合理,方法得当,就能够实现多效益、多种群、多层次、高产出的森林经营目标,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下套种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投资少、周期短、收益高,起到以短养长,提高劳力、财力和肥力的积极作用。同时,沿海防护林的林下套种,常常需要对林地进行翻耕、施肥、除草等林间管理,这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相当于为沿海防护林的树苗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肥料和林地抚育措施,减少了杂草生长、肥料短缺等对沿海防护林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林木生长质量和生长速度地提升,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其次,林下套种技术能够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为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在生态价值的提升上,沿海防护林通过立体化林业结构的构建,可以有效提高防护林中光能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增加了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林下套种技术能够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产出更多产品,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机会,从而有助于林下套种技术的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活动中来。

3 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增强林下套种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结合当地的林业发展实际,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防护林周边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对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沿海防护林而言,不仅要大力宣传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还要对林下套种黄槿、小叶榕、鸡冠刺槐的相关技术以及能够实现的综合效益进行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周边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管理意识,能够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程的建设活动中来。

3.2 积极改善林下树种结构,提高造林效益

长期以来,泉州沿海防护林的树种都是相对单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造林效益的提高。例如,泉州市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建设,主要树种是普通木麻黄树种,由于适合套种树种以及相关研究较少,所以导致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病虫害。而通过木麻黄林下套种鸡冠刺桐、黄谨和小叶榕等树种的套种实验来看,能够有效改善沿海防护林的林下树种结构,加快多层次、多树种混交林的建设步伐,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生态防护能力。同时,泉州市的沿海防护林可以因地制宜地林下套种重阳木、兰花盈、湿地松及果树等树种,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还能够有效增加经济收入,实现沿海防护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协同,充分调动周边群众参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大林下套种技术的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目前,关于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技术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低,虽然在沿海防护林低效林分改造、防护林更新改造、合理林带结构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针对泉州沿海地区特殊地质环境以及防护林树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从国外、省外引进优良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沿海防护林的树种结构,但其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因此,要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增加科研资金投入,争取同企业、学校等建立合作机制,制订适合泉州地区的沿海防护林育种计划和套种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以确保防护林树种改良工作地有序推进和持续改善。

3.4 建设多功能、立体化的防护林体系

沿海防护林的林下套种技术,可以有效丰富沿海防护林的功能,提高沿海防护林的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因此,林下套种技术在沿海防护林中的应用,需要坚持以生态防护效能为中心,朝着带、网、片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目标方向发展,确保防护林建设的多功能和立体化,进而充分发挥其在风沙防治、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防护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提高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语

总之,沿海防护林林下套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沿海防护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林下套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坚持科教兴林,积极改善林下树种结构,逐步构建多功能、立体化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从而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