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教育,持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4-09-02 05:23苏静芬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数学兴趣情感教育情感

苏静芬

[摘要]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从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师生交流互动、营造快乐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学生自我成功体验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寓情感于数学教学之中,培养积极情感,持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情感;情感教育;数学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中,良好的情感品质和层次水平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抓好情感这个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进而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而兴趣是情感作用于思维的良药,是学生走向愿意思维的根本所在. 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对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 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持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中的美很多,关键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在课堂上展现数学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进行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第一个层次是美观. 数学中的美观认识,在代数、几何中都有反映. 画函数的图象是渗透美育的一个好机会. 在初三上学期,在“画二次函数y=ax 2的图象”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列表、描点、画图.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观察图象的特点,比一比谁画的图象更美. 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画图,在观察对比中发现自变量的取值与函数值的变化特点,分析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欣赏抛物线的对称美,陶醉在数学带来的美的感受中,兴趣由此而生.

第二个层次是美好. 数学上有许多东西,只有感到其“美好”,才会是正确的. 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正能量”.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这一公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不美观. 但是,当我们了解它、运用它、欣赏它,就会感到它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探讨从这一公式中能获取什么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更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示有两个根,a在分母上必须a≠0,根号里的判别式会显示根的数目,以及方程的性质. 所以,当你和它熟悉了,就会觉得它虽然难看些,却是美好、和谐的公式,深化了对数学公式的理解,使数学学习的兴趣得以持续地激发,有利于数学学习.

第三个层次是美妙.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学生们理解了数与形的变化联系,体会了数形结合思想,促成了二次函数问题与二次方程问题的相互转化,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 在经历了美妙的数学体验的同时,也把学生引向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的境界.

第四个层次是完美.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 伟大的数学家对数学执着追求的故事时时激励着我们:欧氏平面几何公理体系的建构,数学家证明费马定理经过了300余年的努力;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苦苦追求,都是追求“数学完美”的典型事例. 在解题训练中,我和学生们也学习了数学家的执着精神,努力追求数学的完美: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设法,使解题过程简捷;在参数问题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函数类型进行分类讨论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缜密思维,做到不重不漏……

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师生良好的情感,持续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中发生的,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情感关系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方面,心理关系、情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结果;另一方面,心理关系、情感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交往,影响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则一定可以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中,转化成一股教育力量. 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培养师生间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常常会遇到学生将方程左右两边都除以含有未知数的整式,从而出现漏解的错误解法,如(x-3) 2-3(x-3)=0,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3)得(x-3)-3=0,解得x=6. 巡视完学生的做法后,我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做法正如我的预计. 我将错解写在黑板上,还吹嘘了我的解法又快又好. 学生们对我的解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我解法相同的学生表示赞同,而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提出质疑. 我先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说明理由,学生先从解的结果质疑,他们所求出的解有两个,而我所求出的解只有一个. 接着,我们一起探讨了为什么会出现同题不同解的原因——方程(x-3)-3=0与原方程(x-3)2-3(x-3)=0不是同解方程,理由是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3)不符合方程同解的原理. 找出问题的症结之后,我虚心地接受了错解的意见,表扬了帮我指出错误的学生,表达了对产生错解的理解,并表示了杜绝这种错误解法的决心. 鼓励的力量、同理心的作用,使学生们较好地掌握了此种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同时,教师的谦逊及勇于认错的态度,与学生形成和谐、默契的关系,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情感使人愉快,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对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 发挥快乐教学的情感动力,持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热烈、融洽、紧张、愉快于一体的课堂气氛.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对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益处非浅,这是一门艺术. 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教育应尽量使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 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进而在兴趣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

讲授“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时,我用一首儿歌引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熟悉的儿歌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大声而且开心地朗诵着,仿佛回到了孩提时候. 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自然而然地诵出了“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的结论.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也就被学生愉快地接受了. 我还用游戏的形式加以强化:请同学们事先想好一个数,然后按照我的要求做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最后我来给出答数.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他们在下面偷偷地商量了一个数,然后按我的要求开始计算:先在这个数上加上25,再加上125,减去37,再减去刚刚想的那个数,差再乘5并除以2. 学生们很快算出了答案,并要求我报出答案. 当我说出答案是282■时,学生们都惊叫起来,理所当然地也会去探究我成功的秘密. 经过讨论,他们很快发现我成功的秘密还是字母表示数的妙用:此游戏成功的秘密从下式可以看出——[(x+25+125-37-x)×5]÷2=282■.

营造快乐教学的课堂氛围,激发新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情感动力产生更多的正价值,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利用学生自我超越,持续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巴甫洛夫认为:情感是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 若外界的刺激使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所以当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发现自己的成功,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恢复自尊,增强自信,从而升华情感并转化为动力运用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比如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作业中的题目配置应有一定的梯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得;课堂提问应有针对性地尽可能给后进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 这样,他们每攻克一道题、克服一个困难,都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不断的赞赏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持续激发.

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有这么一道题:“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1) 2+4,若A-■,y■,B(-1,y■),C■,y■为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点,比较y■,y■,y■的大小.”解法一,求出三个函数值y■,y■,y■,比大小;解法二,通过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先比较y■,y■的大小,再求两个函数值y■,y■进行比较,这么一来,少算了一个函数值;解法三,比较三个点距离抛物线顶点的远近,由点位置的高低得对应函数值的大小,解法三简化了数的计算,体会到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后得到的自由,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们在交流解法时,通过思维碰撞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给学习数学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数学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对高层次情感的追求,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持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积极创造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等精神需要,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效果是持久而巨大的,对于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意义是深远的.

猜你喜欢
数学兴趣情感教育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析
以“媒”为“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试论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生活助燃数学之光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