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的教学才是本质教学

2014-09-02 05:23王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本质数学教学

王海霞

[摘要]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活”的课堂令人羡慕. 要想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关键还是教师. 作为教师,应当用“生本”的理念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学生;贴近;本质;数学;教学

偶尔一次和自己所教的学生一起聆听教师授课,真正像学生那样去想问题,猛然发现,很多常见的问题和处理方式,都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我们依然仅仅游走在学生思维的边缘. 只有当我们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才可能读懂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从而调整教学方式. 本文试从三方面探究贴近学生本质的教学使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教学情境导入要激起学生的求

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正由于电教手段的介入,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将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极大激发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依托多媒体的优势,抓住学生喜欢动画人物的心理,大胆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搬进了教室. 一节课,从头至尾都在浓郁的动画情境中展开、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在有趣的情境串联下丝丝入扣. 在多媒体的引领下,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着,学习效率不断提升.

创设情境导入:

①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路西行,十分劳累,这天总算走进了一家寺院. 无奈,寺院的斋饭也不是很多,师徒4人只有一张油饼,师傅比较公平地说:“我们一路都很辛苦,咱们把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一块!”

②饥饿难耐的八戒,一边流口水一边说:“师傅,我已经饿得不行了,我吃得又多,就多给我一块吧!”这时,聪明的猴哥凑到师傅跟前说:“那就把饼分成8块,给他2块吧!”师傅听后,说:“你这猴子又在作弄八戒!”

③唐僧为什么说悟空在作弄八戒?

因为八戒虽然吃了2块,但是八戒并没有多吃到饼,因为猴哥把饼分成了8块,分的份数越多,每块饼就越小.

很显然,(图略)左图中的饼一个被分成了4块,一个被分成了8块,从图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如果给八戒第一种分法里的1块,占整个饼的■,如果给第二种分法里的2块,占整个饼的■,它们是一样大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等式:■=■,所以八戒得到的饼是一样大的.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一下子就被提升起来了,内心深处也更清楚自己要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能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学得真真切切,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趣味盎然.

■ 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

案例?摇 师:要把这4个桃子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想一想,你会怎样分?

让学生用4个圆片代替4个桃子,分成2份,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分给大家看一看?

生1:我是左边2个,右边2个.

(○○ ?摇 ○○)

师:这样放,4个桃子分成了几个和几个?你能看着分的结果,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学生互相说一说后,师板书.

师:除了这样分,还可以怎样分呢?

生2快速走到黑板前,把上面的图变成了图1.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2:刚才他是左右放的,我是上下放的.

师:小朋友们请看图,第一次是把4分成了几和几?(生答4分成2和2),那第二次又是把4分成了几和几?(还是2和2)

师:咦,怎么都是2和2?

生:都是一样的,都是把4分成了2和2.

师:看来,不管是横着放、上下放、还是竖着放,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把4个桃分成2个和2个,明白了吗?你还能把4个桃分成几个和几个呢?

生1:可以分成1个和3个.

(○?摇?摇○○○)

生2:我是分成3个和1个.

(○○○?摇?摇○)

师:你能看着这两种方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教学5的分成时,没有出现学生因为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而当成一种分法的现象.

在学生对数学概念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处于认知的不平衡状态. 在掌握某个概念前,他们会自己想出一些办法来解决问题,但有时看不到其中蕴涵的问题实质,如上述案例中学生认为的4的分法,只要位置变化了就是一种新的分法. 教师要在正确判断问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尽可能使自己的语言接近学生的理解水平. 当出现与教师的预设有出入时,有的教师用简单、苍白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样还是把4分成了2和2”,就匆匆按照自己的预设往下进行,这样的说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模糊的. 由于教师没有把两种分法联系起来比较,所以无法从学习者内部建构起正确的数字概念模型,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显然,“案例”中教师的语言更贴近学生的现实.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启发学生自己去解释、去发现,最终学生发现不同的分法摆放的位置尽管不同,但对于数的分解来说,结果是一样的.

■ 教师的平台设计要贴近学生个

性发展

在常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再好一点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 这给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建构知识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充分发挥. 我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能有效培养以上能力的认知工具和更能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 如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搜索引擎”,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的“几何画板、画图”等.

“画图”是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必修内容,学生使用“画图”中菜单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可绘出直线、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等心目中各种各样的图形.

“智能型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学习进程、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环境,打破划一、同步的学习方式,进行异步学习.

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在对网页上的图形进行充分地分析、概括后,初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师进而启发学生:“既然轴对称图形有这样的特征,那么怎样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我要求学生打开“画图”,运用各种工具按钮,自由绘出一个或几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所学概念的特征,在“画图”中自由创作. 有的直接用鼠标拖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对其进行复制、旋转,再移到一起,有的拖出一个长方形,再拖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们按轴对称的要求进行组合. 有的甚至画出颇有创意的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根据它的形状来命名.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激起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用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画面. 除了运用“画图”,在本节课中,学生还在教师设计的课件中进行了“创意拼图”. 教师在课件中提供可拖动的指定图形,让学生设计出一幅庆祝元旦的图案,并要求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可以设计一幅,也可以设计多幅.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是传统学习工具所无法做到的. 认知工具的改变使“轴对称图形”一课充满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放飞,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摇?摇

在上述思考中,我和学生们共同思考了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结论和规定,以期获得一些合理的解释. 结论的正确性尚待考证,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贴近学生的教学设计中,我和学生们充分享受了思考带来的快乐!能有一群和自己思维共振的学生,我想教师的幸福恰在于此吧!

猜你喜欢
本质数学教学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