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民居更新策略及适宜性建造技术浅析

2014-09-03 10:53李柔峰
四川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羌族庭院民居

陈 洁,张 伟,李柔峰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48)

1 羌族传统民居的现状

羌族传统民居多选址在半山或高半山坡地区,多以聚落形态出现,形态高耸雄壮,具有明显的防御性特征。民居单体多为二层以上楼房,采用石木混合结构,体量较大,建筑形态、空间与坡地紧密结合,体现出极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结构体系与建造方式的限制,也存在着平面布局不合理(房间多套穿),厨、厕功能难以符合现代住居需求,内部空间过于封闭,以及室内热环境及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传统羌族民居中的缺陷与羌族人民日益现代化的住居需求之间的矛盾正日益显现,被放弃居住的羌族传统民居正日益增多,这也正是不少羌族村寨逐渐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 震后民居建设中一些问题

“5·12”地震后,规模宏大的灾后重建给羌族民居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应对大量的住宅需求,在短时间内解决灾区人民的住房问题,国家对民居建设采取了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各种措施,以国家统建,辅助帮建,农民自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灾后两年内快速有效地解决了住房需求问题。但疾风暴雨般的灾后重建也使得一些问题在震后民居的使用中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重建民居平面功能设计脱离农村实际需要

由国家统建和帮建的一些民居,由于援建单位均来自外地,对灾区地域文化特征陌生,再加上时间紧迫等客观原因,新建民居的平面功能设计脱离了农村居住的实际生活需要,甚至直接套用城市商品住宅的平面图,使得建成后的民居难以满足或适应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例如:在外部庭院的设计中,庭院面积小,只做简单的绿化考虑,而不考虑牲畜圈与庭院农作物种植,以及室外晾晒谷物及农具贮藏的空间。又如,客厅空间偏小,且未考虑传统羌族民居中聚会场所的空间特性,以及羌族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等。

2.2 建筑风格符号化

在羌族聚居区新建成的大量民居中,为了获得与传统民居相似的风貌效果,往往将传统民居中的一些符号作为建筑立面的装饰特征。如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贴面,或者将房屋的四角砌成尖角,又或者将墙面粉刷成各种色彩,甚至有些新建民居完全将藏羌民居的各种特征混合借用。由于新建民居与传统民居在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使用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单纯的从外在形式上模仿传统民居反而模糊了当地民居的地域特征,使本地的民族文化特征处于一种被修改和混乱的状态。

2.3 建造成本偏高

此外,由国家统一投资修建的民居总体建设水准较高,其建造成本与传统民居建造成本相差较大。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基本为就近就地采用,在建筑成本中所占比例较低甚至不占比例,新建民居所需的砖、水泥、混凝土等均需从外地购置。此外传统民居的建设由本地匠人组织完成,新建民居由专业施工队伍完成,施工成本明显偏高。从灾区重建的长期发展来看,农民采用传统建造技术自建房屋仍是当前及未来民居建设的主要方式,高标准现代的建设模式与灾区人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与技术实践难度都是难以长期实行的。

从以上现实分析可知,羌族民居的更新与发展,必须密切地联系羌族老百姓当下的生活生产方式,深入解读其民族文化内涵,在尊重其既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习惯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宜性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才能满足羌族人民在新时期的居住要求。

3 羌族传统民居更新的基本策略

本文从对传统羌族民居的实际调研出发,针对目前羌族民居建设的现状,以尊重羌族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以经济适用,可持续为出发点,提出以下更新策略。

3.1 庭院设计

与其它地区农村住宅的庭院一样,羌族民居的庭院具有多种复合功能。其主要功能按照重要性排序应该依次是: 牲畜圈舍,谷物晾晒与农活操作,庭院种植(包括果树种植和蔬菜种植),农具储藏或车辆停放,室外活动,绿化种植等。从上述的功能需求来看,羌族民居的庭院设计可遵从以下原则:(1)适当的扩大面积以尽可能容纳以上述功能;(2)硬软地分区。庭院种植与室外劳动、活动区域的面积应划分明确的区域,保障种植的区域及谷物晾晒的采光需求。(3)洁污分区:牲畜圈舍与主体建筑分离,宜单独建造并与主体建筑保持适当距离。可充分利用山地的陡坎形成的半地下空间,或者设置后院,并宜单独设置出入口。(4)宜修建附属空间,用以停放车辆,贮藏农作物农具等。庭院的平面功能划分要适民居具体所处的环境以及宅基地划分的情况而定,应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例如庭院种植也可兼做庭院绿化,如从庭院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则可一举两得。

3.2 平面功能布局

羌族传统民居的房间组成有;客厅(火塘间),厨房(灶房),卧室,卫生间,贮藏间等,以及其它的一些半室外、室外空间。如屋顶半室外贮藏空间、屋顶晒台等。其中客厅也即火塘间是家庭室内部活动的核心,有时会与灶房合并。卧室数目较多,设置在火塘间周围,多套穿,面积较小。卫生间多设置在住宅房屋的角落悬挑出建筑外墙,或者是设于一层牲畜圈的上空。传统羌族民居的缺陷是:平面布局是在承重外墙形成的封闭空间中(一般为矩形空间),再使用木隔板墙进行内部分隔,其交通流线往往贯穿多个房间,造成的房间套穿较多,公私分区,动静分区,洁污分区不明确。同时室内通风与采光较差。因此在平面功能的更新中可尝试:(1)通过分层进行功能分区。如动静分区,:可将灶房(厨房)、火塘间(客厅)卫生间、贮藏等空间放置在一层,卧室适当集中并争取南向放置在二层。(2)设置独立的楼梯间。集中设置交通空间并贯通顶层,使交通流线简洁有效。(3)可设置门厅、起居室、过厅等作为转换空间,以利于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分隔和过渡。(4)根据羌族的生活习惯确定房间面积与功能特征。如火塘间:座位的设置考虑围坐的方式,并应考虑神龛的设置位置,其面积应比常规客厅大。灶房除了炉灶的设置以外还应考虑食物的存放与贮藏空间等。(5)完善传统民居中的室外及半室外空间。屋顶罩楼与晒台是传统羌族民居中重要的半室外与室外空间,主要用于农作物的加工、贮藏与晾晒,应充分利用屋顶晒台。可考虑在充分利用坡地的前提下,建筑体量可在向阳面多次退台形成晒台,可使用室外楼梯连接不同高差的屋顶,使晒台连接成较为完整的空间。晒台的使用也可根据楼层进行功能的划分,与卧室临近的晒台可设置屋顶绿化或遮阳构架等以美化室外环境,功能性晒台(贮存与晾晒谷物)应与屋顶贮藏空间相结合。

3.3 建筑形态及立面处理

传统羌族民居依山而建,外墙封闭高耸,建筑体块感突出,虚实对比强烈;石砌墙面与木质窗格或吊脚楼形成粗犷,与细腻的材质对比,这种立面的特点是建造材料与结构形态的真实表现,同时也是羌族民居地域及民族特征的表达。因此,对羌族民居的立面表达所应表达应是羌族民居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的表达,而不应局限于传统民居立面形态符号的借用。如:(1)在民居体量的尺度与比例上与传统民居保持一致或近似,不破坏传统村寨的空间肌理或心理感受。(2)利用坡地的高差、屋面退台、体块间前后的错动形成较强的体量感。(3)在向阳面的立面处理可利用较大的开窗或挑阳台与墙面形成虚实对比。(4)在立面的材质处理上追求对传统材质的新表达,如石材的砌筑手法,砌筑肌理等。以传统民居的形态为借鉴,以新的建造方式与建造材料传承羌族民居的地域特征。

3.4 传统民居更新的适宜性建造技术

在灾后重建中,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方式在民居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新的建造方式往往也意味者较高的成本及具有难度的施工技术。值得关注的是,在灾后重建的实施中,以农民自建房为主的实践中,不乏将新的建造方式与传统的建造方式相结合的建筑实践。

3.4.1 建筑材料的选用。

传统羌族民居主要的建筑材料有石材、木材、泥土,除木材需购买外,基本为就地取材,材料成本低廉。但仅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已难以达到现代住居舒适性的需求。实践证明,将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使用,即可控制成本又可改善传统建筑材料的缺陷。如水泥、素混凝土、空心砖,再生砖,各种轻质石膏板隔墙等建筑材料在震前的民居建设中已有广泛的使用,价格低廉,且其施工难度较低。如水泥可替代泥浆,等有效增强传统民居石砌体的抗压强度;素混凝土可用于铺垫地基及屋面;使用轻质石膏板隔墙,其自重较木材轻,同时其隔声、保温与防潮性能又优于木材等。

3.4.2 结构体系

传统羌族民居的石木混合结构,由于其结构构件的受力局限以及其平面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缺陷已难以适应现代羌族民居的住居需求。因此对传统羌族民居的更新必须更新传统的结构形式。但完全现代化的结构形式也意味着较高的技术难度与建造成本。以自建为主要建设方式的羌族民居必须考虑对传统结构形式进行更新时的技术适宜性。

将现代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建造工艺进行适当的结合可为羌族民居更新提供思路。传统的石木结构为承重外墙和内部梁柱两种受力体系,楼板层直接搁置在外墙上,墙体内部无圈梁、无构造柱,结构整体刚度较差,不符合我国砌体结构抗震规范要求。但传统的石墙砌筑工艺技术成熟,建造成本低廉,具有天然的技术适宜性。如充分发挥石墙的受力性能,并使用混凝土结构改善传统结构的刚度与抗震性能,石墙与混凝土结构混合承重体系应是可行的思路。通过使用水泥砂浆砌筑墙体可提高石墙的承载力并可减小墙体的厚度,通过设置圈梁、构造柱、与现浇楼板可加强结构的刚度与整体性。石墙混凝土混合承重结构技术实行难度低,并可改善传统结构的抗震缺陷,具有较好的技术适宜性。在灾后重建的自建民居中已经有过类似的实践。图1即为正在修建 的民居施工现场,使用石砌外墙与现浇屋面。保留传统结构的石墙承重体系,可有效控制建造成本,同时对于保护羌族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及传统建造工艺具有积极意义。

图1 正准备现浇楼面的理县某新建民居

4 结束语

民居的发展与演变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羌族传统民居的形态与建造方式总是在不断适应与调整人与自然、与生产关系之间、及宗教信仰等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羌族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应是在尊重羌族民族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紧密联系羌族人民在当前时代的住居需求,将传统建造方式与现代建造技术进行适宜的结合,在满足羌族人民新时期住居需求度同时保护和传承地域与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实现在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1] 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美〕琳恩·伊丽莎白,卡萨得勒·亚当斯.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M].吴春苑,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羌族庭院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回到庭院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