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巴乡安多藏族民居空间解析

2014-09-03 10:53陈一颖
四川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堂粮仓卧室

陈一颖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0052)

山巴乡属于阿坝州,位于安多藏区的四川部分,处于九黄旅游线范围内。这里的藏族民居结合了藏地与川西汉地的建筑特征。近年来传统农牧业的人口转向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加上人员外出务工,必然带来建筑的变革或转型。新廉价材料、新的建筑结构形式等的采用,使得传统的建筑文化和传承受到冲击。

1 案例空间解析

本文选定的两个案例分别属于四川省阿坝州山巴乡的上磨村和传子沟村。按河谷聚类型、坡地聚居类型分别实地测绘了两家民居。

1.1 案例一 ——上磨村“D先生的家”

“D先生的家”位于上磨村,距离川主寺镇中心约5 km。村子选址在相对宽阔的岷江河谷,青杨树丛与小块农田、藏家院落相互穿插、映衬,组成这个宁静、优美、世外桃源般的村寨。

“D先生的家”就是其中一家典型的藏家院落,由前院、住宅建筑、后院三个组成部分。占地面积2 250 m2,建筑面积780 m2(图1)。据主人介绍,这栋房子里面曾经住着超过30人的大家庭,而现在这里只住着夫妇俩和他们的两个儿子,总共4口人。

院门为彩绘木作,前院通常设有工具房,堆放着柴垛,后院是自家农田。整个院落周围用高原红柳围成篱笆,门外一条清澈的水渠,美轮美奂。

(a)上磨村院落分布

(b)D先生家院落图1 上磨村肌理与“D先生家”总平面图图片来源:地形规建局地形测量图和作者测量绘制

站在前院看建筑的正面,形态轻盈,色彩艳丽。住宅主体为穿斗式木结构三层建筑,坡平结合,悬山、歇山结合的屋顶形式,有5根屋脊,一个翘角,制造出变化丰富的天际线。山墙面作为建筑的主立面(图2)。建筑一层的墙体外又有一层夯筑墙作为维护,高至二楼窗下,起到高寒地区必要的保温挡风的作用。

图2 上磨村“D先生家”的院门、一屋过道、正立面照片

第一层的功能房间:厨房(是家庭起居室,是使用率非常高的地方)、客厅、粮仓、马厩、卧室;

第二层的功能房间:客厅、经堂(有非常重要的宗教意义的空间)、露台卧室、卫生间;

第三层的功能房间:储藏间、阁楼。

第一层的平面呈现规则矩形,大门开在短边中间(图3)。厨房非常大,约有35 m2,内还可以细分为灶台、火炉、水缸、简易储藏空间等。火炉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实际上是家里的日常起居室,兼作普通客厅。粮仓是囤积粮食的地方,在这个长住人口仅4人的家仍然可以看到粮仓中储藏有不少粮食。马厩对内开一个小门,对后院开较大的门,方便牵牲口到田里劳作。

(a)一层平面

(b)二层平面

(c)三层平面1.厨房 2.粮仓 3.卧室 4.马厩 5.储藏间 6.楼梯间 7.露台 8.厨房(正式) 8′.厨房附属空间 9.经堂 10.客厅 10′.客厅附属空间 11.厕所 12.阁楼图3 上磨村“D先生家”各层平面

二楼一大块面积作为晒台,晒台的转角上有煨桑的香炉。其余室内空间呈现“L”型布局。走廊与楼下对应,卧室布置在沿走廊一侧。家里的宗教空间经堂设在走廊的尽端。经堂无论从它在整栋房屋的空间位置来说,还是房门到内部装饰细节来说,无处不展示的特别重要的地位。经堂内放置了大量的佛教经书,以及其他宗教用品,特殊的日子主人会从寺庙专程请僧人来家里诵经。比较而言卧室是非常简朴的,除了必要卧具,没有多余的东西。二楼设有大客厅和大厨房,但只有在过重要节日,招待亲朋好友的时候才会使用,大客厅内部摆满了铜壶、水瓶等用品,展示主人家的富庶。二楼设悬挑的厕所。

三楼的空间比较次要。靠搭临时木梯上下,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少的肉制品、奶制品,以及一些农用、狩猎工具。

1.2 案例二 ——传子沟村“R女士的家”

第二个案例来自山巴乡的传子沟村,是典型的于半山的藏寨,这里距离川主寺镇不到一公里路程。村寨的整体沿等高线的布局状态,规模上稍小。实地测绘了R女士的家,占地面积约1 460 m2,建筑面积570 m2(图4)。

图4 传子沟村卫星图与“R女士家”总平面图图片来源:GOOGLE MAP及作者测量绘制

建筑的功能布局大同小异(图5)。三层木穿斗结构,坡顶平顶相结合的屋顶。不同的是选址在坡地上,设计上采取缩小一层的空间的办法来适合地形,第一层的平面较小,无粮仓,粮食的储存被厨房及其他储藏空间取代。一层正立面设有一排柱廊,可供人在廊下做农活。楼梯设置同样比较随意。二层、三层的布局基本与D先生家相同。

2 特征梳理

安多藏族民居有非常多的可挖掘的瑰宝和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综合分析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

2.1 宗教信仰、农牧生活在建筑空间上的折射明确

粮仓、马厩、厨房火塘这些空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传统藏民田园牧歌的生活状态。主体建筑+前院+后院的基本建筑布局模式。其建筑空间组织粗放、随性。在悠然自得中又让我们看到了宗教、农牧生活的明确折射,也是居民生活状态在建筑空间上的必然反映。

从空间位置可以看到,后勤类的功能空间布局在一楼,三楼作为最次要的贮藏空间,整个建筑重要的空间局部在二楼。而二楼最核心位置的两个空间分别是位于二楼走廊尽头的经堂和待客的厨房。把经堂安排在建筑核心位置,并装饰以最华丽的雕刻和彩绘,足见传统宗教在这里居民日常生活的占据的崇高位置。其次看到对饮食的崇拜情节。客厅与厨房在某种程度上不分,厨房火塘设置着一圈围坐的沙发,周围的柜子装饰着远远超过实际使用数量的铜壶、水瓶、铜锅、铜勺等,这些日用品数量已经达到堆砌的程度,可以看到对餐饮空间的重视。而个人生活仿佛比较次要,这点从卧室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来,把重要的位置都让给宗教空间,仿佛不拘哪里有剩余空间便作为卧室使用,较为随意。

(c)三层平面1.厨房 2.粮仓 3.卧室 4.马厩 5.储藏间 6.楼梯间 7.露台 8.厨房(正式) 8′.厨房附属空间 9.经堂 10.客厅 10′.客厅附属空间 11.厕所 12.阁楼图5 传子沟村“R女士家”各层平面

2.2 空间布局灵活而不拘小节的民族性格体现

民居都因地制宜,或是占据河谷的一禺,或是巧妙的与坡地结合。除了保持宗教、饮食的崇高地位外,其他空间都采取朴质、务实的处理办法,不拘小节。

2.3 受川西平原地区的影响,建筑形式结合了两地的形态

山巴乡在地理上处于平原地区向高原的过渡的山区,山巴安多藏族的建筑仿佛是结合藏区与平原地区川西民居的结合,既有结实的夯土墙,又有坡屋顶优美变化的天际线。有翘角、多个屋脊的几个特征来说非常注意建筑天际线,重视空间的视觉层次。

建筑外部和内部的装饰都绚丽多彩。内部除了第三层阁楼,其余全部都是施以彩绘,色彩亮丽。外部可以看到的木窗、垂瓜柱、雀替、挂落都采取了雕刻+彩绘的装饰处理,氛围热烈、华丽,体现了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3 结束语

时代的脚步在向前。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冲击下,使得山巴的藏族民居及建筑文化不得不在将来的发展中面临着巨大挑战。相信随着勤劳的安多藏民的探索,发展与变革中同时保持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使瑰丽的建筑文化得以传承。

[1] 刘婧青.藏康建筑的美学赏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6)

[2] 何泉.藏族民居建筑空间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经堂粮仓卧室
My Bedroom卧室里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查理的卧室
粮仓
粮仓
做了即完成
做了即完成
树懒的粮仓
放在卧室里的花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