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效果研究
——以西南交通大学校园为例

2014-09-03 10:53
四川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南区服务区校园

邱 盼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 研究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

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等功能的各类空间。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对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引发的高校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正迅速地形成和改变着高校的校园面貌,向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场所的公共活动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就规划设计领域而言,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将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工作推进到更深入和系统的层面上去。下面将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南区生活服务区为例进行分析。

2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南区生活服务区使用效果分析

2.1 场地概况

图1 南区生活服务区区位

犀浦校区南区生活服务区,主要服务对象是居住在天佑斋1号~14号宿舍的学生们,其地理区位见图1。总体呈长条形分布,中间穿插着3个开敞式大空间,即一、二、三食堂外的小广场,将之简单命名为空间①②③,见图2。由于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使得其包含了许多可能对使用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针对可能影响空间①②③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图2 南区生活服务区平面

2.2 研究情况

由于这空间①②③在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差异性,而根据日常观察,这3个空间的使用效果却有所不同。

2.2.1 研究方法

考虑到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同时为了保证所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因此选择了天气晴朗的一个工作日进行调研。采用了数据记录的方式,即:绘制出空间①②③的平面图,每隔一定时间,在图中记录下空间①②③中的人数、位置及行为,作为后期分析空间使用效果的依据。在中餐、晚餐时间段人流量较大,因此以15 min为记录间隔;而在下午上课时间,在室外空间活动的人数不多,因此以30 min为记录间隔。此外,由于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空间“使用”效果,所以只记录了在空间中有滞留时间的人,并没有记录快速行走通过空间的人。

表1 南区生活服务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效果影响因素

2.2.2 数据分析

基于以上的调研方法,得到了在一个工作日中,从11:00到19:00,空间①②③使用者的人数、位置和行为的整体情况。由于数据较多,不利于后期分析的进行,因此将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简单整理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活动类:为开展学生活动而进行的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现场布置以及活动现场。

(2)等待类:排队等待的行为,如取款、取快递、等人等。

(3)交往类:学生们之间进行的聊天、讨论及休闲娱乐等行为。

(4)阅览类:在报刊栏阅读报纸、杂志、海报、广告的行为。

(5)其他类:除以上几类行为之外的个别行为,如打电话、发呆等。

这里只举例列出11:00的记录数据,见表2。

表2 南区生活服务区公共活动空间11:00数据

2.2.3 数据整理

南区生活服务区公共活动空间调查数据分析见表3。

表3 南区生活服务区公共活动空间数据整理及分析

2.3空间①②③使用效果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空间①②③都是有宿舍和商业建筑围合而产生的广场性空间,但其中的行为和使用情况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活动类行为。如图3所示,空间①和空间③开展活动和参与活动的人数非常多,但空间②却在整段调研时间中都几乎没有出现活动类行为。

图3 南区生活服务区公共活动空间活动类行为分析

活动类行为在3个空间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以下这些因素引起的。

2.3.1 空间形态的影响

空间①②③都是由“围合”而产生的广场类型。 “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中,实体要素处于外围,限定了空间的外边界,且均朝向边界所限定范围的中心,空间具有强烈的内向性。这种方式形成的空间围合感较强,有明确的空间范围界定,在心理上给人以安全感和稳定感,是人愿意停留和观赏的场所,可以促进事件的发生。

但不同之处在于空间②略为开敞,而空间①和空间③略为封闭,这就对空间性质做出了定义:空间②更像是一条通道,将左右各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组团,空间①和空间③分别是两个组团的中心。同时空间②的尺度与道路和教学楼之间共同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空间,从空间结构上将南区生活服务区分割为两个部分。显然,空间②流动性更强,而空间①和空间③向心性更强。

活动类行为其本质是一种由个体行为所集合成的群体性行为,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群体性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向心性,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活动类行为在可选择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具有向心性的空间,因为它赋予群体安全感和存在感。

2.3.2 宿舍出入口的影响

对南区生活服务区的14个学生宿舍(标号从T-1到T-14)而言,T-1、T-2共用2个出入口,其中两个主出入口开向空间①;T-3、T-4共用两个出入口,分别开向空间①和空间②;T-5、T-6、T-7、T-8、T-9共用两个出入口,分别开向空间②和空间③;T-10、T-11、T-12、T-13、T-14共用一个出入口,开向空间③,见图4。红色箭头表示主出入口,蓝色箭头表示次出入口。次出入口一般在傍晚18:0-19:00关闭。

图4 南区生活服务区宿舍出入口示意

虽然空间①②③都有宿舍的出入口,但明显可以发现,空间①和空间③都是主出入口,人流量较大;而空间②都是次出入口,人流量较少,因此活动类行为更多地在空间①和空间③展开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宿舍出入口的设置也进一步印证了上一点的分析,说明空间①②③的空间性质、空间结构以及在南区生活服务区中所起的作用确实有着较大的不同。

2.3.3 绿化及报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比空间①②③的环境要素,可以发现,对活动类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环境中的绿化和报栏灯因素,它们决定了活动空间的尺度,而只有适宜的尺度才能给活动类行为提供可能性。

从空间①及③照片中可以看到,报栏和绿化都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将中间位置留空,显得较为宽敞,开展活动及相关行为(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对比空间②照片,明显能发现与空间①和空间③不同,报栏较靠近建筑,且排列整齐,介入室外空间,使得空间变狭小,不便于开展活动(图5~图7)。

图5 空间①

图6 空间②

图7 空间③

2.3.4 周边商业形态的影响

除以上几个影响因素外,周边商业形态也对空间①②③的活动类行为有影响。空间①和空间③的食堂都比空间② 的食堂大,且周边商业配套也十分丰富,空间①附近有众多小店铺吸引着学生的前来,空间③有地下美食城和全校最大的超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何空间①③比②人流量多且更有活力,而人气和活力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因此活动类行为在空间①③也显得更为活跃。

3 小结

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空间①②③在犀浦校区中属于小广场型空间,都是供学生活动、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但是与空间①和③相比,空间②明显缺乏活力。其实这不仅仅是南区生活服务区的问题,对于空间①②③只是校园室外空间的很小一部分。扩大到整个校园而言,其实还有较多经过设计的空间和设施几乎没有人使用,这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浪费。

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学生活动的多元化空间。

开展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首先要全面理解与该设计有关的背景知识,在建筑策划中找出问题的根本,然后拿出最有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想法作为设计概念,进而产生出相应的、具有创意的设计框架和细节来支撑设计概念,最后选用有效的媒介表达设计意图。只有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才能使大学校园室外空间成为满足高校功能活动的、符合艺术审美要求的、优化生态环境的复合载体,形成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独特魅力。

[1] 罗伯特·G·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汪芳,李天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赵璐.高校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 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4] 徐峰.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南区服务区校园
基于AIoT+GIS的智慧服务区构建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技术的应用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南区)精彩掠影
爱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