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喝茶

2014-09-04 04:05马怡运
文物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茶多酚红茶绿茶

中国人十有八九爱喝茶,这个历史可上溯到唐以前,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出现,但属药品或菜蔬类。直到唐代,茶才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唐代的陆羽创立并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一部《茶经》规范了饮用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理论。

久而久之,中国人对于茶的喜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人们把茶与文化、茶与道,甚至是茶与禅结合到一起。茶,从此变得更加玄奥。

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刘宗超在对茶的研究上,没有走那条玄密的道路,相反,他最关心的恰恰是最简单、人们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人为什么喝茶?

原来,喝茶也是要讲科学的,什么人喝什么样的茶、怎么喝茶都是有讲究的。这些讲究不可小觑,因为它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喝什么茶?

西湖龙井、冻顶乌龙、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面对市面上林林总总成百上千的茶叶种类,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茶不容易。

“想要知道自己适合喝什么茶,首先要知道茶如何分类。茶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我认为最简单的是按照发酵程度不同而分类,”有着自然科学专业背景的刘宗超介绍起茶叶分类,简明扼要:“第一类是完全没有发酵的茶,如绿茶;第二类是完全发酵的茶,如红茶;第三类是不同程度发酵的茶,如黄茶、乌龙茶等。”

一般来讲,茶叶从采摘到制成茶叶是需要经过晾青、摇青、杀青、揉捻、闷堆、发酵、干燥等几个步骤,不同的茶类选取若干环节和对环节作前后调整。晾青,顾名思义就是晾晒茶叶;杀青是利用高温处理新鲜的茶叶,使之变软,保持绿色,并失去部分水分;揉捻实际上是依据制作不同品种的茶而让茶叶塑型;闷堆是将锅炒的茶叶,堆积盖布闷黄;发酵这一环节是决定茶叶色、香、味品质的关键。发酵由揉捻开始,因揉捻的压力作用,叶细胞受损,多酚类物质促进茶青生物氧化受损,聚合加速进行,而开始发酵;干燥的最终目的是使茶叶的含水量降到5%左右。

由此可见,直接影响茶叶品种和口感的关键环节即是这个发酵过程。发酵目的是使叶子所含儿茶素氧化,叶色由绿色转变成铜红色,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由于儿茶素氧化还会使叶子中一部分物质进行化学作用,生成红茶特有的蜜糖香味。红茶发酵的实质是在茶叶液胞膜受损伤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失去控制,与多酚氧化酶系充分接触,并利用氧气进行酶促褐素,儿茶素产生氧化聚合和缩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等一系列的有色物质,与此同时,伴随着其他化合物的化学元素反应,使绿叶变红,综合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西湖龙井、冻顶乌龙、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信阳毛尖、安吉白茶,这些只是茶叶的商品名,代表了品种与产地,但并不是某一个茶叶品种的名字。明白了茶叶分类的原理,你就能够自己将众多的品种分类,”刘宗超举例:“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碧螺春都属于绿茶类,因为它们不经过发酵;冻顶乌龙、安溪铁观音、大红袍经过不同程度的发酵,属于不同程度发酵类茶;而云南普洱又分为生茶与熟茶,生茶没经过发酵,跟绿茶是一样的,熟茶百分之百发酵,属全发酵类茶。还有些非茶类的,如金银花、玫瑰花,虽也和茶叶一样冲泡饮用,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因为茶是以茶树品种来确定的。”

知道了茶叶的分类,我们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茶了。

刘宗超告诉记者:“科学实验证明,绿茶与红茶相比,碱性大,适合南方人喝。南方大部分的土壤是酸性土壤,山上下来的水也是酸性的,喝多了人体也慢慢成酸性。酸性体液对骨头不健康,绿茶偏碱性,可以中和酸性体液,从而保证骨骼不受侵蚀,这也是绿茶在南方盛行多年的原因。反之北方土壤偏碱性,为了中和酸碱度,北方人多喝碱性较弱红茶为宜。”

另外,根据这个酸碱平衡的理论,刘宗超比较推崇依据年龄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人体内的胃酸随着年龄的增长酸度不断下降,年轻人体内胃酸酸度高,可以适当喝些绿茶,随着年龄增长,酸度下降了,就慢慢喝些乌龙、大红袍,最后喝红茶和黑茶来养胃。

同理,人是杂食性动物,有些人吃肉多,肉属于酸性食物,就应多喝绿茶,爱吃菜的人,就可少喝绿茶,多喝红茶。以前,中国人肉食消费远远少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吃肉量明显增加,体质不能适应,很多人得了痛风——痛风就是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无法代谢的后果。

怎样喝茶?

知道了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如何喝又是一门学问。抗氧化、防癌、消炎,茶真的有这么多功效吗?真的是越多喝越好吗?刘宗超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体形肥胖,为了减肥,他超量喝生普洱三个月,体重从原来的200斤骤减到140斤。人是瘦下来了,但是进了医院,医生说严重营养不良,内脏各个器官受到损害,从而影响了健康。”

“茶要喝到酸碱中和,不能过度,不能伤害到我们身体。掌握这个规律,就知道怎么喝茶了。”

常喝茶的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越喝越渴,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茶和水是要交替饮用的。茶自古就是一味药材,有利尿去毒的功效,茶喝得越多,人体内排出去的毒素和水分就越多,水分流失多了,人就会感到口渴,这时,就不能再继续喝茶了,而是应该喝一杯白水,补充排除体内的水分,然后过一阵再喝茶,交替进行。

刘宗超还建议喝茶不要喝淡茶:“茶是药,不是解渴的,需要有一定的浓度,越好的茶,喝完之后渴得越快,越利尿。”学会水和茶交替饮用,这样喝茶,既排毒又健康。

中国人对于茶功效的研究始于古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陶弘景《杂录》也有“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的说法。

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他饮料无可替代的。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日本学者奥田拓勇的试验,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茶多酚还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人体的胆固醇、三油甘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另外,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有助于预防和抗癌,特别是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医学上,茶多酚还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茶多酚的功效不仅于此,它还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有助于美容护肤等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是个宝,此外茶叶中的咖啡碱也具有很多功效。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咖啡碱还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茶叶中含氟量较高,因此多喝茶有助于护齿明目。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1.5毫克,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饮后茶疗漱口”试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份,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如何存茶?

常喝绿茶的人都讲究喝明前茶,这是因为茶树在清明前不长虫,清明过后,茶树容易长虫,就难免要喷洒农药驱虫,这就大大影响茶叶的口感,如果处理不当茶叶中还可能有农药残留,从而影响喝茶者的身体健康。由此一来,很多喝绿茶的人都习惯多买些明前茶来存放,绿茶应该如何保存?

遗憾地是,尽管很多人会告诉你绿茶应存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但既便如此,在存放绿茶的过程中,它还是慢慢会发酵变成了不同程度的发酵茶。当然,喝这种“发酵了的绿茶”对身体没有损害,只是口感和茶汤颜色有了变化,而这恰恰是“花茶”的由来。

“北方人爱喝花茶,花茶到底是什么茶?刘宗超笑着说道:“其实,花茶就是被熏了茉莉花味道的放旧了的绿茶。明前绿茶放到第二年了,味道跑了,不新鲜了,也没有坏,放点茉莉花,把味道融进去,这就是花茶的由来。”现在为了迎合市场,也有的茶农将新绿茶与茉莉花一起窨制成花茶。

花茶的例子恰恰说明茶叶存放的一个重要注意事项:茶叶特别容易吸收其他物质的气味,因此茶叶在存放时应远离如油漆等有较强气味的物质。

绿茶不好保存,发酵茶也不是越久越好,关键也需要看保存的环境,如果保存不当,不仅达不到发酵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致癌物质影响健康。

刘宗超说:“普洱黑茶是开放式后发酵,发酵过后蛋白就会增加,碳氮比会发生变化,如果过于潮湿或者高温,就会出现霉菌。所有有机物,湿度大于13%,温度大于15摄氏度的时候,霉菌就会占据,微生物占据了以后,就会产生菌体蛋白,会有黄曲霉素,这样就会对身体有害了。因此存放普洱一定要满足湿度小于13%,或者温度低于15摄氏度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

国际范红茶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也是各有千秋。

英国有一首儿歌唱道:“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可见英国人对红茶的喜爱。红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们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配成奶茶。斯里兰卡的居民也酷爱红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

红茶这么有国际范,很多人在翻译红茶的时候,容易把“Black tea”和“Red tea”搞混。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红茶,英文正确的翻译是“Black tea”(直译黑茶)而非“Redtea”(直译红茶)。这与当年中国出口茶叶到英国的历史有关。

最早将茶介绍到西欧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1610年成立),当时的茶并不是红茶,而是绿茶。由于当时的荷兰控制着世界的茶叶贸易,所以英国只能从荷兰进口茶叶。由于经过漫长的海陆运输,到达英国的绿茶这时其实已经发酵为红茶了,颜色较黑。

英国于1669年订立了禁止从荷兰进口茶叶的法律,同一时期,英荷战争爆发(1652—1674)。英国打败了“海上马车夫”,夺取了茶叶贸易权,英国所需的茶叶就改为直接从中国输入。

1689年,英国在中国厦门设置基地,大量收购茶叶。英国喝红茶比喝绿茶多,且又发展出其独特的红茶文化,均与上述历史事件有关。因为在厦门所收购的茶叶都是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绿茶市场,且很快成为西欧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称为“Black tea”(直译为黑茶),并一直沿袭下来,用以指代红茶。

事实上,确有一种茶的英文名字叫“Red Tea”,直译“红茶”。“RedTea”指“Rooibos”茶,这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不是真正意义的茶叶。“Rooibos”(读作“Roy Boss”)是南非布尔人俚语,语义为“红色灌木丛”。国内对这种茶叶的介绍不多,一般把“Rooibos”茶按发音直接翻译为“如意波斯茶”、“路依保斯茶”“路易波士茶”,或干脆简称“博士茶”。

(责任编辑:马怡运)

猜你喜欢
茶多酚红茶绿茶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蜜香红茶
肠道微生物与茶及茶多酚的相互作用在调节肥胖及并发症中的作用
红茶与绿茶有什么区别?
茶多酚的提取
应用转盘塔逆流萃取器从夏秋季次品茶中制备茶多酚
立顿红茶等50多种产品保健效果未通过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