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对胃病的治疗特点

2014-09-04 09:12李红高建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6期
关键词:柏子仁叶氏叶天士

李红 高建炜

·经验交流·

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对胃病的治疗特点

李红 高建炜

目的 探讨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点, 以期指导与改进当前的中医临床治疗。 方法 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遴选出所有治疗胃痛的病案, 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其中有临床指导价值的规律。结果 叶氏治疗胃脘痛的特点:① 土病关乎木, 治胃勿忘肝;②胃痛夹瘀, 瘀去痛止;③冷物伤中, 应和胃温中,阳浮气动, 宜摄阴和阳。结论 叶氏在治疗胃痛上确有独到之处, 其治疗方法对当前的中医治疗胃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医治疗;胃痛;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案》

叶桂(清), 字天士, 号香岩, 江苏吴县人, 生于1667年,卒于1745年。以卓越的医疗技术, 博得二百多年来人民的称誉。但由于叶氏毕生忙于诊务, 故虽为清代医学大家, 却没有亲手写过一本书。所传《温热论治》、《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未刻本》)、《叶案存真》、《幼科要略》等, 均是由其弟子或后学所辑。从来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 他的处方往往为人们收集珍藏, 以冀在这些处方的基础上揣摩、学习大师的宝贵经验、领悟大师独到的学术思想。经程门雪认定, 《未刻本》确是叶氏未经雕琢过的原案,最能反映叶氏的诊病思路, 是叶氏弟子周仲升“日侍左右,每见方案, 无不汇而集之, 积成卷帙”[1]而成, 由程门雪先生于1963年整理出版。内容未经修饰, 浑朴可珍, 处方精细,运用古法, 变化尤妙, 程氏认为“真可靠之叶氏原案也”。虽不如《临证指南医案》详尽, 但亦无《临证指南医案》“真伪参半” 及“未必尽(叶)桂本意也”的弊端。但其美中不足之处是书中各医案是按叶氏逐日门诊所集, 未分门别类,查找不易, 难以卒读, 不利于学习研究。为此, 李遇春先生将《未刻本》原书打乱, 重新编排, 把治疗相同病证的条文归纳到一起, 并加以注释及按语, 缉成《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案》[2]一书。此书已于2008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现在对《未刻本》中关于胃痛辨证治疗特点进行探讨。

叶氏在治疗胃痛的21个医案中, 共用药53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和胃药、活血药、理气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种药依次为:茯苓(包括茯神)、延胡索、柏子仁、麦芽、姜(包括生姜与干姜)、川楝子、橘红(包括橘白、广陈皮)、新绛、当归、桃仁、吴茱萸、青皮、半夏、厚朴、香附等。从以上用药情况看完全符合胃痛的基本病机, 即胃失和降、气血郁滞、不通则痛。对本病的预后叶氏特别指出“恐延关格”, 应“早为图之”, 确为灼见。能在300多年前就已预见到, 胃脘痛可能发展成现代所谓的胃癌等恶性病变, 实属不易。叶氏治疗胃脘痛有以下特点。

1 土病关乎木, 治胃勿忘肝

古人认为上工治病必当审因, 必须有整体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 叶氏认为胃痛之因多与肝有关, 如“肝气不疏”(第1045条)、“动怒肝逆”(第24条、213条)、“木火内郁”(第422条)、“肝积攻逆”(第333条)等。因肝气郁结, 常横逆犯胃,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故在治疗时应肝胃同治, 凡醒胃必先治肝。在具体治法上叶氏则分虚实两端。若肝实犯胃, 肝阴胃阴未亏, 肝火亢逆犯胃, 先生立法、用药则远柔用刚,当用苦辛泄降法。从用药规律看, 凡肝气上逆, 脉弦, 脘痛,或伴呕逆者, 叶氏必用川楝子、青皮、香附等以疏肝理气止痛, 痛甚者常伍以延胡索以理血之滞, 有寒者酌用高良姜或吴茱萸以温之, 有热者常配川黄连以清之。若 “木火郁于中焦, 脘痛嘈杂”, 则用越鞠丸(苍术、香附、神曲、川芎、栀子)条达肝木而解诸郁, 气机畅则胃痛止(第422条)。肝虚所致胃痛是所谓“肝阴胃汁已虚, 木火炽盛, 风阳扰胃”, 此时用药当忌刚用柔, 如第488条案“右关沉涩, 左脉弦劲, 此木火内亢, 阳明络涩, 脘痛嘈杂, 头旋”, 方用“桑叶, 桃仁, 黑芝麻, 柏子仁, 红花, 大淡菜”。方中桑叶平木火之内亢;黑芝麻、大淡菜养阴润燥, 是治本之举;津亏则血燥, 血燥则络涩, 络涩则瘀, 故用红花、桃仁活血通络, 是胃痛治肝之法。又如第1059条案“阳浮气动, 嘈杂, 中脘刺痛, 耳鸣, 且摄阴以和阳。” 方用“熟地, 苁蓉, 茯神, 山萸肉, 川石斛, 枸杞,巴戟, 牛膝”。方中一派濡润之品, 滋养肝肾之阴, 绝不用香燥耗气伤阴之药, 此等用法, 后世学识功力不到之人真是难以想象。此二例是胃病治肝, 肝病治肾, 所谓“隔二隔三之治”,是所谓“上工”之治也。

2 胃痛夹瘀, 瘀去痛止

叶氏对胃痛日久者, 常注意有无瘀血证候。形成瘀血的原因首先是久病入络。中医认为初病在气, 久病入络, 即初病气滞者多, 气为血帅, 气行滞涩则会导致血行瘀阻, 血瘀则络脉不通, 不通则痛。如《未刻本》第1081条指出“胃痛年久”, 第1051条指出“胃痛数载”, 均是病久入络的案例。导致胃痛夹瘀的原因还与“喜饮热酒, 胃络积热血瘀”(第143条)、“营枯气槁, 脉络不疏”(第931条)有关。这二个病案是指因醇酒性热, 易耗营血, 营阴亏耗, 则血行不畅而致瘀, 或因纯属气血亏虚, 血不充脉, 致脉中血行不畅致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 叶氏独具慧眼, 认为胃痛的瘀血证候与月经病有关, 这在文献中少有记载。《未刻本》第1051条指出 “胃痛数载”又兼“经事先期”及第1086条胃痛又见“经事淋漓”等均属血瘀型胃痛。其理与热入血室的机理相类,兹不赘述。案中瘀血型胃痛的脉象多为涩脉。

对瘀血型胃痛的治疗, 叶氏对旋覆花汤情有独钟。瘀血型胃痛的8个医案中有6个医案采用旋覆花汤加减(原方出自《金匮要略》, 用于治肝着病。方中有旋覆花、新绛、青葱管),叶氏常于旋覆花汤方中加入桃仁、当归须、延胡索等药, 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又多加入茯苓(或茯神)、橘红等以理气和胃。特别是柏子仁, 几乎是方中必加之药, 这在古今各家治胃脘痛的方剂中是不多见的。柏子仁古今医家多用之治疗失眠、盗汗、便秘等, 鲜有用来治疗胃脘痛者。用柏子仁治疗胃脘痛, 是所谓“辛以润之”之法。胃脘痛病的瘀血多是因为营枯所致, 因胃痛日久, 血液生化乏源, 营枯则脉络不疏, 是因虚致瘀, 故不可过于攻伐, 必须用润药通之。《本草纲目》记载柏子仁有“养心气, 益脾胃”之功, 叶氏独具匠心,选用辛润的柏子仁伍于活血药中, 切中病机, 使全方化瘀血而不伤心营, 益脾胃而生新血。特别是胃痛又兼有便秘者更宜用之。因脾胃虚弱又兼便秘是本虚标实, 不能用大黄之类刚猛药物攻伐, 只能用柏子仁之类润肠通便。此叶氏之心法,学者宜于此处究心焉。

3 冷物伤中, 应和胃温中;阳浮气动, 宜摄阴和阳

胃主纳谷, 恣食冷物, 必使“胃阳受戕, 失宣降之司, 所谓痛则不通是也”。轻者仅见胃脘痛, 叶氏多在和胃的基础上加少许温胃之品, 如188条“食物失宜, 冷着于中, 胃痛复作”, 方用半夏、茯苓、麦芽、橘红、紫苏梗理气和胃,加煨姜以温之。冷物伤中之甚者, 除脘痛外, 可伴有呕恶,如第1019条及第114条叶氏则干姜、吴茱萸、附子并用, 胃、肝、肾三脏同温, 寒甚者更益以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的川椒。虚者伍以有补中益气之人参, 呕恶用丁香、半夏、茯苓温中散寒, 降逆和胃。

胃为阳土, 喜润恶燥, 胃痛案中凡伴有嘈杂一症者, 叶氏认为或属阴虚或为郁火, 治疗之时或清郁热或滋养阴液,少用或不用燥药热药, 以防伤阴劫液。如第422条、第488条、第1059条之证, 已在上文治疗肝虚致胃痛中叙述, 兹不复赘。

以上是作者仅就《未刻本》中的21个治疗胃脘痛的医案进行的探讨, 可能不够全面。重视胃阴是叶氏在学术上的一大特点, 《未刻本》书中未收集到这方面的案例, 是一大缺憾。要想全面地了解叶氏对胃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可参考《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等有关叶氏的箸作。

[1] 叶天士(清).未刻本叶氏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3:50.

[2] 李遇春, 龙一梅.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26.

2014-05-21]

750004 宁夏医科大学(李红);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建炜)

猜你喜欢
柏子仁叶氏叶天士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柏子仁化学成分和药理成分的发展研究
叶天士棋子治病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叶天士拜师谦学
我家秘方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我不知道的事(外一首)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