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术后处理方法对减少微创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2014-09-04 09:23苏晓光赵雪莲张春莉张卓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术区腋臭开窗

苏晓光,赵雪莲,张春莉,张卓男,张 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论著·

2种术后处理方法对减少微创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苏晓光,赵雪莲,张春莉,张卓男,张 锤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目的观察2种术后处理方法(多点铆式缝扎同时开窗引流和打包包扎)对减少微创腋臭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双侧中重度腋臭患者98例,抽签法随机分为A和B组,均进行微创腋臭大汗腺剪除术,术毕A组术区采用多点铆式缝扎同时开窗引流处理,B组采用打包包扎法。结果A组血肿及皮肤坏死发生率6.12%,B组发生率22.45%,A、B 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铆式缝扎和开窗引流在微创腋臭手术中的运用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腋臭;外科手术,微创性;手术后并发症

严格来说腋臭不是疾病,但严重的异味常会影响社会交际,现今手术仍是治疗的确切手段,因为患者的美容要求,曾经使用的大切口梭形切除术式已基本被淘汰,现在常用的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将皮下的大汗腺破坏掉,瘢痕不明显,疗效满意。但是因为腋窝部位特殊的解剖结构,术后包扎困难,常会出现血肿和皮肤坏死[1],所以术区的包扎处理至关重要,对于术区的处理常用的是类似植皮时的打包包扎[2],但并发症常有发生。我们创新采用多点铆式缝扎同时开窗引流,与打包包扎对比,在降低并发症方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中重度腋臭手术患者98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A组49例,男性19例,女性30例,年龄19~38岁,平均(29.0±5.8)岁;B组49例,男性22例,女性27例,年龄17~39岁,平均(27.3±6.0)岁。2组患者均符合中重度腋臭诊断标准,不曾治疗腋臭,既往体健,术前常规检查无异常。2组性别、年龄、腋臭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Kim等[3]设计的棉棒测量方法,将棉棒插入患者腋下,10分钟后医生和护士确定气味程度,对其进行分级。Ⅰ级最轻度,棉棒上几乎没有气味;Ⅱ级轻度,距离棉棒15cm内可闻到气味;Ⅲ级中度,距离棉棒30cm内可闻到气味;Ⅳ级重度,距离棉棒30cm外都可闻到气味。选取Ⅲ级和Ⅳ级腋臭患者纳入研究范围。

1.3 方法:2组均进行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手术方法不再赘述,A组手术区采用多点铆式缝扎同时开窗引流处理,B组采用打包包扎法,并都使用绷带进行“8”字包扎。A组术后2d换药,7~10d拆线;B组术后7d拆除包扎,视愈合情况7~10d拆线。观察2组术区血肿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并发症3例(6.12%),B组并发症11例(22.4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21)。

A组术区愈合良好(图1),B组术区皮肤坏死(图2)。

图1 A组术区愈合良好

图2 B组术区皮肤坏死

3 讨 论

腋臭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传统的腋窝皮肤梭形切除已基本被淘汰,常用的是自小切口入路多种方法去除皮下大汗腺手术,此类术式保留了术区皮肤的完整性[4],但此类手术较传统术式出现了较多的血肿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5]。并发症的出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手术经小切口入路导致皮下创面暴露困难,如有活动出血,止血困难或不彻底。②皮下的腔隙只能靠压迫和引流才能避免血肿的发生,但是腋窝“穹顶样”的特殊形态不易包扎,需要用棉垫或纱布团塞进腋窝,如果压迫过紧,不利于皮肤的血运,还可能会有臂丛神经的压迫症状;压迫力量过小,皮下脂肪层的缓慢渗血很难止住,易出现血肿,进一步导致血肿部位的皮肤坏死;皮下如果放置过多的引流物,因阻断了皮肤与皮下的接触,也会出现皮肤的血运不良。③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就要最大程度的破坏大汗腺,皮下组织常常会被修剪的过薄,致使很多层血管网被离断,这也是皮肤坏死的原因[6]。④术后患者因为包扎不适,肩部活动过多,出现包扎松脱或术区皮肤发生搓动而出现并发症。⑤与患者的个人体质、局部血液循环、术区形态及术后配合有关。

由上所见,微创腋臭术后的处理和包扎至关重要,为了减少并发症,众多学者也创新了多种方法:如放置负压引流[7]、采用类似植皮的打包固定[8]、采用自粘绷带包扎[9]、采用弹性打包包扎[10]、用缝线固定皮片[11]、在皮片上戳微孔引流[12]等。我们近2年采用在皮片上铆式缝扎加开窗引流,使并发症得到了大幅的减少[13]。

在出现严重血肿时术区皮肤会部分或全部浮起,大量血凝块阻断了皮肤的血运,所以可按照造船时设计多个隔水舱的原理,手术当中将皮肤多处铆式缝合固定于皮下,将皮下腔隙分割为多个小空间,这样即使出现血肿,也会被限制在小范围内,不会造成大面积扩散。注意直接用缝线缝扎皮肤和皮下时,打结勿过紧,术后的肿胀会收紧缝合处,过紧的缝线同样影响皮肤的血运。很多术者在皮下放置引流条或负压引流管以保证充分的引流[14],但这同时阻断了皮肤与皮下的接触,如果改为铆式缝合后再在皮肤上多点戳眼开窗,不放引流,让渗血从小孔排出,不仅减少了血肿的发生率也保证了皮肤的血运。注意开窗面积一般为2mm2,过小引流不畅,过大影响血运且瘢痕明显。传统的打包包扎一般是在术区边界预留长缝线,碎纱布团压迫固定在术区皮肤上,方法与植皮相同,优点是包扎不易松脱,缺点是无法及时观察处理术区情况,容易出现大面积的血肿和皮肤坏死。经过对这2种方法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对微创腋臭进行多点铆式缝扎和开窗引流处理后,血肿及皮肤坏死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6.12%,大大低于打包包扎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即使出现并发症,也是局限的血肿和皮肤血运不良,换药后迅速愈合。所以,我们认为对微创腋臭术区进行多点铆式缝扎和开窗引流处理能够大幅降低微创腋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1] 沈为民,但洋.腋臭微创刮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与处理[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1):118-119.

[2] 赵广文.腋臭术后3种包扎方法分析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47.

[3] KIM IH,SEO SL,OH CH.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axillary osmidrosis: Combined operation with CO2laser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remover[J].Dermatol Surg,1999,25(11):875-879.

[4] 苏晓光,李清怀,张锤.腋臭的治疗方法及新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9):1111-1114.

[5] 张陈威,刘飞,梁国恩,等.改良小切口真皮深层修剪法腋臭根治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363-365.

[6] 王擎,柳大烈,王晋煌,等.保留蒂部真皮下血管网分支修剪法根治腋臭[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5):707-710.

[7] 许宏权.负压引流在小切口根治腋臭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02-903.

[8] 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623.

[9] 赵志力,谷廷敏,隋志甫,等.改良的小切口双层剥离法腋臭根治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068-1069.

[10] 刘伟忠,甘国端,梁宗建,等.弹性打包包扎用于保留腋窝皮肤根治腋臭皮片坏死的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13-15.

[11] 潘葵,陈兵,刘海霞.头皮针引流管加缝线固定法在小切口腋臭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156-157.

[12] 孙卫海,张宝成,郭莉,等.皮瓣法微创腋臭切除术135例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7):769-771.

[13] 苏晓光,赵雪莲,张春莉,等.多点铆式缝扎和开窗引流对减少微创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3-4.

[14] 张兰芳,张兴安,徐海.引流条在小切口根治腋臭术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1):25-26.

(本文编辑:许卓文)

2013-10-30;

2013-12-11

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0320)

苏晓光(1976-),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整形美容研究。

R758.741

B

1007-3205(2014)12-1433-03

10.3969/j.issn.1007-3205.2014.12.025

猜你喜欢
术区腋臭开窗
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一种可切换式多功能口腔治疗用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
清晨别急着开窗
美容式小切口腋臭的综合护理干预探析
颅骨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术区硬膜外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盐酸肾上腺素稀释溶液用于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的分布特点
开窗放入大江来——安徽中考“综合性学习”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