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二元结构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2014-09-08 07:40杨小平
关键词:传导货币政策差距

徐 琳,杨小平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北京 100084)

经济二元结构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徐 琳1,杨小平2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北京 100084)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当下货币政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其不能有效地传导。我国经济体制的二元结构也是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二元经济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货币政策传导畅通是货币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比较公认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信贷、货币、利率、资产价格和汇率五种,其中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这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姜国华[1]就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微观机制在我国是存在的,而且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纵观国际社会,英美的传导模式是最为典型的,有不少国家都以这两个国家作为蓝本来进行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式的设计[2]。他们主要依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当一个国家调整其货币政策时,该国的货币供应量会发生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进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利率都可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比如投资、消费、净出口等等,因此他们认为利率传导机制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将呈现多渠道化的趋势。换句话说,利率传导机制也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种途径。

现阶段,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比如杜斐[3]通过对1984-2005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是存在的,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也就是说利率传导机制是受到阻滞的。受到阻滞的原因有很多,扬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张莉[4]从制度、金融市场和微观主体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不够顺畅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我国经济体制本身的二元结构也是该机制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二元结构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述我国经济体制的二元结构:一是城乡经济差距比较大,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是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之间的矛盾。

(一)城乡差距

在我国,农村经济金融一直都滞后于城市经济金融的发展。从居民人均收入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一直都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仅如此,在表格中可以看到,这个差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以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07年以后差距虽然没有继续扩大,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还是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24 565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7 917元,还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图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折线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表1 我国历年城乡收入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各年度公报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折线图,数据来源同上

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还表现在金融体系和产品服务的差距上。在城市,发达的现代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主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网点覆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但是,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的网点很少,而且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提供的服务也很单一。另一方面,从社会保障系统来说,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无论是从医疗、住房,还是养老或子女的教育方面来说,城市居民都比农村居民有优势。因此,当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城市居民可以比较快速地感受到利率的变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另外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也相对比较少,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相对比较高。而农村人口收入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又比较高,长期养成高储蓄的习惯,他们本来对利率的敏感度就比较低。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和产品的单一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

(二)区域经济差距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总的来说,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态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我国东西部资本形成过程来看,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自身积累能力有限,地区经济总量的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而东北和西部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5]。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速度远远快过中、西部地区。下表是我国2012年各省GDP排名:

表2 2012我国各省GDP排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上面的表格中,加*号的是东部的省份。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东部省份的GDP排名都比较前,前十名中有七个东部省份,而垫底的几乎都是中西部的省份。新疆、贵州、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这几个省GDP的总和还不到排名第一的广东省GDP的一半,排名最后的西藏与广东省的差距接九十倍。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不仅存在,而且差距很大。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各个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金融业相对完善,民间资本也比较活跃,他们对利率的变化比较敏感。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除了省会城市,大部分地区金融业的发展都相对滞后。特别是西北山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文文化的原因,他们更多地过着牧马放羊,自给自足的生活。利率的变化,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对投资和消费影响甚少。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矛盾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矛盾,也是最近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60%,并且增幅大于10%,可见我国的民营经济仍然占据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矛盾仍然明显地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他们有比较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微观主体,追求的是本身的利率最大化。因为国有企业其本身的性质和国家对其的支持,商业银行普遍认为把钱贷给国有企业的风险比较小,商业银行愿意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更优惠的支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利润却可能不高,只有取得规模经济后,利润率才可能提高。另外,民营企业风险与收益并存,如果把钱贷给民营企业的话,风险一般来说大于将钱贷给国有企业。所以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国有企业已经有大量的资金,可是商业银行仍然愿意将钱贷款给国有企业,以至于很多国企有大量闲置资金。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却不容易得到足够的贷款,迫使他们不得不间接向国有企业贷款或者向民间金融融资。三是从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由于国有企业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国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盈亏状态不匹配。毕业生更愿意去低投入、高回报的国企工作,而不是选择去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大、流失快,也是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利率发生变化,国有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多,也相对比较容易,他们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度很低。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他们对利率的反应程度比较高,但是他们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的难度比较大,所以不得不转而向民间资本寻求帮助。民间资本的借贷利率,一般不一定能反映国家的利率政策,或者说他们跟国家的利率政策是不同步的,主要与当地的借贷习惯、地下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融资的目的等相关。因此国家通过利率政策来调整经济的目的就可能打折扣。另外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比较高,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而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将钱借给民营企业,主要靠的还是个人的信誉,这种信用关系非常脆弱,因此风险也很高。一旦资金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当地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二、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二元结构也是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制度,改进措施,让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更为有效地执行。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利率市场化是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传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让利率可以有效地反映货币的供求关系。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6]。另外统筹发展城乡、区域等发展不平衡的地区,扩大其金融业务的支持和服务范围,调整货币政策的选择工具等。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应当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统筹区域金融发展。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要适当放宽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支持区域性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支持现有的金融机构在这些地方多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业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对于西部地区,可以考虑培育资本市场和建立新的金融中心,适当增加政策性的金融,提高信贷融资质量。

(三)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建立具有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的现代金融机构才能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一方面现有的商业银行要加大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网点覆盖率,向其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政策,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培育和发展一些地方性的、区域性的银行,比如村镇银行,拓宽央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渠道。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所承担的义务与其收益严重不符,严重制约了利率的传导机制。应该推进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多样化、减少过多的国有股比重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程度高、结构合理、效率较高、责任明晰和分配公平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建立健全完善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住房体制、医疗保险体制、养老保险体制和教育体制,扩大这些社会保障的覆盖率,特别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覆盖率,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这样就可以改变储蓄过高、投资不足的现状,引导居民更积极地消费,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执行。

[1]饶品贵,姜国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J].会计研究,2011(3).

[2]曾宪久.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模式借鉴(之一)[J].西南金融,2004 (5):9-10.

[3]杜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利率渠道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评论,2007(11):36-41.

[4]张莉.谈我国央行利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制约[J].商业时代,2009(35):91-92.

[5]徐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差距[J].社会科学,2006(9):45-53.

[6]张宝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分析[J].新疆金融,2006(12):31-32.

责任编校:汪沛

TheDualEconomicStructureandtheInterestRateTransmissionMechanismofChina’sMonetaryPolicy

XU Lin1, YANG Xiao-ping2

(1.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1, Fujian, China;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4,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est rat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related fiel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any scholars figure that it cannot run effectivel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he mechanism and points out that system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mechanism.

currency policy; the interest rat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ual economy

2013-03-11

徐琳,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杨小平,男,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4-4-18 1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25.html

F822

A

1003-4730(2014)02-0115-04

猜你喜欢
传导货币政策差距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神奇的骨传导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