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惯塑造素养

2014-09-09 17:24霍劲松宋德堂
中国德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间操课间跑步

霍劲松+宋德堂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构建。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在师生互相影响、合作交流中自己构建起来的。生活构建的成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味。德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发展,不断提高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而迁移是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造成影响。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通过养成习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2009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召开了以“促进学生课间操、集体跑步形成习惯”为主题的第七届德育工作研讨会,把集体跑步、课间操确立为“两大习惯”着力培养。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学校制定并完善了《课间操、集体跑步工作实施方案》,精心设计跑步路线和队形,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来引领和指挥整个活动,全校学生“动”“静”统一,各环节衔接紧密,队列变换规范、美观。我们明确了班主任、体育教师、年级组长、政教处干事的主要工作职责;确定了对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两大习惯养成的管理评价制度及实施细则。随后,全校组织召开了“两大习惯”养成教育动员大会,坚持推进入退场、踏步、跑步、齐步走、做操等各个环节的动作技能标准。

我们的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已不再是以单纯的增强体质为目的,它所体现的新的立意是通过“两大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们逐步形成“服从意识、集体意识与和乐意识,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及注意力集中的品质,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等多种素养。六种素养能够很好地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它们既是“两大习惯”形成的文化标准,又是以单独的习惯呈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它们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实现迁移并从而改善学习生活状态。这些素养分别是:

强化服从意识。服从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人学会服从必然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懂服从的个性,是畸形的个性,是会处处碰壁的个性。“两大习惯”的培养从“服从”开始,强化学生的服从意识,以培养他们服从口令与要求、服从集体意志的思想作风,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集体观念。个体间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力争荣誉,我校通过引导学生形成个人与集体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来提升集体凝聚力。在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活动中,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都是一个集体。集体在口号响亮、队形整齐、步调一致等诸多环节上,必然会生发为班级、为学校荣誉而努力的情感愿望,也必然能够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

提升审美情趣。“和乐”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做操、跑步中可以直接感受到运动美与音乐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让美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强化组织纪律。纪律是一种“刚性”约束,遵守纪律,完全融入到集体的价值观念中,无条件地执行,并把它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组织纪律观念自然得到强化。课间操、集体跑步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工程性工作。集结、退场、队形变化等各个环节的衔接,音乐的选取以及如何“和乐”都是教师和校领导反复磋商而成的,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

集中注意力。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动作正确、迅速整齐。“齐步走”“踏步走”“跑步走”“立定”等连续动作,让学生意识到如果精神不集中,就适应不了突然的变化,从而高度引起了有意注意。

发展形象思维。通过观察前面同学的形象,感觉音乐的旋律,自身肌肉、关节产生的体验,想象一下自己的形态与要求是否一致,再通过表象的加工抓住此项动作的基本特征,运用运动表象不断地转换、加工调整、校正,产生一定的感觉体验,这是运动中形象思维的体现。

毋庸置疑,学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要步入高等学府去深造,而学校致力于“两大习惯”的培养正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两大习惯”形成的六种素养迁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创建“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达标班的基础上,进而更高层次地创建“习惯养成优秀班集体”,使其显现出对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集体活动等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迁移效应,使师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状态真正得到优化。

生命在于运动。当学生们完成高中三年学业的时候,学校交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应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拥有能够影响他们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今天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实践,也将是我们继往开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霍劲松,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校长;宋德堂,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政教主任】

责任编辑/王富丽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构建。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在师生互相影响、合作交流中自己构建起来的。生活构建的成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味。德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发展,不断提高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而迁移是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造成影响。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通过养成习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2009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召开了以“促进学生课间操、集体跑步形成习惯”为主题的第七届德育工作研讨会,把集体跑步、课间操确立为“两大习惯”着力培养。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学校制定并完善了《课间操、集体跑步工作实施方案》,精心设计跑步路线和队形,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来引领和指挥整个活动,全校学生“动”“静”统一,各环节衔接紧密,队列变换规范、美观。我们明确了班主任、体育教师、年级组长、政教处干事的主要工作职责;确定了对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两大习惯养成的管理评价制度及实施细则。随后,全校组织召开了“两大习惯”养成教育动员大会,坚持推进入退场、踏步、跑步、齐步走、做操等各个环节的动作技能标准。

我们的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已不再是以单纯的增强体质为目的,它所体现的新的立意是通过“两大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们逐步形成“服从意识、集体意识与和乐意识,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及注意力集中的品质,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等多种素养。六种素养能够很好地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它们既是“两大习惯”形成的文化标准,又是以单独的习惯呈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它们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实现迁移并从而改善学习生活状态。这些素养分别是:

强化服从意识。服从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人学会服从必然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懂服从的个性,是畸形的个性,是会处处碰壁的个性。“两大习惯”的培养从“服从”开始,强化学生的服从意识,以培养他们服从口令与要求、服从集体意志的思想作风,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集体观念。个体间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力争荣誉,我校通过引导学生形成个人与集体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来提升集体凝聚力。在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活动中,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都是一个集体。集体在口号响亮、队形整齐、步调一致等诸多环节上,必然会生发为班级、为学校荣誉而努力的情感愿望,也必然能够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

提升审美情趣。“和乐”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做操、跑步中可以直接感受到运动美与音乐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让美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强化组织纪律。纪律是一种“刚性”约束,遵守纪律,完全融入到集体的价值观念中,无条件地执行,并把它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组织纪律观念自然得到强化。课间操、集体跑步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工程性工作。集结、退场、队形变化等各个环节的衔接,音乐的选取以及如何“和乐”都是教师和校领导反复磋商而成的,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

集中注意力。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动作正确、迅速整齐。“齐步走”“踏步走”“跑步走”“立定”等连续动作,让学生意识到如果精神不集中,就适应不了突然的变化,从而高度引起了有意注意。

发展形象思维。通过观察前面同学的形象,感觉音乐的旋律,自身肌肉、关节产生的体验,想象一下自己的形态与要求是否一致,再通过表象的加工抓住此项动作的基本特征,运用运动表象不断地转换、加工调整、校正,产生一定的感觉体验,这是运动中形象思维的体现。

毋庸置疑,学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要步入高等学府去深造,而学校致力于“两大习惯”的培养正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两大习惯”形成的六种素养迁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创建“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达标班的基础上,进而更高层次地创建“习惯养成优秀班集体”,使其显现出对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集体活动等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迁移效应,使师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状态真正得到优化。

生命在于运动。当学生们完成高中三年学业的时候,学校交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应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拥有能够影响他们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今天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实践,也将是我们继往开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霍劲松,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校长;宋德堂,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政教主任】

责任编辑/王富丽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构建。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在师生互相影响、合作交流中自己构建起来的。生活构建的成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味。德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发展,不断提高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而迁移是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造成影响。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通过养成习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2009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召开了以“促进学生课间操、集体跑步形成习惯”为主题的第七届德育工作研讨会,把集体跑步、课间操确立为“两大习惯”着力培养。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学校制定并完善了《课间操、集体跑步工作实施方案》,精心设计跑步路线和队形,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来引领和指挥整个活动,全校学生“动”“静”统一,各环节衔接紧密,队列变换规范、美观。我们明确了班主任、体育教师、年级组长、政教处干事的主要工作职责;确定了对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两大习惯养成的管理评价制度及实施细则。随后,全校组织召开了“两大习惯”养成教育动员大会,坚持推进入退场、踏步、跑步、齐步走、做操等各个环节的动作技能标准。

我们的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已不再是以单纯的增强体质为目的,它所体现的新的立意是通过“两大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们逐步形成“服从意识、集体意识与和乐意识,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及注意力集中的品质,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等多种素养。六种素养能够很好地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它们既是“两大习惯”形成的文化标准,又是以单独的习惯呈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它们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实现迁移并从而改善学习生活状态。这些素养分别是:

强化服从意识。服从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人学会服从必然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懂服从的个性,是畸形的个性,是会处处碰壁的个性。“两大习惯”的培养从“服从”开始,强化学生的服从意识,以培养他们服从口令与要求、服从集体意志的思想作风,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集体观念。个体间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力争荣誉,我校通过引导学生形成个人与集体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来提升集体凝聚力。在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活动中,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都是一个集体。集体在口号响亮、队形整齐、步调一致等诸多环节上,必然会生发为班级、为学校荣誉而努力的情感愿望,也必然能够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

提升审美情趣。“和乐”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做操、跑步中可以直接感受到运动美与音乐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让美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强化组织纪律。纪律是一种“刚性”约束,遵守纪律,完全融入到集体的价值观念中,无条件地执行,并把它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组织纪律观念自然得到强化。课间操、集体跑步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工程性工作。集结、退场、队形变化等各个环节的衔接,音乐的选取以及如何“和乐”都是教师和校领导反复磋商而成的,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

集中注意力。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动作正确、迅速整齐。“齐步走”“踏步走”“跑步走”“立定”等连续动作,让学生意识到如果精神不集中,就适应不了突然的变化,从而高度引起了有意注意。

发展形象思维。通过观察前面同学的形象,感觉音乐的旋律,自身肌肉、关节产生的体验,想象一下自己的形态与要求是否一致,再通过表象的加工抓住此项动作的基本特征,运用运动表象不断地转换、加工调整、校正,产生一定的感觉体验,这是运动中形象思维的体现。

毋庸置疑,学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要步入高等学府去深造,而学校致力于“两大习惯”的培养正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两大习惯”形成的六种素养迁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创建“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达标班的基础上,进而更高层次地创建“习惯养成优秀班集体”,使其显现出对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集体活动等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迁移效应,使师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状态真正得到优化。

生命在于运动。当学生们完成高中三年学业的时候,学校交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应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拥有能够影响他们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今天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实践,也将是我们继往开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霍劲松,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校长;宋德堂,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政教主任】

责任编辑/王富丽

猜你喜欢
课间操课间跑步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其实,跑了你才懂
跑步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光明正大
八戒跑步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