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014-09-09 17:46于贵平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5期
关键词:安塞切入点实效性

于贵平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所谓的切入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能够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进入阅读活动的教学角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做到了“三忌”“三性”,就能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能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实效性课堂高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呢?这就需要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所谓的切入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能够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进入阅读活动的教学角度。它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那么,如何找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根据作者在新课改中的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认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要做到“三忌”“三性”。

一、课堂切入忌程式呆板,要敢于创新、富有趣味性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钱老所说的一个情节、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就是阅读教学中要找的教学切入点。好的教学切入点能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活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教师若是找不到好的阅读切入点,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会流于形式,纵使学生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师若是找到一个有趣味性的阅读切入点,引出了学生的阅读欲,他们就会积极地阅读,带着问题阅读。

例如作者在教学《孔乙己》时,就十分注意寻找一个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切入点。作者抓住课文中的一个“笑”字,设计了问题链,让学生找出描写“笑”的句子,然后分类归纳,比较异同,探究其作用。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阅读,在寻找、在思考、在讨论。从他们的积极发言里,可以看出他们是快乐的读书人。学生从文章里找出12处描写“笑”的句子,将“笑”分类归纳为四类: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聊的笑;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咸亨酒店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咸亨酒店小孩子天真幼稚的笑。在比较异同、探究作用的过程中,学生对《孔乙己》里“笑”的内涵有了比较深的理性认识,加之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课堂切入忌越俎代庖,要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入了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干着越俎代庖的活儿,用自己或者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学生呢,在课堂上渐渐地偷起懒来,课文似乎是可读可不读,问题似乎是可想可不想,疑惑似乎是可有可没有,久而久之,他们的头脑成了知识的容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更遑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可见,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人,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要做的就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这句诗中是花在溅泪、鸟在惊心吗?为什么溅泪?为什么惊心?”可以说学生所提的问题正是本首诗的一个难点——移情于物,也是学习本首诗的一个切入点。作者首先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接着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吧!”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加深了对重点字词、写作手法的理解,也走进了作者杜甫的内心世界。

三、课堂切入忌全面开花,要紧扣重点、具有概括性

阅读教学切入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教师应善于整体把握,从大处着眼,围绕中心,抓住关键,找准能提纲挈领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忌零碎敲打,不得要领的课堂提问,否则不仅浪费了时间,让学生不明目标、不得要领、主次不分,甚至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例如作者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紧紧抓住“安塞腰鼓”这个主题词作为教学切入点,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怎么看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的?这样的安塞腰鼓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三个问题围绕切入点步步递进,环环相扣,既简化了教学思路,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头绪,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这带出春秋的“花”和“叶”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大树长得再高,也要在树干上生枝长叶;风筝飞得再远,也被一根细线牢牢牵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做到了“三忌”“三性”,就把握住了语文课堂教学这棵树的主干、牵住了这只风筝的线,也就能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能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

猜你喜欢
安塞切入点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