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4-09-09 17:54张小祥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5期
关键词:内驱力逻辑推理习题

张小祥

无论是课改之前还是课改之后,有一句话总能得到所有教育同行的认同,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我们的“教”还没有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我们看到,通过三年的数学教学,“不教”的目标并未很好地达成。那学生为什么在“被教”了之后还要继续需要“哺乳”呢?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未真正形成学习能力。且不说新知识的学习,就说在习题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同一个题目在变式之后,学生往往就会“卡壳”,这显然是学习能力不强的表现。打个比方,如果把数学教学过程比作增强学生的免疫力的话,那事实上学生的健康细胞并未形成良好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是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后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行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在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只有恰当的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生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有哪些教学行为可以认为是恰当的呢?作者通过摸索,提出如下一些观点供大家思考。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看起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不然。因为用教学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阅读是除了听讲之外另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输入方式,而且阅读与听讲不同,听讲是通过听觉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而阅读却是通过视觉有选择地(可能并不为学生自己所觉察,但却客观存在)接收信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主要在于对数学内容的阅读,而数学内容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数”与“形”,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读数”与“读图”能力。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素材的阅读(现代教学中的导学案、活动单等都能较好地提供阅读素材),形成可供思维加工的表象材料,为下一步的数学知识建构作准备;在习题解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已知条件与所求对象之间形成联系,通过阅读理解题目信息,进而与熟悉的数学模型建立联系,为习题的解答建立基础。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这里所说的逻辑推理能力实际上是渗透于阅读当中的。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学科,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一道几何证明题能够成功地被自己证明之后的狂喜,这正是学生感受到逻辑推理魅力之后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数学建模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数学建模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感知了数学素材之后,通过包括逻辑推理在内的抽象思维建立起来的。而初中数学习题的解决则更是离不开逻辑推理,由已知的代数或几何规律得到最终的结论,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包含因果关系在内的逻辑推理。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这三个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异于传统教学要求的三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个体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对基本的数学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进行个性化推理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推理的结果一般没有十成的把握,也常常会出现无法独立完成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进入合作学习的阶段,通过智力交流和成果分享来达成数学知识的生成;在上述过程中,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研究就是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运用猜想、推理等诸多学习机制。这三种学习能力是学生面对陌生情境化解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这三种能力。

我们以一个例子来阐述上述三个观点。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之初,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呈现一则与完全平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提出相关问题,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初步的交流(也算是一种合作学习);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个易犯错误的问题:(a+b)2=a2+b2(等号上加一个问号),这一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两种意见,于是他们就会自发地进行推理,或者下意识地寻找数据代到两边的因式中进行计算。这其实就蕴含着学生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学生有了结果之后如果教师再给予时间,就会自发地讨论交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同时发挥了以上所说的三种能力。同时,知识与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学习行为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十分强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因此,怎样让学生产生自我内驱力就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要想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必须结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真正尊重他们的学习需要并适时地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发展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尊重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是前提,只有当学生有时间思考时,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能够自主,想讨论便讨论且不受常规纪律的约束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简单不等式,如5(2+x)<3x+18或3x-2>-x

+10(看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基础好,可以直接提供一些思维含量高一点的习题),这些典型不等式由于并不复杂,因此可以交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一般可以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如“我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够很好地完成”,或“我们各个小组比比,看哪一组学生解答得快”等。在这些要求下,学生往往会基于一种外驱力去完成习题,而在解答过程中,尤其是因为题目不太难,学生能够在成功解决的过程中,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如果是解答有困难的,则可以在教师给定的时间内向其他同学请教,以达成一种通过自我努力获得成功的学习状态。

事实表明,这种将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的课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此外,结合初中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或解题比赛的训练,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招半式就能一劳永逸的,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本文所作的一点总结,只是基于实践的肤浅思考,难免疏漏,还期待初中数学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内驱力逻辑推理习题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花生是谁的
真假借据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