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育是常识的回归

2014-09-15 21:10张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常识规律儿童

张述

王小波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腰,还要用到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觉得很多人对后者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因之变得灰暗。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用脑用心的人不多,很多教师,身在教育中,心却在失落、在漂泊、在流浪,完全感受不到置身教育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身在教育中却没有因时间的累积而收获幸福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如今,我们迫切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归教育原点,再次思考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怎样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吴非说:“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而我们却恰恰忽略了这些常识。有人说:“‘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和道理。”很显然,教育本来是“简单”的,我们没必要将其搞得那么复杂。

钱理群曾说:“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其实,只要坚持回归常识,教育也就不难,因为只有回归常识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回归教育常识,就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教育常识,但却被许多人所忽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今天最时髦的教育名词。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该经历的得让他们经历,哪怕是困难和风雨。我们常常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学生,但学生置若罔闻,原因就在于,他们只相信自己,没有经历便没有体验。我们真正能做的,就是把他们“扶上马”,至于途中会发生什么,该怎么应对,一切得靠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历练,这个过程是急不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和农业是一样的。春天播种,然后经历风雨,以及夏的酷热和干旱,才能有秋的收获。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解放孩子,除了学校和社会作努力以外,家长要想通。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然而今天,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我们想当然地进行教育,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忘记了教育自身的规律,最终让学校成为了孩子成长的伤心地。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规律去行事,把育人中最简单的事情做好。

回归教育常识,就是对教育规律的守护。邱学华尝试教学的实验之所以取得成功,并得以推广,就在于它符合两个规律——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任何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儿童0~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间,他更注重成熟。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就是严重违背规律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式减负”才不断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学校努力为学生减负,而另一方面,家长又在给学生增负,于是出现了学生“上课睡觉,下课补习”的怪现象。研究儿童成长规律,循着规律开展教育活动,杜绝任何随意的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本真状态。

人的本质在于循着自己的轨迹生长,而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便是常识。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早已忘记了对这一教育常识的守护。而今,我们必须让教育常识重新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让我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符合教育常识的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重庆,40412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常识规律儿童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找规律
留守儿童
巧解规律
六一儿童
找规律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