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服务地方性经济发展

2014-09-17 02:35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企大赛实训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一、发挥学院自身优势,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包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帽子已成为过去时。伴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不断调整,人力资源成本急剧上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避免被优胜劣汰的大潮淹没,只能通过不断吸收社会的新鲜血液,来改善自己员工的专业梯队,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新鲜的血液换来高额的成本,为了降低无谓的成本,企业只有将目光投向自己的“老员工”。新鲜血液不仅仅只能从外面“挖”,也可以在企业内部“塑”。企业在人才的储备策略上,不仅要通过企业的优势项目引进年轻的人才,还需要通过对现有老员工,进行阶段性的专业培训,依次来打破资源困乏瓶颈的束缚。

我们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及时捕捉信息,有效利用我们师资的专业优势,在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提炼,总结当前企业人工的问题所在,再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企业现有员工“量身订做”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包。

1.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2011年初,依据我们的计划,也应企业领导地邀请,我们专门组织了几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及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来,经过我们大量地调研及沟通,依据企业员工知识上的缺陷,依托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相关岗位的具体需求,我们总结出了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包的具体知识点。并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协商下,成功的确定了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草案。

2.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

依据我们专业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培训包的培训纲要,我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我们一共设计制定了十个具体的培训项目,与此同时,我们同时对设计的每个项目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目标及考核验收标准。

3.注重过程,严把质量

为了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也为了方便员工在培训后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实施了两手同抓的策略。首先我们将提炼的岗位技能培训包的知识印刷成教材,并且保证人手一册;与此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培训地点选择在学院机械加工与自动化校内实训基地现场。为了便于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在培训现场我们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案辅助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严肃考核,奖罚分明

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每个项目培训结束,都设有一项考核环节。所有项目实施结束后,我们还采取以证代考的原则,以此提升学员的重视程度。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均参加由国家劳人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环节,考核通过为合格。对于考核未通过者,依据公司的奖罚措施,本人在此次培训当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先由员工自行垫付,直到考核通过,再到单位履行报销手续。

为了提升员工的重视程度,公司还规定,对于考证通过的员工,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岗位,对公司现有设备的维修维护及使用提出一项合理的方案。企业会依据员工提出的具体方案,结合其实用性、合理性等多方面因素,将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最终结果,公司对总分排在前六名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将其在原有级别的基础上晋升一个等级。

通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不应该将眼光只是局限在校园内部的人员上,反到更要放宽眼界,将培训范围扩充到企业,面向社会在职员工,真正探索并落实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可是,如何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如何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如何真正做细“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作为老牌专业的我们也不例外。学院于1982年开始设立“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可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理念的问题,导致该专业的招生一直面临下滑趋势:1999年,该专业招收了55名学生,2000年只招收了38名,2001年仅招收了14名学生。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摆脱招生就业的困境,从2004年开始,我院首次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列为首批改革试点专业,首次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组织和实施,该专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招生从2004年的95名,上升到2005年的159名、2006年的 205名,到2007年一度达到210人。去除三二分段部分的学生,每年稳定在170人左右。不仅入口旺,出口也畅。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100%,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上门来联系该专业的实习就业事宜。

成功的势头,源于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多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2004年开始,我们大胆革新,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压缩纯理论课时,增加实训项目和实训课时。将该专业的实训课时由最初的24%,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后增至67%。

不仅在实训课程的量上有了质的提升,实施过程和模式,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多年来,我们探索和实施了诸如“订单班”、“冠名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先后和二十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互培协议,并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和天津新港船舶重工责任有限公司、天津盛港集装箱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培养协议,校企共议专业课程设置、共育专业技术人才;和天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天津顶益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康师傅”冠名班,校企共同培育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专门化人才;和联维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鉴定“校中厂”协议,探讨校企互培人才培养模式;和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签订“厂中校”培训协议,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到厂中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小到“工学交替”阶段实习生保险的缴存,都进行了周密而详尽的商讨。

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签订用人订单,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和实训。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

三、以点带面,加大对区域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服务

除了注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还特别注重科学研究。2012年初,我们就开始尝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我们针对新区内一家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替代人工来实现过程自动控制而提出研发一套自动称重分料系统的设计改造。通过我们自行研制的自动称重分料系统,代替企业员工定时、定量向产品中添加指定的添加剂。通过对此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还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品。

通过我们对企业现场的勘探和全面调研,依据对总体流程的认识和了解,于2012年3月底,我们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和设计的思路,与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得到企业相关领导的认可。

1.自动供料系统

系统中的电子称重系统,是通过我们多次的沟通和调研,结合企业工作现场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空间,自行设计出的符合企业参数要求的电子称,并配有信息接收系统。在常规的开环控制系统中,系统输出只能接受输入信号的控制,控制的精度和抑制干扰的能力都比较差。但在半闭环控制系统中,由于系统是建立在反馈原理基础之上的,可以利用输出量与期望值的偏差比对系,进行数据的精确控制,已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详见图1所示),因此本系统采用半闭环控制系统。

图1 自动供料系统

图2 电子称重及接落料装置

2.接落料装置

系统中的接、落料装置,采用了现代化电子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对生产现场的数据信息即时自动采集处理,以此保证数据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详见图2所示)。

系统整体为了达到企业给定的称重精度要求,系统中的电子称重系统和物料输送装置之间采用半闭环控制系统。系统依据现场需要称量的具体量值和精度,在物料输送量到达指定的数值之后,将由传感器将检测结果直接反馈给控制系统,再由控制系统对发物料输送装置出控制指令,通过调整输送机的转速,来控制每次的输出量值。

通过我们对周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服务,在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自身的业务综合能力,而且科研项目还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和认可。

四、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机械加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是我院2008年自主筹建的,耗资1500万元。实训基地分上下两层,3300平米,内设三大实训中心,包含CAD/CAM实训室、现代模具技术实训区、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区、电加工实训区等二十二个实训单元(实训区)。该实训基地在满足我院机电类专业所有实训任务的基础上,同时还承担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大赛任务。

五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校内外车工、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钳工、维修电工、PLC、机修工、电子装接工、焊接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等十多个工种的中、高级鉴定任务,总人次达四千多人次。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操作,公正的执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嘉奖,也获得鉴定对象的认可。

在职业技能大赛方面,先后组织承办了数控加工技术技能大赛、先进制图技术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大赛、配电盘技术技能大赛、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焊接技术技能竞赛、可编程控制器PLC技能大赛、嵌入式产品设计及制作项目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技能竞赛、维修工技能大赛等十多项赛事。近年来,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我院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技术赛事上均有所斩获, 2013年9月,我们又和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联合,针对公司一线的技术工人,在实训基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维修工职业技能大赛。由于校企双方领导对该赛项都非常重视,所以我们从7月份就开始对赛事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做出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大到竞赛规程的制定、竞赛选手的培训、竞赛试题的选备、大赛评委及裁判的甄选,小到大赛现场的布置、参赛选手的衣食住行安排、车辆的停放等,均作了周密安排。

按照大赛组委会的安排,大赛共分两部分组成。第一天由我院机电工程系的老师,对参赛队员进行为期一天的技术辅导工作,让参赛队员不但要提升实操技能,更要细化理论知识。第二天分理论考核、油泵装配、钳工技能等三项,每项120分钟,轮流进行。大赛评委及裁判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

由于比赛获奖的选手不但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职称晋升及人事关系变动,将以此为依据,并马上兑现。所以,不论是选手、裁判还是组织领导,都不敢有一丝的懈怠。

通过组织各类技能大赛,不但完善了我们开放式培训体系的内涵,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我们组织技能大赛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评委及裁判的专业技术水平等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为我们有效服务地方性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校企双方进一步深层次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总结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项目的大力开展,学院已经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列入学院的重点建设任务。我们将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对象、多形式的专业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开展面向社会机电类各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们的开放式、立体化培训体系将日益完善,我们的成效将越剧显著。

参考文献:

[1]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06).

[2]周春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3]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07).

猜你喜欢
校企大赛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说谎大赛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