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地理学科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复习

2014-09-19 02:13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案环节教师

孙 让

(大连教育学院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21)

随着辽宁省规范办学和大连市高效课堂模式的推进,高效备考的话题越来越为高三教师所关注。由于备考时间较短,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取舍,上课盲目赶进度,学生不会合理支配时间,疲于应付。鉴于上述现象以及以往备考存在的问题,地理教师必须转变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复习内容有效取舍,加强针对性

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不仅可以明确考试要求,更主要的是能够对复习的内容进行有效取舍,加强针对性。因为课程标准的每一条不仅有内容上的要求,同时由于有具体的行为动词,就指明了复习的针对性,有时由于教师对此研究不够或不到位,往往基于经验或旧的思维套路去组织复习,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缺乏的针对性。比如“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一节,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而我们所看到的一轮复习思路多是按照教材的思路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再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气压中心的形成,最后才涉及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负担。如果研究过此条行为标准,就可以大大减少演绎推理的时间,第一轮复习就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即以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为切入点,以具体的问题为引导,重点落实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从行为动词来看本条标准有两个行为动词“绘制”和“说出”,其中“绘制”属于技能要求中的“独立操作水平”,属于中等技能要求,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的训练,只靠“死记硬背”,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而通过学生的“绘制”,使大量的记忆内容变成具体图像语言,不仅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而且使记忆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图中,便于图文结合,且印象深刻。而“说出”则属于知识要求中的“了解水平”,只要能够“说出”“例举”“识别”即可,而按照前面的思路无疑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再比如区域地理的复习是教师认为最难的部分,内容多、时间紧,一些教师忙于赶进度采取平推的方式,力求面面俱到,但结果是教师“讲”的累,学生“记”不全,更主要的是学生不能够掌握定位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在特定的区域背景中合理有效地迁移所学的高中必修的知识。如果教师在复习区域地理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就会为自己在这部分有效取舍提供有力的依据。比如在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是这样描述的: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并且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如果看过此条标准就会在组织区域地理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能够抓住区域地理的落脚点,就是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并且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主动结合具体的区域背景联系所学的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法指导。

二、转变教学方式,借助学案引导学生进入地理世界

由于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侧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懂得尊重各具内涵的多元文化,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因此,靠过去教师传统的复习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了,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目前大连正在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学案导学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向标,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地理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借助“我的构建”栏目,教会学生主动构建。这一要求既能够锻炼学生主动整合知识的能力,又符合高考命题人习惯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思路。有专家认为:教会学生主动构建,能够达到“联则通、网则易”的效果,即通过整合知识,构建网络,可以提炼主干知识,并建立主干知识的有效联系,使分散的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同时为学生在高考答题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在教学观摩中经常会发现这一栏目形同虚设,原因是教师对此栏目本身理解不到位,对如何构建心中没数,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必须清楚构建对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作用,而且懂得构建的基本方法,并有必要的示范,最主要的是该环节属于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必须提前检查预习内容,并在新授课时把各类不同的构建展示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规范学生的构建行为,以达到学生主动构建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感受构建给复习带来的效果。

第二,利用“我的疑惑”栏目,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此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因为新课程高考在过去“两能”的基础上上升到“四能”,即在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们一般不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但却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因此必须利用此栏目让学生学会恰当地将发现的问题写在此栏目当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第三,正确认识“典型案例”和“迁移案例”的两个栏目。一是要选好题目,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要注意二者的使用方法。一般来讲“典型案例”的选取多数情况下是近年来各地有关本节内容的高考题或模拟题,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建立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模式,然后及时通过“迁移案例”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四,利用“我的收获”栏目,让学生不仅能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做一总结,更主要的是能够对本课所学的方法以及情感体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然而由于盲目赶进度和缺少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此环节往往难于在课堂体现,而有了学案导学的设计,就会督促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预留充足的时间,教学中兼顾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方法技能的提升。

第五,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去解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为新课程从理念上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而在高考命题上,更加关注新情境和新材料背景下地理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具体应用。因此教师必须拓宽教学视野,既要理解“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同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通过命制具体问题尝试让学生解决,进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尝试用地理的视角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启迪思维、活化知识、灵活运用。

三、关注细节,巧妙设计

“细节决定成败”,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考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绝不可以用一种形式否定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因此,还需关注以下细节。

第一,要处理好传统讲授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由于多数学校采用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由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到现在的“满堂皆讨论”的现象。学案的设计也出现了由“探究一”到“探究七”的字样,这种设计本身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先让我们看下面的模式:

该模式充分说明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关注新情境不等于否定基础知识,不等于否定接受性学习。而高考在运用和分析层面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方法能力的统一。因此,越是到复习的最后阶段越应该关注基础知识。

第二,要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文科女生较多,先天性空间思维和理性思维偏弱,直接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而此时教师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会给这些学生一些帮助,从而会提高整体水平。

第三,加强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训练。多年的备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大题的描述上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他们一般情况下对题目的理解没有问题,但在具体描述和阐释时由于条理不清或术语使用不当导致“会但不能得分”,这是我们平日训练关注此环节不够导致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在学案还是在PPT上,一些较好的设问往往没有赋分,这样学生在描述时没有“按分踩点”的意识;另外一个问题抛出之后要么直接进入合作交流环节,要么直接让学生来回答。前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时间,进行的交流就缺少应有的思维碰撞;后者由于答题思路未经整合显得思维比较凌乱,更为主要的是有些教师并没有呈现标准答案,使得一道好题没能真正起到提升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训练学生“按分踩点”、快速书写要点、充分展现思维过程、评价判断到准确描述和阐释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追求进度而忽略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训练。

第四,要合理控制作业量。越是到备考的后期越是学科教师抢时间的时候,现在常说“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学生,面对那么多的作业你会怎样面对?尽管现在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控制量(一般平均不超过30分钟),同时要布置一定的预习、构建、整理的作业,让学生感觉不单单是“畅游题海”,而是不断整合、运用和领悟的过程。

其实,近几年的高考实践中教师们已经对传统的备考模式产生过质疑了,但是由于受教学惯性的影响和对新的教学模式某环节理解不到位,导致在方式转变过程中部分教师有些不适应,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忽左忽右”的现象。要想真正达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敢于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尝试,同时还要结合教学观摩、学习和研究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巩固已成型的教学经验,逐渐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对各环节做精心设计,既要关注问题的设问与引领,又要对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及学生感兴趣程度做充分的预设,这样既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巧妙生成,又能适时适度,合理控制。

猜你喜欢
学案环节教师
最美教师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教师如何说课
乡愁导学案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比例尺(一)”导学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