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里的英领馆重庆的第一座领事馆

2014-09-21 12:58李盛虎尹业光
城市地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领事馆大使馆邮票

文+李盛虎 图+尹业光

英文导读: As early as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ritish had set up a consulate in Chongqing. And it is also the first consulate in southwest.

2000年3月1日,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在解放碑大都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重庆直辖后第一个设立的外国总领馆。不能不说英国人的眼光独到,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给英伦三岛带来的不仅仅是双边贸易的增长,更是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入合作。然而,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对重庆的重视并不仅仅始于近十余年。事实上,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西南部的这座山城,并在这里设立了西南地区第一座领事馆。带着深深英伦腔调的“Chungking”,成为许多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对中国广阔西部的最初认识。

左右页图:对比英国领事馆的新旧图片,虽然时间已经跨越百年,但建筑的原貌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Comparing the old and new pictures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the beauty of the architecture have not changed much although one hundred years has passed,

一艘轮船打开了山城之门

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通过坚船利炮开辟海外市场是整个19世纪英国的基本国策。正如负责远东贸易的汉密尔顿爵士所说:“商业是英国的生命源泉,是我们的生存气息,没有它,英国就会成为大海中最贫困、苦恼、人口过多的一个小岛。”

经过前后两次鸦片战争,到19世纪中叶,英国在中国的中东部先后开辟了包括广州、上海、南京、汉口在内的15个通商口岸,设立商埠,经营贸易。然而在中国广阔的西部,英国却不曾拥有一个商埠。1873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老迈的不列颠经过这次大萧条的打击,亟需扩大海外贸易,而中国广阔的西部成为英国最急于开辟的市场。

扼两江交汇的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自古便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城市,是云贵川诸省最大的贸易中心。精明的英国人自然深谙“开重庆一口,得西南诸省”的道理,一直力求将重庆开辟为商埠。然而英国人在重庆开埠的历程,却好似一场充满了冒险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探险。

1876年,中英订立《烟台条约》,规定“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进驻,查看川省英商事宜”。但对于重庆开埠,却规定“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相当于将重庆开埠的条件限定为轮船驶抵重庆。“川江险峻,险在峡江”,清廷自认为吃水较深的外国轮船根本无法通过暗礁密布的三峡航道。然而这个看似无法实现的条款,却激发了英国人的探险欲望,打通峡江成为了一个里程碑似的荣耀。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由汉口乘木船考察川江航道,著成《经过扬子江三峡游记》,在英国本土引起极大的轰动。立德乐的行动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1887年,他筹资一万英镑组成川江轮船公司,购置“固陵号”轮船,准备驾驶轮船入川。但由于铁皮轮船行驶川江,一方面威胁到木船安全,一方面又同船帮形成竞争,遭到了川江船户与纤夫的强烈反对,大有民愤激变之势。为防民变,1890年3月,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国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重庆至此正式开埠。

左页图:七星岗领事巷,还能寻访到英国领事馆的踪影,这是重庆迎来的第一座领事馆。You can find the trace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in Qixinggang.It is the first consulate of Chongqing.

开埠设领,重庆走上现代化之路

通过《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英国终于促使重庆这座千年古城打开了大门。1891年4月1日,英国驻渝总领事馆在方家什字麦家院(今重庆宾馆附近)正式建立,重庆也迎来了第一座外国领事馆。巧合的是,当年英国总领馆的位置距离今天大都会新址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历经100余年,两座领事馆冥冥之中又有了奇妙的交集。

右页图:重庆商埠邮票,这也是重庆历史上发行的第一枚邮票。The Commercial port stamp of Chongqing,which is the first published stamp of Chongqing.

1900年,英国领事馆迁移至七星岗领事巷的新址。这座位于今领事巷14号的建筑,是一座别致的二层小楼,正立面连续的拱形回廊延续了英国在远东殖民地建筑的一贯风格。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殖民主义风格建筑,有着堡垒式的造型,通风庇荫的回廊。就是这样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楼,从1900年建成,到1939年因日机轰炸被迫搬迁至南山,总共使用了近40年,迎接了前后34位英国总领事,成为了重庆近代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的建立,使得英国人在重庆的影响不断扩大,大量英商带着他们新奇的西洋货物涌入重庆。这些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带来的除了各色货物,还有重庆人从没见识过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在这个封闭的古老山城引发了激烈震荡。

冒死试航川江航线的英商立德乐,可以说是重庆很多近代行业的拓荒者,他不仅在南岸龙门浩创办了立德乐洋行,专营猪鬃贸易,还发起成立了重庆第一家近代运输公司和第一家近代保险公司。1892年,立德乐在重庆成立了当时称为“信局”的近代邮政机构,并以重庆信局的名义发行了“重庆商埠邮票”。这枚邮票由法国设计师罗伯特设计,上海别发洋行印刷,邮票以重庆南岸江景为主要构图,表现了山峦重叠,江水环抱的山水小景,图中屹立于山前的一座七层古塔,就是今天依然健在的觉林寺塔。邮票上方印着重庆信局的英文名称“Chungking L.P.O.”,右侧印有“重庆信局”,左侧则印有邮票面值——这是重庆历史上发行的第一枚邮票。

而立德乐的夫人,著名小说家艾利西娅•立德乐,更是在重庆进行了一场乌托邦式的冒险尝试。她于1895年组织在渝的外国妇女成立了“中国国家反缠足协会”,这个被民间称为“天足会”的组织,鼓励中国妇女放弃存在了近千年的缠足习俗。这一举动在地处内陆、相对封闭的重庆,无疑一颗重磅炸弹。她们的举动虽然遭到了保守乡绅的强烈反对,但凭借外国商人的身份,天足会的活动虽然屡遭阻碍,组织却发展迅速,重庆周边各县相继成立了天足会的分支机构。据说,艾利西娅还通过英国驻华公使夫人向慈禧太后递交了反缠足请愿书,竟然得到了身为满人,并未缠过足的老佛爷的支持。

屡遭轰炸的英国大使馆

抗战的爆发,将重庆推向了历史的前台。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来渝,重庆成为整个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指挥中心。随着国府迁来重庆的还有各国大使馆,这其中便包括英国驻中国大使馆。1938年4月8日,英国新任驻华大使阿希尔德•卡尔爵士飞抵重庆,临时将大使馆设立在领事巷的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内。

时值日机对重庆进行惨无人道的大轰炸,领事巷的英国使领馆屡遭日机轰炸。1939年5月4日领事巷内的英国大使馆被日机炸毁后,于1940年6月复建,继续为办公之用。随后,领事馆和大使官邸遭遇了十余次反复遭炸,其房屋、财物毁损惨重,先后有5名使馆人员被炸伤,20余名中国雇员受伤。英国大使馆也成为抗战时期被炸次数最多,损失最惨重的在渝大使馆。

反复的遇袭被炸,使得大使馆迁址重建迫在眉睫。1939年,由卡尔大使亲自选址的大使馆新址在南山新力村一处僻静隐蔽的山坡处落成。这是一座有着浓郁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建筑,单层的建筑布局简单紧凑,大大的檐廊面朝山下的长江,铁艺栅栏与木雕百叶窗显示出英伦独到的精致品味,而朴素的灰色外墙表明这是一座为躲避轰炸而建的避弹建筑。

左右页图:位于南山上的英国大使馆旧址,静静地坐落在成片绿荫之中,显出几分雅致。The site of British embassy was located on Nan Shan.

这座位于南山的英国大使馆得到了卡尔大使的首肯,重庆山环水抱的环境,春秋多雾的气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苏格兰:“春天,南岸的山峦让我想起了苏格兰的山峦,灰而绿;这里的天空也和苏格兰颇为相似,浅而蒙着薄雾。”

不仅自然环境与英国相似,抗战中的重庆,也经历着与英国一样的命运。伦敦与重庆,分别作为西欧与亚洲战场的指挥中心,也同时因为英雄的人民表现出的无畏与乐观,让两座城市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名城。

正是因为这样的感同身受,1943年1月,外交部长宋子文与新任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签署了《中英新约》,英国在华的内地驻兵权、领事裁判权、1901年《辛丑条约》、通商口岸制度等特权,一并被废除。自此,英国从1840年以来在中国取得的一切特权,在重庆画上了句号。而这一切的原因正如英国大使薛穆赞美重庆的那样:“(重庆)象征中国不屈不挠之意志与决心,成为联合国家所有振奋精神之象征,(重庆)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

英国其他驻渝机构旧址

英国大使馆三使别墅

位于南岸区南山白耳山山峰,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英国大使馆搬迁到黄桷垭清水溪,英国政府将白耳山作为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居住区,在白耳山相连几个山顶上建英驻华大使、二使、三使的别墅。现仅存三使住宅。

旧址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平房,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面阔4开间,进深2间。屋顶经过改造,原装无存;红砖砌墙;条石基座;木地板;双层窗户,内层为木框玻璃,外层为木百叶窗。

中英联络处

位于渝中区五四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大楼1915年由欧洲人修建,20世纪30年代曾为日本人所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作为中英军事联络处,中英双方曾在此处交换情报,解放后曾为市公安局档案室。

旧址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三层小楼,殖民式建筑风格,歇山式顶,小青瓦覆顶。东西南三面每层皆设有券廊,南侧每层券廊设券拱九个,东西侧各五个。屋顶南侧开有老虎窗四个,东西侧各设有老虎窗一个,屋顶共设有烟囱四个。

猜你喜欢
领事馆大使馆邮票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邮票被谁拿走了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超重
世界邮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