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探究

2014-09-22 07:49颜运梅
图书馆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共建社交媒体参与

[摘要]:国外图书馆界应用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文章分析了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传统建设模式的主要区别。同时以“新加坡记忆”和“广州记忆”为案例,分析了两个工程的建设情况、造成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用户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交媒体;参与;共建;新加坡记忆;广州记忆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志码]A

1 关于社交媒体

1.1社交媒体的定义

随着知识、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社交网络的流行与普遍,用户越来越需要使用更为快捷的手段来创建、积累、分享彼此的思想与建议。

百度百科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为: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1.2图书馆利用社交媒体营销的主要方式

国内外图书馆愈加重视社交媒体上图书馆的营销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活动和资源。很多图书馆利用社交媒体上发布新闻和消息,及时播报图书馆动态;在社交媒体上开辟资源评论社区,用户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图书馆的馆藏,还可以向图书馆荐购资源;有不少国外图书馆还利用社交媒体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除此之外,国外图书馆界已开始关注和引入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如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图片澳大利亚”项目、芬兰国会图书馆的图书馆数字化项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元数据描述项目等。

国内图书馆界资源共建共享也达成了共识,代表性的项目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但是基于用户参与共建的大型历史数据库的建设国内却尚未有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界的成功经验,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2 与传统的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差异:用户的参与与否

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记忆”工程开始,有关国家、城市记忆的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各地,一般是由图书馆、档案馆等官方机构负责主办,负责制定标准,征集资源、进行数字化等一系列过程,有一套科学的资源遴选原则,基本没有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参与、共建。如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的“日本记忆”、荷兰皇家图书馆负责的“荷兰记忆”、新加坡图书馆管理局负责的“新加坡记忆”等,还有我国首都图书馆负责的“北京记忆”,台湾国家图书馆负责的“台湾记忆”等,这些都是由官方机构主办负责的记忆工程。

近些年,国外图书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与传统的记忆工程建设模式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用户的参与建设?

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城市记忆工程”,图书馆和用户之间有积极的交互。主办方利用社交网络发动用户参与,共同撰写城市历史、个人记忆,或者为某张图片增加评论、标注等,又或者图书馆自建资源建设平台,自建平台的设计有很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元素,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注册后可以上传图片或者文字视频资料,或者针对别的用户上传的资源添加评论、标注,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献资源。

3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必要性分析

3.1解决图书馆资金、人力资源的不足

“城市记忆工程”项目本身比较庞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依靠图书馆本身难以迅速的完成项目。而图书馆有庞大的用户群,他们有兴趣关注、参与到城市记忆的资源建设中,图书馆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让用户深度参与图书馆的工作,完成繁杂、艰巨的任务。

3.2了解用户资源需求

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其中的互联网环境。在Web2.0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观点,用户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同时形成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在Web2.0模式下,对某个或者某些问题感兴趣的群体可以很容易形成网络社群。网络用户的积极参与记忆工程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历史文献资源,并且及时了解用户的资源需求,用户参与建设适合他们需要的资源。

网络没有界限,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在国内外图书馆中已不是稀奇事,相反,图书馆愈加重视社交媒体的营销影响。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就在2011年专门制定了《社交媒体政策》,规范和指导馆员利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包括利用社交媒体广泛宣传、发布信息和发展资源与推广服务,鼓励所有员工通过多种渠道,如社交媒体、专业社交网站、博客、在线新闻网站和个人网站等,进行在线交流。

3.3丰富资源

建设浩大的城市记忆工程,图书馆馆藏资源有可能不足,利用社交媒体或者自建网络平台从用户群中征集大量的相关资源,弥补馆藏不足的缺陷,或者补充历史文献资源的信息量,如找不到图片或者文字信息不足,希望用户可以对此进行补充标注、评论,用户的评论标注对这些资源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4用户参与的“城市记忆工程”实践研究

4.1新加坡记忆工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2011年发起的“新加坡记忆”的全民性工程,在图书馆界首创了用户共建共享历史文献资源的模式,其以“人民”、以“家”为视角建设国家文献数字资源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其开放、平等、交互、共建国家历史文献资源的建设理念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新加坡记忆”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简称SMP),又称“新忆”,意为“心意”。是一个全国性的工程,于2011年开始收集、保存和提供访问有关新加坡的知识材料,讲述关于新加坡的故事。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不同的格式(包括文档、音频和视频、图像)的全国性的内容集合,以数字形式保存,使它们可用于发现和研究。新加坡记忆自建资源收集平台,鼓励用户共同写史。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宣传,鼓励用户参与提供资源,利用社交平台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源。

“新加坡记忆”工程几经曲折,前身是2006年提出的“东南亚电子化图书馆”,至2008年转变为国家级项目,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记忆”中馆藏资料匮乏,数字化之后的内容量不够丰富,从而考虑搜集民众的记忆,形成了目前的“新加坡记忆”项目。“新加坡记忆”于2009年提出,2011年2月22日通过审批,同年8月由新加坡总理向公众宣布[1]。其特点体现在:

4.1.1用户共建,广泛参与

新加坡图书管理局适时地将社交媒体引入国家历史资源建设中,吸引了众多国民参与,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众多志愿者被它吸引加入此项目,与此项目的“开放、平等、参与、交互”的理念不无关系。

在“新加坡记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用户既是数据库的使用者,也是建设者、制造者。在建库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使用数据库向主动参与创造发展,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用户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了记忆之后,发布在页面,其他用户可以添加讨论,充分体现了交互、共建的理念。

4.1.2开放的平台

“新加坡记忆”项目最大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其建设理念的开放。记忆的平台是开放的,每个感兴趣的用户都可以到项目的网络平台上注册用户名提交记忆。用户因为兴趣而集合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其中。用户可以从这个平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

用户提交到门户网站的记忆无需审核可立即发布。工程的“目标是尽可能开放”。在线平台不仅仅对新加坡人开放,它也对任何拥有新加坡记忆的人开放。“我们认识到有些新加坡的游客,也增加了一些有关新加坡的令人着迷的历史花絮。他们在新加坡的经历,无论是瞬间或者经久不衰的记忆,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身份。”[2]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欢迎用户将博客的帖子捐赠出来,称为“博客认捐运动”,“博客认捐运动对新加坡的公民和非公民都是开放的项目,任何人访问过新加坡,对新加坡形成的相关记忆,都可以贡献出来。”[3]

4.1.3重视每一个人的“声音”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国家。国家图书馆招聘志愿者时要求志愿者的条件之一就是:“接受并理解新加坡多元化”,“新加坡记忆”工程面向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包括民众所生活的社区材料,也在收集资源的范围内,形成文化的大杂烩,目的就是不要编出一本华而不实的历史。

“新加坡记忆”的各项内容材料实行完全“开放性”,鼓励国民分享个人的记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认为,国民通过工程提交美好回忆,证明一个关于新加坡的简单道理:“每一个人的声音(记忆)都很重要:无论这些老照片是否塞在鞋盒里,或者从你的祖父母口中传授,新加坡记忆工程希望为这些小插曲的记忆找一个“家”,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听见它,给它添加内容、讨论它,并用它来构建一个可供大家‘认识的新加坡”。[4]鼓励、发动国民成为国家城市记忆的主动记录者和见证者,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国家、城市的发展轨迹,保留城市的记忆,推动国家档案记忆建设。

4.1.4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

“新加坡记忆”项目吸引普通市民参与项目,充分利用了社交媒体。Singapore Memory.SG是SMP的网上平台,每个人可以在此将有关新加坡的记忆发现、分享和贡献他们的记忆。为了方便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提交回忆没有必要专门创建帐户。用户可以用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帐户登录,或者是通过他们现有的通过验证的谷歌,雅虎,脸谱,Windows Live ID登录、上传、分享记忆。同时,用户可以选择上述一个以上的帐户上传分析记忆。意味着用户提交的“记忆”会出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平台上。社交网络上的交互分享使“新加坡记忆”项目在民众中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但如果没有上述几个平台的帐号,用户就必须在这个平台专门创建个人帐户。

博客认捐(pledging blog)是“新加坡记忆”数字采集记忆重要的一部分。项目组鼓励博主以贡献帖子的形式参与、分享记忆,而无需在记忆的门户网站上重新键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感兴趣的是博客上的以个人视角叙述的有关新加坡的生活和文化,认为“个人博客是以一个特定的格式展示的事实上的记忆,由于许多博客是以个人日记和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以数字采集的方式去获取记忆是一个更便利的形式。”[3]

“记忆不仅限于文物或怀旧。如果你是新加坡人,我们看到了你作为一个公民的个人视角的博客。作为一个公民,你可能在博客上有对社会问题的一系列看法,或者你的帖子可能是你感兴趣的(例如技术)的事情,它可能是你发现了愉快的事物,如:食物、电影、书籍、节假日——你的帖子正在创造记忆。如果你是一个非新加坡人,但你的帖子大多是有关新加坡的,我们也将它视为有效的新加坡记忆。”[3]

国家图书馆授权软件公司邀请博客用户捐赠帖子,并负责后续的程序有关问题。国家图书馆认为:“无论你传达的是你的日常生活还是表达你的想法,SMP希望为你的记忆找一个“家”,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新加坡的了解。而且,你将享受由SMP提供链接吸引更多的访问者阅读你的博客。”[3]认捐记忆的博主姓名、帖子标题,帖子数等主要信息将显示在“新加坡记忆”的网络平台,用户在浏览记忆平台时可以浏览到这些帖子的集合,并同时点击链接进入相关博客。当然,项目组一直强调版权属于博主,博主有权修改、编辑帖子,项目组只能将帖子用于非商业性质的用途。

4.1.5 大量的志愿者参与

由于项目内容庞大,国家图书馆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很重视对志愿者的培训,通常志愿者需要同意至少服务五年。志愿者的类型有项目导师、研究作家、资料员、翻译誊写等,要求不一样,但是一般志愿者必须有良好的写作技巧。最好有个人博客或博客、网站、有写专栏(传媒、电子媒体)的经验,经常投稿,包括经常利用社交网站如Twitter和Facebook写作,熟悉社交媒体的操作和发布程序。志愿者必须协助项目组完成口述历史的访谈、记录、摄影、录音、文件整理、写作等工作,同时帮助一些数字化有困难的长者完成口述历史的记录、录音、数字化等系列工作。

征集的数据:至2012年底,新加坡民众提供了超过40万件的“记忆”,包括手稿、录音、照片或图片、电子书及视频,应该说新加坡记忆吸引用户参与工程的建设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4.2案例分析二——广州记忆工程

4.2.1“广州记忆”工程介绍

2012开始的“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工程,其建设初衷、建网机制与形式与“新加坡记忆”的数据库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建设效果却大相径庭。用户的热情与参与度却不如“新加坡记忆”工程,收集的数字资源极为有限,效果不甚理想。

“广州记忆”网站(www.gzmemory.com)[5]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上线,市民可以在网站上查阅广州的城市档案。在记忆网站,市民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记忆”,上传照片或家谱等信息。“广州记忆”工程的建设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牵头,各部门协作,宣扬开放、共建、平等的建设理念,发动用户参与到工程记忆的建设中。

4.2.2用户参与度低

从“广州记忆”的官方在线提交平台来看,市民对此的参与程度还是比较低。虽然有“网上互动”设置,但是互动并不活跃。市民提交的记忆材料在平台上无法及时体现,用户不能添加评论。页面设置不够友好易用,风格过于中规中矩,不能吸引用户参与。对所需记忆的材料内容有说明,但是格式、规格等并没有相关规范。

4.2.3收集的资源匮乏

“广州记忆”的官方网络平台虽然声称“可以足不出户查询档案资料”,但可供查询的资料却很匮乏,广州的特色馆藏、档案编研成果在门户网站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网络平台设置了“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网上互动”一级栏目。栏目虽多,资源匮乏且更新缓慢,每个栏目下都只有寥寥的图片与文字说明,许多栏目内容还是空白。

4.2.4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在“广州记忆”网上互动平台注册不需要实名制,注册用户必须遵守的相关条款说明也只有寥寥几句,没有相关网站操作提示。统一数字化标准、格式规范、版权说明、操作流程等在官方网络平台上也没有说明,网上展示的资源与图片基本都是由档案馆自身提供。

5. 造成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用户积极参与与否

“新加坡记忆”和“广州记忆”工程主办方的建设理念相似,也建立了开放的平台与用户互动,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造成两个记忆工程效果差异的原因有许多,新加坡与广州的国情、城市的情况不一;公共图书馆与档案馆的用户群体不同,档案馆的用户群体范围应该比公共图书馆狭窄一些,用户更少。双方对工程的宣传推广力度也不一样。其中,是否有用户的积极参与是记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积极利用传媒和社交网络媒体对“新加坡记忆”项目做了宣传推广,提高了项目在用户中的知名度。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均使用宽带、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最多的国家之一,数以百万计的新加坡人变得更依赖社交媒体。根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新加坡家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81[WTB2][WTBZ]。Facebook在新加坡极受欢迎,在510万人口中,约250万至300万人为Facebook用户。调查结果显示,在21岁至34岁人群中,36.3[WTB2][WTBZ]将互联网视为最主要的本地政治新闻来源,而来自报纸的比例为35.3[WTB2][WTBZ]。”[6]

“广州记忆”建设虽然引入了WEB2.0的理念,但是实践上缺乏与用户的互动。广州档案馆仅在2012年其在线平台即将上线及广州新档案馆即将开放之际,利用传媒宣传推广过“广州记忆”工程,并未利用微博等年轻人热衷的社交网络平台做宣传推广,吸引不了年轻用户的参与,而年长的市民不熟悉数字化的方式,自然参与程度不高。

6“新加坡记忆工程”的启示

“新加坡记忆”,以自身取得成功的事实,说明开放理念用户共建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不仅是完全实际可行的,还使历史文献资源的建设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每一个只要能上网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书写历史,并与他人共享历史记忆的时候,记录和拥有历史将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它使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又可倾听别人的声音。这恰恰也体现了新加坡文化的多元化、开放性、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同时,从中可以得到启示:

6.1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

网络资源庞杂无序,网络用户鱼龙混杂,在利用社交网络征集数字资源时,负责主办机构还必须制定资源遴选的原则,对网络资源去粗取精。

6.2利用社交媒体宣传推广

图书馆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对项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使项目受众更广泛。

6.3重视用户的参与

图书馆必须更新观念,重视社交媒体和用户的参与,发动高素质的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到这种平等开放的城市历史资源的数据库建设中。对于一些数字化有困难的年长用户的参与,必须有志愿者或者专门的人员帮助他们将材料数字化,以丰富资源。同时,图书馆可以尝试鼓励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图书馆的其他建设工作。

6.4在网站上开辟交互板块

在主办机构的官方网站或者第三方网站平台开辟交互平台,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为图书馆网站上发布的历史文献信息或图片信息添加标签、注释和说明,甚至还可以就任一历史事件上传相关文字、图像、影像资料或通过网站的社交媒体平台撰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由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到社交媒体平台的这一转变,促进关注人群的几何形增长,加快历史文化的传播速度,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仲岩,云红.交换馆员赴新加坡学习与业务交流情况汇报[R/OL]. [2013-10-08].http://www.nlc.gov.cn/newgygt/gnwjl/jltx/mllb/jltx038/cfgl_038/201202/t20120215_59770.htm

[2]新加坡记忆.[2013-09-20].

http://www.singaporememory.sg/help-info/#content-contact

[3]Pledging Your Blog.[2013-10-10]

http://www.iremember.sg/index.php/smp-blog-pledging-initiative-faq/

[4]“我忆新加坡”.[2013-09-20].http://www.iremember.sg/

[5]广州记忆.[2013-09-20].http://www.gzmemory.com/

[6]马克?森尼特.新加坡的社交网络:让新媒体顺应和谐[N/OL].人民日报.2013-08-09[2013-10-08].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8/09/94964.html

[收稿日期]2014-04-17

作者简介:颜运梅(1979-),女,广州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共建社交媒体参与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