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4-09-24 18:28秦云波,宁延萍,柳洲
科学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问题对策

秦云波,宁延萍,柳洲

摘要: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安排,本文以天津大学为例分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开展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天津大学牵头和参与联盟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协同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4.003

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日趋复杂。无论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知识已经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则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学也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大学和企业间关系,并出台各种政策促进大学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产学研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1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安排

产学研合作是通过大学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要素的互补优势、规模优势和重组优势,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组织竞争地位,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组织行为。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企业无法提出所有新理论、新见解、新技术、新技能;许多产业在创新过程中高度依赖大学的研究成果、实验设备、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本和研究经验。与大学合作,建立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就大学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获取有助于教学的实践运用知识、寻找商业机会、获取本研究领域的新见解、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提升社会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跃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等一系列宏观效果。

但是,企业与大学是完全不同的组织系统,它们的行为特性和发展目标不同,加上两者拥有的知识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两者合作时的信息存在强烈的不对称性,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一直较高。为了进一步降低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激发合作各方的潜能,实现高效的协同创新,我国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在2006年开始酝酿一种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和制度安排,即产学研战略联盟(也称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在年底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新模式,共同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

2007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参与的国家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同年,广东省开展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的区域层面的试点工作,这标志着在国家六部委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推动下,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12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2009年12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2010年2月,科技部又颁布了《关于选择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36家联盟进入首批试点联盟。

在政府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热潮,联盟总数已经超过千家。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一年,广东省组建的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就有30多家,北京市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则高达100余家,其他各省市也或多或少建立面向行业或区域的多种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面向“十二五”,各地还将进一步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大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支持力度;例如,上海计划到2012年建立60多家产学研战略联盟,广东计划到2015年组建100家左右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浙江省计划到 2015 年,择优确定 50 个左右联盟予以重点支持。

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度性安排,我国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深入性和稳定性,强调合作的战略愿景与长远目标,强调长期的契约安排和股权安排,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缓解有限理性、抑制机会主义,降低不确定性,确保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拓展合作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与组合。

2 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的热潮中,天津大学参与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20多家联盟,与广东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合作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如何使产学研合作成为真正的协同创新,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是各个联盟组织和相关管理机构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联盟建设的又一个高潮,需要从战略高度,分析联盟合作动力的内生性、成员的多样性、价值链的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认清联盟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在联盟合作的动力方面,各方参与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不高,联盟的目标常常偏离产业长远发展需求。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形成联盟建设的热潮,不是因为大学和企业认识到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政策激励的结果。联盟的建立虽然是合作各方自愿和自发建立的;但政府在各个联盟成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可以在几乎所有联盟成立大会上看到政府的“身影”。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国情决定政府必须发挥推动者的作用;但是,如何进一步激发企业和高校组建联盟的内生动力,亟需进一步深入思考。事实上,有一部分联盟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获取政府的资金,通过合作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有部分联盟建立的动力完全停留在促进牵头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是否能够促进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能否提高产业的长远竞争优势,能否真正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以及(如何)有效促进高校自身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等方面,考虑的不多。

第二,在联盟成员的多样性方面,存在小企业加入联盟门槛过高的问题。大企业有雄厚的资金与实力,能够独立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而中小企业自身科技开发实力相对薄弱,生命周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难以建立具有持久的合作关系。同时,如果由众多中小企业和大学组建联盟,将会因参与主体数量过多,导致联盟协调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并构成了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一道门槛。

第三,在创新价值链的系统性方面,存在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度不高,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要素集成能力不足等问题。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其战略性特点既表现在时间的长远性方面,也表现在创新价值链的全局性方面。一个成熟、高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联盟需要从创新价值链的系统性方面,认识到创新价值链是知识链、信息链和资金链等多链耦合的结果[1]。但是,当前的大多数联盟忽视创新价值链的系统性和耦合性,其成员的选择主要是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未能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合作中的协调与沟通作用,未能充分利用不同风险投资机构在创新链的不同环节的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作用。

第四,在合作的紧密性方面,存在分散研究,企业研发力量参与不足,隐形知识转移效果不高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研发实力不高,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研发人员很少真正参与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中,而是联盟中的各个高校或科研机构领任务,分别在各自单位独立研究,未能实现人员的紧密合作与及时交流互动。由于松散性合作的模式缺乏大量的面对面交流合作机会,研发活动中的与技能技巧相关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到企业,不利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五,产学研联盟发展过程中存在伙伴选择和利益分配的障碍。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会导致伙伴选择和甄别成本的提高,从而削弱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增加联盟破裂的可能;另一方面会增加契约制定时的沟通成本和联盟过程中的监督成本,影响产学研联盟各方利益的公平分配,特别是当联盟主体的收益和投入的反差过大时,成员之间就会产生情绪和矛盾,削弱联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影响联盟的存续。

此外,政府时常面临干预过度或不足的双重困境。政府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提供经费,通过设定项目(并以指定或实施招标的方式),把资源落实到最有优势的单位,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联盟建设过程中主要发挥的是“间接调控”作用,但是由于联盟建设中科技中介机构的缺位,政府时常“直接调控”产学研创新联盟。由于“调控火候”难以把握,政府有时干预过多,影响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所的自主决策,甚至是“出力不讨好”。

3 构建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对策

针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协同创新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联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鼓励高校牵头成立战略联盟,保障政府支持联盟建设资金的公共性目标。政府出资支持联盟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某一家或者某几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终目的是要将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汇聚到联盟,由联盟来统一整合、优化,针对产业的整体技术发展方向,加强基础研究,解决产业共性问题,推动产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继续支持并规范企业牵头成立战略联盟的同时,可以重点支持一批由高校牵头的战略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产业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引领作用,确保国家的长远竞争优势,更好地体现政府支持联盟建设的公共性目标。近年来,天津大学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的转变,优先支持战略合作,确保合作各方能够长期共同发展。

第二,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在战略联盟建设中的作用。虽然发达国家产学研创新联盟大多数是企业主导型的联盟,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中的作用;英国贸工部在2003年开展了“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强调,通过科技中介的作用,改善产学研各方的联系[2]。借鉴发达国家在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的经验,考虑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大量资金需求,我国政府可以进一步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战略联盟的建设,特别是要参与到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建设。天津大学在产学研联盟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并于2010年5月8日正式建立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联合倡议成立,聚集了9家企业、4家研究院所、7所大学和一家中介机构——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这一联盟的建立标志着“高校牵头,中介支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模式确立。

第三,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全球创新价值链的高度谋划联盟建设,实现创新的大协同。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竞争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竞争,在开放式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的新特征时,我国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不应是封闭的,其合作伙伴不应受到地域的局限,而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特别是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向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针对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打造多机构参与、多层次、跨领域、全球化、战略性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网络,实现创新联盟的改造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由企业单项技术合作研发向“产业专利池的构建、全球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合作转变。天津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宽国际合作的范围,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我校牵头的战略联盟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确保联盟站在全球的产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第四,鼓励建立联盟公共研发平台,形成“小中心,大网络”的组织结构,从体制上提高联盟的协同创新能力。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历史只有五年,在体制机制方面建设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等。体制决定机制,一个“刚柔相济”的组织结构是保证联盟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与利益机制的重要条件。“小中心,大网络”的组织结构既具有刚性,也具有柔性,为此,联盟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作为“小中心”的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成员合作的紧密程度,面向复杂性程度高的重大、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难题,组织攻关;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核心能力与特点,基于创新价值链,构建开放性网络组织。通过“小中心,大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建设,使联盟具备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并能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高端的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 常爱华,王希良,等.价值链、创新链与创新服务链——基于服务视角的科技中介系统的理论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30-3.

[2] 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2):46-48.

(责任编辑:姚 英)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hen Enterprise-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s Strategic Alliance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QIN Yunbo1,NING Yanping2,LIU Zhou3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2 Research institutes Tianjin University;

3 Research Centr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Enterprise-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s Strategic Alliance i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s an example of Tianjin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c alliance's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Tianjin University's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Enterprise-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s Strategic Allianc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