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

2014-09-26 23:02刘海峰顾永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刘海峰+顾永安

摘 要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强化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现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型、学科专业的转型、课程与教材体系的转型、课堂教学的转型、实践教学的转型、职业教育的转型、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考评方式的转型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型,进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要素;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11-06

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应用科技为特色,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旨,以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育人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目前,教育部着力推动的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就是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途径,以实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具有应用型和地方性特征,是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主体。人才培养是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应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人才培养要素的转型,加快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

目前我国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偏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注重知识传递,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科研与教学缺乏融通,科研反哺教学差”、“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合作教育不发达,实训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以及学生就业的“六不高”(初次就业率不高、年终就业率不高、创业率不高、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工作起薪不高、工作稳定性不高)等问题[1];在学校制度建设上存在“制度相对落后、学校章程缺失、制度体系不够完备、制度内容不够科学、制度执行不够有力”等问题[2];在文化建设上存在“本科的学校、专科的文化”的现象,对文化建设存在“边缘化”、“同质化”、缺乏系统性、建设经费不足、文化建设载体单一等问题[3],特别是在管理队伍上存在着“视野不宽,缺乏前瞻眼界”、“思路不宽,缺乏宏观的思想理念”、“活力不够,缺乏社会拓展能力”、“开拓精神不够,缺乏创新气魄”、“交流较少,缺乏丰厚的管理理论”等诸多问题[4]。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穿越这些丛林地带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5]。“办学定位于为本地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6]等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因此,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是解决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是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高校群,其办学思想与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蓬勃兴起的高教改革活动。在此次改革活动中,诞生了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等,诞生了美国三大高校高科技园区——硅谷(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128公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三角地带(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杜克大学),也催生了思科、苹果、英特尔、微软、惠普、雅虎等一大批高校师生共同创办的经济实体。截至目前,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拥有成熟的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都超过综合研究型大学,社会声誉日渐上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比例已经达到43%,瑞士为34%,荷兰为65%。

近年来,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欧债危机徘徊不去。值得重视的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社会相对稳定、青年失业率低于15%的欧洲国家如德国、瑞士、荷兰、芬兰等,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都在30%以上;相反,经济发展低迷不振、社会相对混乱、青年失业率高于25%的欧洲国家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都不超过6%。德国成为维持欧洲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瑞士核心竞争力连续四年排名世界第一,荷兰已跻身西方十大经济体。事实证明:应用技术大学对国家实体经济的支撑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7]。欧洲经济危机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状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战略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就是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结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

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要素的全面转型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十分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证明,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在生产性环境中进行,必须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并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8]。

(一)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型

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逐渐明确了基于“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然而,因受我国传统大学办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惯性的影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培养过程仍然比较模糊。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目标非常明确:一是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二是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三是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和新工艺的使用。在服务面向上强调地方性、行业性,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标准上突出“四性”(地方性、行业性、学术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近年来所追求的“地方性、应用型”发展方向基本一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其核心目标是建立“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高职→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战略改革,使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仅有一张毕业文凭,同时还应拥有发明专利、技术革新、技术设计、管理设计或文化创意创新产品等应用技术成果,拥有区域行业、企业发展所急需的的技术技能。基于此,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观念要实现从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型,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和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明确为:为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培养生产、生活、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近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从近百所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比较模糊,有定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者,有定位“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者,有定位“3+1人才培养模式”者,有定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者,可谓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学术研究已经表明:对于任何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都应该由总模式与分模式共同构成。就总模式而言,常熟理工学院朱林生提出的“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金陵科技学院陈小虎凝练出的“合作教育、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最接近欧洲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总模式。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要实现从一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向总模式、分模式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确立“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企业联动、社会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总模式,二级院、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化需要灵活确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分模式。

(三)学制的转型

近年来,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推动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逐渐探索了“3+1”、“2.5+1.5”等学制。然而,在实际运行中,“3+1”的“1”问题较大。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1”,既包括大四的一个学期,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的阶段性实习周、项目周、实训周,我国的“1”往往放在整个大四阶段,甚至出现“大四放羊”现象。因此,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需要,在“3+1”总学制下采取更加灵活、更加精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制。

(四)学科、专业建设的转型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非常强调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其学科与专业具有典型的行业性、职业化特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存在自相矛盾的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弱化学科建设。甚至认为学科建设是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新建本科院校重点是应用型教学,科研不重要,学科无所谓;二是学科、专业“大而全”,特色不明显。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出于解决办学经费的需要,拼命扩大专业规模,盲目上新专业,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地方)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学科专业退出机制,以学科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跨学科、跨专业重新组合,有选择性地重点建设自身“少而精”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通过数年的战略改革,力争实现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学生数达到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

(五)课程、教材建设的转型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三部分构成,基础课程主要是数学、物理、人文、艺术等课程,约占20%,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约占60%,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长课程约占20%,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实施“无教材化”,课堂教学教材主要是教师根据产业发展状况自编并不断更新的“最新讲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主要是照搬传统大学的课程体系,教材一味强调统编规划或权威出版或“老化”现象严重,不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材体系,都与日新月异的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相脱节,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无法对接。德国吕贝克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2011年第三次“中德论坛”上曾炮轰中国大学教材滞后,“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9]。古今中外,最好的课程就是有利于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课程,最好的教材就是体现最新前沿知识的讲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必须根据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实现由传统课程体系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转型,逐步建立以社会需要和职业需要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上,实现由传统教材体系向应用型教材体系或“讲义”型教材的转型。

(六)教学内容的转型

目前,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一提起“应用型”高校建设,马上就强调“实践教学”,实际上,实践教学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真正提高应用型教学质量的关键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品质。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内容上,“所强调与看重的并不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传授,而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偏重于传授那些与职业和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10]。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就是要实现从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最新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实用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七)教学方法的转型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11]。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满堂灌”、“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需要实现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向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转型。当然,不同的大学阶段、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机动灵活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教学、现场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讨论式教学、团队学习式教学、讲座式教学、模块化教学、学术旅游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而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则是大三、大四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八)实践教学的转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色。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工学结合”表面化,学生在工厂实验、实习、实训阶段“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远没有达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程度;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片面化,重视“产学”结合,“研”往往被抛在一边;三是校内实践教学多而校外实践教学少;四是曲解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往往被误解为“教、学、做”,实际上,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做、研”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研”还是“教、学、做”的终极目的。学校师生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合作研发”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石,因此,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应逐步实现从“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做一体化”向“以企业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做研一体化”的转型。

(九)职业教育的转型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突破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甚至把毕业生职业定位明确为“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骨干”[12],而我国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则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不愿强调职业教育。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战略改革,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压缩必修课、理论课课时,增加职业技能培训课;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列入总学分;改善工程实训条件,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运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逐步实现从理论教育为主向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转型。

(十)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

本科生是最富有创新创业能力与活力的社会群体。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创业率约为4%,芬兰维斯区莱应用技术大学团队创业学园本科生创业率高达30%,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创业率约为0.9%。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应开设“三创”课程,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创新创业课堂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创业导师制度,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产业园,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设立本科生创业专项孵化基金,保证创业经费;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逐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教师“灌输、传授”为主向学生“内化、运用”为主的转型。

(十一)评估方式的转型

多年来,尽管高教界一再呼吁实施多元化课程考试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方式,除选修课考试相对较为灵活外,必修课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的真正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考察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二是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应实现由“闭卷考试”为主向多元化考试方式的转型。在每门课程考试前,应根据学生的志愿,灵活采用闭卷式、论文式、调研报告式、技术设计式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十二)毕业论文的转型

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如芬兰应用技术大学75%的毕业论文是针对某公司或组织的需要量身定做的。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尤应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实现由理论研究型为主向行业企业技术型为主的转型;在毕业论文指导上,应逐步实现从理论研究为主、单一导师制向应用设计为主、双导师制的转型。论文选题应密切联系区域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急需的应用技术,由行业(企业)出题的毕业论文(设计)尽可能达到75%~80%;研究过程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要求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基地相结合进行研究;论文(设计)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前期以行业(企业)导师为主,后期以学校导师为主;毕业论文答辩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校外专家必须对毕业设计的应用性给出科学评价。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型

我国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上,与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应尽可能加以完善,以实现由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向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型。

在决策指挥系统,应增加“学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指导委员会是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决策与指挥机构”等内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服务面向、教学方法、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科研导向、资金投入、校地互动、国际合作、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都要进行观念与制度的重构,需要学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领导整个战略改革。

在运行管理系统,应增加“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是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监督与评价机构”等内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一般由校议会、校务会、校监会三方构成。校议会和校务会完全由学校领导、教授、行政人员、一般教师和学生组成,而校监会则主要由经济界、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三方人士构成,经济界领袖或专家占校监会人数70%以上,职责是监督校议会和校务会。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将普遍推行董事会制度,学校董事会就相当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校监会。因缺失“校议会”,学校董事会的职权既应包括监督权、评价权,也应拥有建议权和部分决策权。

在制度建设系统,应增加“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等内容。总体来讲,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

在质量标准系统,应增加“优势学科建设标准”、“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标准”、“应用技术大学基本建设标准”等内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同质化现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而“通过与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在质量标准系统中,应增加“优势学科建设标准”、“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标准”、“应用技术大学基本建设标准”等。

在条件保障系统,应增加“双师型队伍建设”、“应用性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等内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一般要求为博士学位、3~5年行业背景,兼职教师总数一般占40%以上,兼职教师至少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欧洲应用技术大学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这类学校的科研同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应用研究,重在同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更新[13]。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应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现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教师”为主的转型;强化应用性科研导向,鼓励教师跨学科、跨专业“抱团”下基层、下企业,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研究基地,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逐步实现由理论研究为主向应用研究为主的转型;设立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专项资金,以保障战略改革的顺利实施。

在监控评价系统,应增加“社会第三方评价”等内容。校评、教评、师评以及意见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及时的整改措施是促进学校及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实施了教育部教学评估机制,并建立了自我评估机制。在评估机制上,应逐步实现由教育部教学评估为主向社会第三方评价为主的转型。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成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省域评估中心,按照学校所在区域(地方)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可度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另一方面,成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应用技术大学评估中心,按照高校分类评估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标准,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而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大势所趋,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转型进程,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