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研究

2014-09-26 18:03李洪渠石芬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李洪渠+石芬芳

摘 要 胜任特征(胜任力)及胜任特征指标与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的整体绩效密切相关。引鉴胜任力理论及模型工具用于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实践,按照胜任力模型要求重点培养中层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可以由内而外激发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潜能和创造动力。为了便于实践操作,将“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中提出的9个方面的胜任特征归纳为人格特质和管理技能两大类,并以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提出按照“系统论”的整、分、合原理,分别从学习型组织建立、有针对性地确定能力开发项目、组织管理课程培训三个方面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25-05

一、引言

高职院校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化,使学校对中层管理者的素能要求更加着眼于干部的优秀绩效和整体绩效,而非资格要求;在能力开发层面迫切要求能够通过关键行为确认岗位要求,使管理者能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情形和与其他干部的差距,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措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比较重视知识、技能等显性胜任力的培训与开发,而对影响工作绩效的深层潜能与素质开发尤显不足。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寻找组织绩效卓越者方面有明显优势。这个理论形成的依据之一是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在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模型”基础上建构的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中,把各种胜任特征描述为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知识、技能只是呈现于水上部分的“显性胜任力”,在个人工作过程中容易被看到,也容易被改变和衡量;而水下深层部分的潜能与素质,如个人的态度、社会角色、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社会动机等,才是决定人们行为及其表现的关键因素,称为“潜在胜任力”,其既难以测量,也不容易改变。

引鉴该理论及模型工具于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实践,不仅可以有目的地选拔和培养更多优秀干部,还能够按照胜任力模型要求重点培养中层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帮助管理者弥补自身的“短板”;逐渐把干部的工作行为和胜任力水平纳入整体评价之内,从而由内而外激发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潜能和创造力。本文以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实证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试图从开发理念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为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的能力开发提供参考。

一、基于胜任力特征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基础

(一)理论模型基础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必须首先建构或选定一个可适用的模型。鉴于“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1] 成果已经产生,为避免重复研究,笔者对与高职院校中层管理密切相关的四个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2],综合比较了四个模型的建构方法、胜任特征及胜任特征指标体系、效度与信度、模型的操作性,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比较符合基于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所需的应用模型要求,并确定选择该模型作为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的工具模型,试图在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及管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二)实践基础

表1 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采用穷尽法吸纳了以往研究涵盖的所有胜任特征,最终获得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所需的9个胜任特征及29个胜任特征指标,见表1。项目组以“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为工具,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5月对该校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及胜任特征指标发展水平进行调研[3],筛选出该校中层管理者在9个胜任特征及29个胜任特征指标方面的优劣项,以及胜任特征与中层管理者性别、工作面向间的相关性数据,为该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的理念选择

(一)胜任特征与高职院校中层管理整体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有三个特殊性:其一是隐含性,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产出不能像教师和基层管理者那样量化;其二是多因性,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是技能、激励、环境、机会四个变量的函数[4],技能、激励归类为主观性影响因素,环境和机会归类为客观性影响因素,在客观因素相对一致的状态下,管理者主观性因素成为工作绩效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其三是多维性,绩效是管理者个人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行为、结果及人际交往等多维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其既反映管理者潜在的形态劳动,亦反映了管理者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的劳动。由于传统德、能、劳、绩考核标准比较笼统,侧重于对显性、量化结果的评价,比较容易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业绩,但不能甄选合格与优秀业绩。而按照穷尽、独立、平行、适度等原则建立的胜任模型遴选产生的胜任特征能够关照到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工作绩效评价的三个特殊性[5],胜任特征及胜任特征指标几乎涵盖了中层管理者工作绩效多层次、多维度、隐含性的影响因素,因此,以此为基础的能力开发,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校中层管理整体绩效的提升。

(二)以能力“开发”为导向的整体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培训方案

能力开发有别于教育培训。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是管理者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诚然,“培训”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递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的活动,但其内容主要针对管理者现有组织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管理者具备与组织目标和现有岗位相匹配的知识素质和业务能力。“开发”则有别于“培训”。“开发”意即“开拓新的领域”、“发现并利用新的资源”,在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能力开发囊括了教育培训的全部内容,而且更加强调对管理者潜在素能的挖掘,这些潜在素能重点指向那些隐藏在“冰山”底下的个人态度与价值体系。

(三)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的层级分类

在“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中,王坤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了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9个方面的胜任特征及29项胜任特征指标,这29项指标均是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的“关键要素”,这种分类虽然全面而准确,但目录过于琐碎。为了便于实践操作,这里综合借鉴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的管理能力分类[6]、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格特质研究法(Trait Approach)、功能研究法(Funct ional App roach)等研究成果[7],把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9个方面的胜任特征整理归纳为人格特质和管理技能两大类,见图1。

图1 基于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管理能力的

层级分类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策略

管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管理者需要有特定的技能才能胜任和履行其职责。之所以对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提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及人格特质方面的诸多要求,也是顺应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复杂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中层管理者而言,技术技能是必要的,熟悉和精通与管理直接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职业教育知识是其履行高职教育管理职责的基本前提;人际技能最为关键,因为中层管理者的大量工作贯穿于部门与层级间的协调、贯彻与执行,人际关系绩效占据工作绩效的很大成分;从管理者专业成长的视角看,概念技能更是高层管理不可或缺的稀缺才能。根据图1呈现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层级分类,建议按照“系统论”的整、分、合原理,分别从学习型组织建立(整)、有针对性地确定能力开发项目(分)、组织管理课程培训(合)三个方面组织开展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

(一)整:建立管理者学习型组织

表1、图1中所涉及的高职院校中层管理者9个胜任特征及29个胜任特征指标,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人格特质方面的,也有管理技能方面的。无论哪个层级管理能力的提升,学习是基本路径,也是管理者适应岗位变换、自我调适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个人所具备的“主动学习能力”对整体管理绩效的正面影响力是有限的,为了使组织从整体上具有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行为能力,有必要建立管理者学习型组织,从而以组织的形式实现有目的、有层次、有规章的“学习”。在此,可以借鉴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中提出的管理观念[8],特别是关于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自我管理”的观点及方法,努力提高组织成员学习的速度、能力、才能,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及行为能力;该理论关于心智模式的改善和系统思考的训练,对于提升管理者“潜在胜任力”也有效用,如决策判断、全局思维、人文关怀、压力承受、情绪控制、冲突管理、危机管理等,实质上都需要通过改变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心态,最终实现管理者观念和行为的修正;此外,学习型组织中提倡的“深度汇谈”更是团队学习的关键所在,借助“深度汇谈”,让每个管理者都有接受询问、主动汇报、专心聆听的机会,通过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交流、研讨、磋商与共识,彼此结为工作伙伴。总之,以“学习”活动贯穿的“五项修炼”,能够深层激发管理者的内在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造血功能。

(二)分:根据中层管理者胜任模型证实结论有针对性地确定能力开发项目

首先,选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的劣势项目作为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的重点项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实证调研数据显示,该校中层管理者9个胜任特征中,领导管理能力、个人影响力、敬业精神及个性品质整体得分较高,这3个胜任特征下属的胜任特征指标——诚信正直、责任意识、执行力得分最高,因此可以确定,诚信正直、责任意识、执行力3个指标是该校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的优胜项。适应性与灵活性、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3个胜任特征得分较低,因此,可以将与这3个胜任特征对应的压力承受、情绪控制能力、冲突管理、危机管理能力、全局思维、战略制订、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筹备管理、学习能力等10个指标确定为该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的重点选项。

其次,根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性别差异项确定男、女中层管理者能力开发的侧重项。实证调研数据显示:女性管理者与男性管理者的信息与时间管理能力中值完全相同,得分都比较高,说明该校中层管理者此项因子平均发展水平较高;而女性管理者在主动学习能力方面均值得分明显高于男性;男性管理者在沟通协调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人际洞察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及个性品质、领导管理能力、个人影响力等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尤其是适应性与灵活性,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管理者;因此,信息与时间管理能力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考虑到男性管理者在沟通协调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人际洞察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及个性品质、领导管理能力、个人影响力等7个因子上的优势,建议学校在干部任用时适当考虑岗位对性别的特殊要求,着重加强对男性中层管理者主动学习能力训练,以及女性中层管理者适应性与灵活性能力训练。

第三,根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的岗位差异建立中层管理者轮岗制度。实证调研数据显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层管理者9个胜任特征中协调沟通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主动学习能力、敬业精神与个性品质4个胜任特征上存在工作岗位面向上的差异。协调沟通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绩效有明显影响;这4个胜任特征中以教学管理岗位的管理者得分均值最高,其次是综合管理岗位,其他5项没有岗位工作面向上的差异。建议组织建立常态化的轮岗机制,把主动学习能力、敬业精神与个性品质、协调沟通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等素能作为培养和选拔教学管理岗位中层管理者的必要及重要选项。

(三)合:组织开展中层管理者管理课程培训

由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与人类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管理课程容纳着人类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丰富遗产,其知识与内涵极为丰富。从现实需求而言,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中层管理者管理课程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层管理者专业背景的调研可知[9],该校具有管理专业背景(含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中层管理者仅占当年统计总数的17.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该校中层管理者的专业背景情况在全国高职具有一定代表性。可见,管理理论的“短板”是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素质的共性问题。尽管高职院校的管理活动实践性很强,但也并不意味着“工作实践”可以替代“管理理论”。事实上,管理课程就像一个存贮“智慧”的大筒仓,愈是复杂事件、危机事件和重大事件的预先决策,课程知识就愈能源源不断地爆发出创新管理的智慧火花。相对经验、实践而言,课程知识永远具有更强的生发性、普遍性和权威性。这里所指的“课程”,不单指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也不单指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而是以管理学科知识为基本结构,根据“适当”性原则组织设计的诸多课程模块[10],所谓“适当”性,强调管理课程的一般结构,兼顾职业院校行政需要和管理者的可接受程度。

管理课程学习并不完全依赖学历教育,在职课程培训同样可以建立系统知识结构。为了使管理者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建立系统知识结构,管理课程的组织实施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学校把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课程学习纳入干部能力建设整体规划,系统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及考核标准,定期、分层举办课程学习班,比如科干班、中干班、素质拓展班等;按照“适当”性原则科学设计课程模块,制定适应校本需求的课程计划;高标准选聘管理学科的主讲教师,优先聘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名师举办讲座和讲学;建立理论学习、行动学习、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严格实行学分制和考试结业制;借鉴推行行动学习模式。英国的瑞文斯(Reg Revans)所提出的行动学习模式[11],是国内外MBA、EMBA、MPA教育的成功教学模式,学员在行动学习中,以团队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提出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循环方式开展学习。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关注管理者能力和品格的发展,学员的学习过程实质上也是其从知识、技能学习向个人态度、社会角色、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社会动机转变的过程,这与在“冰山理论”基础之建构的胜任特征理论中“显性胜任力”、“潜在胜任力”的开发理念不谋而合。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