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中职发展预测

2014-09-26 18:14张兴会张学英曲克杰于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张兴会+张学英+曲克杰+于华

摘 要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势必引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把各产业分行业就业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发展的多元非线性模型,即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分行业就业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模型,预测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探索适应产业发展规模的中职学校专业布局与规模。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1-04

国内学者关注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集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但对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准确地预测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引导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建立非线性统计模型,由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进而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而定量预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

一、模型构建

(一)我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模型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在这方面有关学者普遍采用就业吸纳弹性来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函数关系[1][2],建立非线性模型:

j=1,2,…,18 (1)

其中,Yj为三大产业相应行业(划分情况见表1)的年就业人数(单位:万人),Xj为对应行业年增加值(单位:亿元),εj为误差项,υj通常称为就业吸纳弹性[3],即行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相应增加υj个百分点。对模型(1)取对数得线性模型:

1nYj=μj+υj1nXj+εj,j=1,2,…,18 (2)

根据2003~2011年各行业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口数据,通过R软件对(2)式做回归分析,可知,拉动就业显著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69126、0.51404、0.56515、0.53374,就业吸纳弹性都在0.5以上。拉动就业不显著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产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应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24178、0.1716、0.12207、0.1724。考虑到农林牧渔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人口更多进入第二、三产业行业;采矿业注重先进设备的运用;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产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行业。所以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较低也是合乎实际情况。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模型的探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12大类,见表2。每一类都有对应的行业就业方向,通过对各大类下每个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各大类分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学校毕业学生就业人数在社会各行业就业人口总数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故考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多元线性模型:

Zi=Yαi+ei,i=1,2,…,12 (3)

其中Zi=(Zi1,Zi2,…,Zin)T,Y=(Y1,Y2,…,Yn),

αi=(αi1,αi2,…,αin)T。

Y中元素Yj为三大产业分行业年就业人数,其中若Yj不是Zi的主要就业方向,则相应的αji=0。Zi为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年毕业生人数,ei为误差项。参数αi的最小二乘估计为:=(YTY)-1YTZi。

αji称为就业吸收率,即相关联行业年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需求αji个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应专业人才。理论上讲,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挤出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减少,当发生挤出效应时,学校可以减少相关联专业大类的招生规模,或考虑适当引导该专业大类部分学生转变就业行业;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促进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增加,当发生促进效应时,学校应增加相关联专业招生规模,或考虑增加专业大类学生在该行业就业比例。根据就业吸收率,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规模设置、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需求。

根据2003~2011年分行业就业数据及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数据[4]进行回归分析,修正后得模型系数,详见表3,进而得到对专业大类发生明显促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行业,详见表4。

二、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通过模型(1)(3),即得到基于国民经济分行业增加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大类就业人数预测模型:

Zi=i=1,2,…,12 (4)

以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相应的预测模型为:

Z7=

根据2011年数据,通过模型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数为126.0615万人,而2011年实际毕业生数为123.9731万人,预测误差约为0.02,实证效果较好。又α77=max{α67,α77,α87,α12,7}>0,α87=min{α67,α77,α87,α12,7}<0,说明促进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的主要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批发和零售业对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根据2011年分行业产业增加值,通过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见表5,并与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实际毕业生数对比,预测误差都在0.15以内。误差较大的是Z5加工制造专业类,预测数据比毕业数据增加14万,预测误差为0.12,考虑到从经济数据规律体现出近年来社会急需中职加工制造专业人才,从而产生累加效应致使偏差较大的结果是可以解释的。12个专业大类的预测效果总体较好。

三、结论

根据2003~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建立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系数和模型都通过检验。根据模型预测2014~2019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并基于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产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动数量。表6给出中职学校分专业大类的2014~2019年就业需求预测结果。

该预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在中长期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获知不同产业未来发展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趋向和需求数量变动情况,从而调整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以及招生规模;其二,在微观办学层面,中等职业学校利用预测所得的宏观数据,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激发自身的生存潜能,另一方面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本研究预测结果,为顺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建议中职专业大类招生方向作以下调整:农林类专业设置要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倾斜,减少批发零售类专业招生;资源与环境类专业设置向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倾斜,减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专业招生;能源类专业设置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倾斜,减少采矿业类招生;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招生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倾向;加工制造业招生向建筑业倾斜;信息技术类招生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社会福利业倾斜,减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类招生;医药卫生类专业招生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倾斜;商贸与旅游类专业招生向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倾斜;财经类专业向金融业倾斜;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倾斜;社会公共事务类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类倾斜。

摘 要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势必引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把各产业分行业就业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发展的多元非线性模型,即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分行业就业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模型,预测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探索适应产业发展规模的中职学校专业布局与规模。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1-04

国内学者关注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集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但对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准确地预测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引导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建立非线性统计模型,由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进而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而定量预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

一、模型构建

(一)我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模型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在这方面有关学者普遍采用就业吸纳弹性来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函数关系[1][2],建立非线性模型:

j=1,2,…,18 (1)

其中,Yj为三大产业相应行业(划分情况见表1)的年就业人数(单位:万人),Xj为对应行业年增加值(单位:亿元),εj为误差项,υj通常称为就业吸纳弹性[3],即行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相应增加υj个百分点。对模型(1)取对数得线性模型:

1nYj=μj+υj1nXj+εj,j=1,2,…,18 (2)

根据2003~2011年各行业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口数据,通过R软件对(2)式做回归分析,可知,拉动就业显著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69126、0.51404、0.56515、0.53374,就业吸纳弹性都在0.5以上。拉动就业不显著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产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应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24178、0.1716、0.12207、0.1724。考虑到农林牧渔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人口更多进入第二、三产业行业;采矿业注重先进设备的运用;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产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行业。所以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较低也是合乎实际情况。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模型的探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12大类,见表2。每一类都有对应的行业就业方向,通过对各大类下每个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各大类分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学校毕业学生就业人数在社会各行业就业人口总数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故考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多元线性模型:

Zi=Yαi+ei,i=1,2,…,12 (3)

其中Zi=(Zi1,Zi2,…,Zin)T,Y=(Y1,Y2,…,Yn),

αi=(αi1,αi2,…,αin)T。

Y中元素Yj为三大产业分行业年就业人数,其中若Yj不是Zi的主要就业方向,则相应的αji=0。Zi为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年毕业生人数,ei为误差项。参数αi的最小二乘估计为:=(YTY)-1YTZi。

αji称为就业吸收率,即相关联行业年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需求αji个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应专业人才。理论上讲,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挤出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减少,当发生挤出效应时,学校可以减少相关联专业大类的招生规模,或考虑适当引导该专业大类部分学生转变就业行业;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促进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增加,当发生促进效应时,学校应增加相关联专业招生规模,或考虑增加专业大类学生在该行业就业比例。根据就业吸收率,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规模设置、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需求。

根据2003~2011年分行业就业数据及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数据[4]进行回归分析,修正后得模型系数,详见表3,进而得到对专业大类发生明显促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行业,详见表4。

二、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通过模型(1)(3),即得到基于国民经济分行业增加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大类就业人数预测模型:

Zi=i=1,2,…,12 (4)

以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相应的预测模型为:

Z7=

根据2011年数据,通过模型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数为126.0615万人,而2011年实际毕业生数为123.9731万人,预测误差约为0.02,实证效果较好。又α77=max{α67,α77,α87,α12,7}>0,α87=min{α67,α77,α87,α12,7}<0,说明促进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的主要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批发和零售业对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根据2011年分行业产业增加值,通过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见表5,并与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实际毕业生数对比,预测误差都在0.15以内。误差较大的是Z5加工制造专业类,预测数据比毕业数据增加14万,预测误差为0.12,考虑到从经济数据规律体现出近年来社会急需中职加工制造专业人才,从而产生累加效应致使偏差较大的结果是可以解释的。12个专业大类的预测效果总体较好。

三、结论

根据2003~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建立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系数和模型都通过检验。根据模型预测2014~2019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并基于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产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动数量。表6给出中职学校分专业大类的2014~2019年就业需求预测结果。

该预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在中长期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获知不同产业未来发展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趋向和需求数量变动情况,从而调整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以及招生规模;其二,在微观办学层面,中等职业学校利用预测所得的宏观数据,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激发自身的生存潜能,另一方面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本研究预测结果,为顺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建议中职专业大类招生方向作以下调整:农林类专业设置要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倾斜,减少批发零售类专业招生;资源与环境类专业设置向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倾斜,减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专业招生;能源类专业设置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倾斜,减少采矿业类招生;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招生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倾向;加工制造业招生向建筑业倾斜;信息技术类招生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社会福利业倾斜,减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类招生;医药卫生类专业招生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倾斜;商贸与旅游类专业招生向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倾斜;财经类专业向金融业倾斜;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倾斜;社会公共事务类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类倾斜。

摘 要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势必引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把各产业分行业就业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发展的多元非线性模型,即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分行业就业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模型,预测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探索适应产业发展规模的中职学校专业布局与规模。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1-04

国内学者关注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集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但对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准确地预测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引导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建立非线性统计模型,由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进而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而定量预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

一、模型构建

(一)我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模型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在这方面有关学者普遍采用就业吸纳弹性来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函数关系[1][2],建立非线性模型:

j=1,2,…,18 (1)

其中,Yj为三大产业相应行业(划分情况见表1)的年就业人数(单位:万人),Xj为对应行业年增加值(单位:亿元),εj为误差项,υj通常称为就业吸纳弹性[3],即行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相应增加υj个百分点。对模型(1)取对数得线性模型:

1nYj=μj+υj1nXj+εj,j=1,2,…,18 (2)

根据2003~2011年各行业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口数据,通过R软件对(2)式做回归分析,可知,拉动就业显著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69126、0.51404、0.56515、0.53374,就业吸纳弹性都在0.5以上。拉动就业不显著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产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应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24178、0.1716、0.12207、0.1724。考虑到农林牧渔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人口更多进入第二、三产业行业;采矿业注重先进设备的运用;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产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行业。所以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较低也是合乎实际情况。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模型的探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12大类,见表2。每一类都有对应的行业就业方向,通过对各大类下每个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各大类分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学校毕业学生就业人数在社会各行业就业人口总数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故考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多元线性模型:

Zi=Yαi+ei,i=1,2,…,12 (3)

其中Zi=(Zi1,Zi2,…,Zin)T,Y=(Y1,Y2,…,Yn),

αi=(αi1,αi2,…,αin)T。

Y中元素Yj为三大产业分行业年就业人数,其中若Yj不是Zi的主要就业方向,则相应的αji=0。Zi为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年毕业生人数,ei为误差项。参数αi的最小二乘估计为:=(YTY)-1YTZi。

αji称为就业吸收率,即相关联行业年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需求αji个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应专业人才。理论上讲,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挤出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减少,当发生挤出效应时,学校可以减少相关联专业大类的招生规模,或考虑适当引导该专业大类部分学生转变就业行业;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促进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增加,当发生促进效应时,学校应增加相关联专业招生规模,或考虑增加专业大类学生在该行业就业比例。根据就业吸收率,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规模设置、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需求。

根据2003~2011年分行业就业数据及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数据[4]进行回归分析,修正后得模型系数,详见表3,进而得到对专业大类发生明显促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行业,详见表4。

二、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通过模型(1)(3),即得到基于国民经济分行业增加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大类就业人数预测模型:

Zi=i=1,2,…,12 (4)

以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相应的预测模型为:

Z7=

根据2011年数据,通过模型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数为126.0615万人,而2011年实际毕业生数为123.9731万人,预测误差约为0.02,实证效果较好。又α77=max{α67,α77,α87,α12,7}>0,α87=min{α67,α77,α87,α12,7}<0,说明促进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的主要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批发和零售业对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根据2011年分行业产业增加值,通过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见表5,并与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实际毕业生数对比,预测误差都在0.15以内。误差较大的是Z5加工制造专业类,预测数据比毕业数据增加14万,预测误差为0.12,考虑到从经济数据规律体现出近年来社会急需中职加工制造专业人才,从而产生累加效应致使偏差较大的结果是可以解释的。12个专业大类的预测效果总体较好。

三、结论

根据2003~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建立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系数和模型都通过检验。根据模型预测2014~2019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并基于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产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动数量。表6给出中职学校分专业大类的2014~2019年就业需求预测结果。

该预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在中长期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获知不同产业未来发展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趋向和需求数量变动情况,从而调整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以及招生规模;其二,在微观办学层面,中等职业学校利用预测所得的宏观数据,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激发自身的生存潜能,另一方面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本研究预测结果,为顺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建议中职专业大类招生方向作以下调整:农林类专业设置要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倾斜,减少批发零售类专业招生;资源与环境类专业设置向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倾斜,减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专业招生;能源类专业设置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倾斜,减少采矿业类招生;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招生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倾向;加工制造业招生向建筑业倾斜;信息技术类招生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社会福利业倾斜,减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类招生;医药卫生类专业招生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倾斜;商贸与旅游类专业招生向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倾斜;财经类专业向金融业倾斜;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倾斜;社会公共事务类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类倾斜。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预测高考